前幾天和朋友家上一年級的孩子聊天,孩子告訴我她們班上一個女生上課經常遲到,有時候課都上了一半了她才趕過來,甚至期末考試那天也遲到了。
「她做事慢慢吞吞的,看著都著急。老師、同學們都不太喜歡她。」
每次談起孩子磨蹭、拖延,很多家長都有話說:
「早上起床磨磨唧唧,喊一下應一聲,可身體還是不動」
「寫作業能從下午六點寫到晚上12點,寫一會玩一會」
「吃個飯也要催,玩一會吃一口,真是沒耐心等他慢慢吃完」
······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一個孩子未來沒有出息的九大根源。其中一條就是磨蹭、拖延。
當孩子進入小學,如果沒有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做事一直磨磨蹭蹭,會給學習和生活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對於孩子的磨蹭,大多數家長的應對策略就是不停地催促,可是卻收效甚微,最後陷入家長越催,孩子越慢的怪圈。
減少催促,試試下面這些策略,也許會有更好的效果。
一、5歲前的孩子
如果家長總是嫌5歲前的孩子磨蹭,真的有點錯怪他了。
孩子的時間觀念是隨著成長逐漸發展起來的,一般來說,五歲前的孩子,還不知道時間是怎麼一回事。
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好奇,他無時無刻不在探索、發現全新的事物,並享受著這個過程。
因此,孩子的成長節奏和大人是不一樣的。
比如對於吃飯這件事,他慢悠悠地咀嚼,可能正仔細品嘗著食物在嘴中的變化和滋味,同時小腦袋瓜還在上下左右地晃動,觀察自己身處的這個環境。
當媽媽不斷催他快點時,他會感到疑惑,不知道為什麼要快,也不知道媽媽為什麼對於這件事這麼生氣,感到茫然和慌張。
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於時間這類抽象的概念還難以理解和記憶,因此可能家長會發現教了孩子某個時間是多久,他還是會忘記。
所以,對於5歲前的孩子,大部分時間裡家長需要尊重他的「磨蹭」,不要總是以成人世界的節奏去要求孩子。
家長催太多,會擾亂孩子的注意力,破壞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做事節奏。
多一點耐心,等等孩子。給他足夠的時間去探索、成長,讓他能夠充分地感受、認識這個世界。
必要的時候,可以試試下面3個小方法:
利用榜樣的力量
別看孩子小,很多時候他們喜歡的「偶像」影響力是巨大的。
在孩子做事消極、磨磨蹭蹭的時候,可以搬出他們的「偶像」來激勵,比如孩子吃飯慢吞吞,「我記得你最喜歡的小豬佩奇,它吃飯是不是特別香呀,你要向它學習嗎?」
還可以通過講故事、看繪本等方式給孩子樹立榜樣,例如魯迅刻「早」字等。關鍵時刻,用這些榜樣來影響孩子,會事半功倍。
利用孩子的遊戲心理,和他比賽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都喜歡從遊戲中獲得樂趣。
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遊戲心理,幫助孩子更積極地做一件事情。
比如孩子賴床,和他比賽誰先一件件穿好衣服,讓孩子從一件事中體會到樂趣,他會更主動快速地去完成。
讓孩子認識到磨蹭的後果
很多時候孩子磨蹭是不能認識到磨蹭會帶來什麼後果。
這就需要家長提前告訴他,比如起床磨磨蹭蹭,會導致遲到;作業拖拉會導致熬夜、不能睡覺地去完成;
或者讓孩子直接體驗遲到了被老師批評、熬夜想睡卻不能睡的睏倦,通過親身的經歷,他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問題。
次數多了,孩子自己就會積累起經驗,等到家長稍微一提醒他就能明白過來,從而及時加快速度,調整自己的行為。
二、5、6歲的孩子
習慣是從小養成的,等孩子稍微大一點,到了5、6歲,認知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應該從根本上幫助孩子改掉磨蹭的壞習慣,培養好習慣。
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可以帶孩子到商店讓他自己挑選一個喜歡的鬧鐘,教他認識時間。
生活中,適當多用具體的時間名詞,比如「再玩10分鐘」、「還有兩分鐘就能到學校」、「5分鐘洗漱好,時間到了喊你」等等,代替「一會」、「馬上」、「不久」等籠統模糊的表達。
此外,還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計時的遊戲,例如,1分鐘內,看誰拿到的積木多;或者給孩子布置規定時間的任務,比如5分鐘內拼好一個拼圖;半個小時內完成作業等等。
這樣一來,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積累經驗,對於早晚、5分鐘、半小時、一小時等時間段有清晰的認識,有利於他更清楚地感知時間。
慢慢地放手,多給孩子自己掌控時間的機會,有了自主感,他會更主動自覺。
在生活作息上,儘量也要有清晰明了的安排,一張生活作息表是不錯的選擇。
什麼時間起床、什麼時間吃飯、什麼時間外出活動、什麼時間看書遊戲,讓孩子能直觀地看到,大人孩子一起遵守。
少批評斥責、多讚賞鼓勵
許多父母對待孩子磨蹭的方式,就是最直接的發脾氣、批評斥責。
這是一個誤區,可能當時見效,但是時間久了孩子就麻木了,而且會導致孩子在那件事上很難體會到快樂、積極的情緒,就更加不願意去做了,只會無盡拖延。
想讓孩子自覺、有條理、有時間觀念地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幫孩子找回控制感和自信心。
不要總是提醒、催促他該怎麼樣,適當放手,讓他自己安排時間。在他做的好的時候,比如很快地起床、不拖延地完成作業,真誠地給他鼓勵讚賞,表達你的認可。
這會給孩子正向的激勵,強化良好行為。
時間觀念的養成、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告別磨蹭和拖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家長首先要有耐心,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適當的策略,同時更要以身作則,最終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成為自律的人。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