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曉白
有人說:「浮世喧嚷,濁塵蔽目。人若不能克己行事,持清定之心,勢必早晚都會成為盲心人。」
縱觀周圍,那些行事克制的人,都是聰明人,他們遵循的處事規則,都有點「笨」。
01
聰明人,不問成敗
曾國藩說:「但問耕耘,莫問收穫。」
這句話並不是要求人們只耕耘,不要收穫,而是在提點我們:儘管去耕耘吧,不用擔心收穫,有所付出,必有所得。
梁啟超曾引用這句話勸勉兒子梁思成。
1924年,梁思成赴美留學,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
有一天,他給父親梁啟超寫了一封信,說他已經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了3年,覺得自己每天都在畫圖繪製,擔心自己會成為一個畫匠,而遺忘了自己當年的理想。
梁啟超回信要求梁思成,要把應學的規矩,儘量學足,還說:「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
後來,遵從父親教誨的梁啟超,在「莫問收穫」之下,成為了中國建築學的開創者和奠基者。
埋頭治學,不問收成的他,反而取得了最大的收穫,這就是聰明人的做法。
有人說:「山不問結果,仍然傲然挺立,高聳入天;河不問結果,仍然奔流到海,不舍晝夜。」
努力在當下,盡力在此刻,願景得償就會有希望。相反,如果只是在等待中蹉跎,在幻想中消沉,那麼,反向的業力所形成的障礙,必反噬掉向上求索的意志。
我一個朋友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該有的都會有。」
剛接觸自媒體寫作時,他遭受過很多嘲笑和質疑,但因為熱愛,他不忘初心,始終堅持在擅長的領域精耕細作。
一年之後,他迎來了回報:開課程,進作協,出書,慢慢的,個人IP打造出了雛形。
這就是秉持「做好自己,不問成敗」的信念所給予的回饋。
02
聰明人,不爭輸贏
冰心說:「真理,在嬰兒的沉默中,不在聰明人的辯論里。」
很多人自認為學貫中西、口才了得,為了展示才學、獲取勝利,就到處和人辯論。
但這其實毫無意義,因為很可能爭贏了辯論,而輸掉了氣度。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和人辯論「一年有幾個季節」的問題。子貢認為是「四季」,對方堅持認為是「三季」。
兩人從早上爭論到中午,也沒有得出結果,只好請孔子作裁定。
孔子觀察了一陣後回答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對方聽了,滿意而去。
子貢很不解,孔子解釋道:「和你辯論的這個人一身綠衣,是田間的蚱蜢。他在春天出生,在秋天死亡,一生只經歷了春、夏、秋這三季,根本沒見過冬天,所以你就算和他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改變他的看法。」
「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于海」,子貢因為他人的認知局限,而賠上了自己的氣度,得不償失。
聰明人會明白,絕大數的「爭辯」,只會讓人在越爭越氣中陷入永無休止的爭吵,而一旦爭贏了,其實也沒什麼意義。
《我們仨》里,楊絳在出國的遊船上,和錢鍾書為了一個法文讀音發生了爭論。
兩人吵到後來,相互用過分的話來攻擊對方。
楊絳一心想要正確答案,於是找來了船上的一名法國人做裁判。結果如她所願,法國人判定楊絳「對」,說錢鍾書的發音是錯的。
楊絳取得了「勝利」,但她嘆息道:「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
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凡事總喜歡爭高低、辯輸贏、算長短的人,不會有太大的格局。
畢竟,對和錯、黑與白,有時候並沒有那麼涇渭分明。
03
聰明人,不道是非
《增廣賢文》中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這句話是要人們警惕那些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的人,他們會將大家的生活弄得烏煙瘴氣、不得安寧。
不可否認,生活中總有「好事者」,喜歡對他人評頭論足,認為某某德行有虧、某某智慧欠奉、某某能力不足。
這種盯著別人缺點不放、道人是非、揭人短處,甚至是潑人髒水的人,人品堪憂。
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搜索》中,高圓圓飾演的都市白領葉藍秋,因為沒有在公交車上讓座,被王珞丹飾演的電視台實習記者當成新聞惡意放大,引發了一場社會「大搜索」。
一時之間,大家都加入到討伐葉藍秋道德問題的隊伍中,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她身心俱疲,最終選擇了自殺來解脫。
但其實,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葉藍秋之所以不讓座,是因為她剛剛拿到了自己的癌症診斷書。當時的她,正沉浸在驚愕與恐懼中。
一般人常常會犯「一葉障目」的錯誤,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實和全部。
但有人不同,他會再等等,多看看,往深處想一想。
在沒有得出客觀的結論前,他不會發表偏頗的觀點,不會放任自己的行為,去給某件事、某個人,貼標籤、定好壞、分奸忠。
這種能守住心、管住嘴的人,就是聰明人。
《菜根譚》中說:「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此三者可以養德,亦可遠害!」
當別人犯下了確鑿無疑的過錯時,我們尚且要保留情面,不過分苛責,更何況是對於自己並不清楚真相,只能憑主觀臆斷的事呢?
聰明人會知道,每個人在當時當下的處境,以及他所選擇的的路,都自有乾坤,旁人不具備任何資格自定評判系統,去給他打分。
04
聰明人的處事規則:不問、不爭、不說
放眼看去,世間的聰明人很多,有處世左右逢源的,有做事機智靈巧的,有為人八面玲瓏的。
但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聰明人。
聰明人,從來都是「做自己」。
就像德國哲學家尼采說的:「聰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
他們的處事法則是:
對夢想,只記初心,不問艱難;
對他人,只給溫情,不爭輸贏;
對是非,自動屏蔽,不言齷齪。
這樣的人,不炫耀、無鋒芒、涵養深厚,不是智慧之人,又是什麼?
本文為「碧讀好書指南」原創,好書像碧玉一般珍貴!我們旨在提供高品質必讀好書資訊,幫助每個人讀到好書!歡迎關注。圖/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