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多年沒開過正大門!武威文廟:西北地區最大文廟為哪般?

2023-09-30   蘇丹卿

原標題:580多年沒開過正大門!武威文廟:西北地區最大文廟為哪般?

作為西北地區規模最大、保持最完整的文廟,武威文廟自明正統二年建成以來已有580多年歷史,卻至今沒有敞開過正大門,這是為何?

有人說,是因為武威文廟沒有正大門。那麼,這為什麼不設正大門呢?

天下廟宇,有武廟就會有文廟。文廟通常是以孔姓為主,主要紀念和祭祀孔子。武威文廟也不例外,大成殿正中塑孔子像,旁邊塑「四配像」,兩側塑「十二哲」像。

但武威文廟有個較為特別的地方就是它保持著廟學合一、文昌宮與孔廟和而不同的「三足鼎立」整體格局。

這是一個由儒學院、文昌宮和孔廟三大主體建築群組成,總占地面積30096平方米,1996年11月20日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威真如其名,歷史上一直是個非常威武的地方。自西漢設武威郡始,武威便在河西走廊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位置,並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雖說武威歷經戰亂動盪,但在文化教育方面從不落後,教育事業長期繁榮昌盛,儒學興盛傳播。明正統二年,廟學合一的武威文廟建成,是西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廟,明清之際有「隴右學宮之冠」的美譽,並同山東曲阜文廟和雲南建水文廟並稱為三大古文廟。

武威文廟建成後,就成為了當時文人墨客所嚮往的精神聖殿。尚武的武威人也崇文,他們既能在戰場上一展雄風,也能在考場上文思泉湧。但遺憾的是,歷史上的武威並沒有出現過狀元。

從隋大業元年(605年)確立科舉制度,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其間的1300多年歷史的時間裡,考取狀元成為武威人的一個夢。尤其是在明正統二年後,隨著武威文廟的建成,「狀元」更是成為人們所期待。

據資料記載,武威文廟的正大門只為狀元而開。但580多年間都未曾出現過狀元,所以武威的正大門從未打開。

正朝著大成殿的泮池、狀元橋是孔廟南第一進院落內。

泮池南有一堵影壁「萬仞宮牆」,位於孔廟最南端,頂部採取廡殿頂形式,長約21米,高約4米,東西兩側各開小門,朝東者為義路,往西者稱禮門,祭孔時打開兩門,卻偏偏沒有一個正門(即大門)。只因無狀元,故萬仞宮牆未開洞,武威文廟則沒有正大門。

這對武威人而言,或許是一種遺憾,但武威人的豪氣並不會就此減弱。

武威作為是河西門戶,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它在河西走廊上的歷史地位、文化厚度、人文底氣足夠令古今往來的每一個武威人感到自豪。而狀元,則是考取路上的一種奮鬥過程,展現了他們從未怯弱的性格。書生亦為勇將,勇將亦為書生。

雖說,武威文廟的正大門未曾打開過,但這裡從未阻擋過文人墨客的腳步。文昌宮桂籍殿卷棚下懸掛著40餘塊匾額就反映了武威地區重視教育、鼓勵子弟積極進取的學風文風。

這些匾額是武威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歷史的直觀反映,也是後世研究武威歷史文化重要的實例。從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化峻天樞」匾,到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開宗」匾,時間跨度超過240年。

這裡的每一塊匾額都獨具特色,每一塊匾都是詩書、繪畫、雕刻工藝的完美結合, 其數量之多、書法之精、內涵之深、雕刻之美,並與古樸莊嚴的建築融為一體,是我在國內其他文廟不曾見過的壯觀,有震撼之感。

舉目可見,「化峻天樞」匾、「萬世文宗」匾、「德盛化神」匾、「天下文明」匾、「天象文人」匾、「書城不夜」匾等。其中,有一塊出自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的「文昌帝君贊」匾十分特別,在全國匾額中也較為罕見,此匾全文246字。

這些匾額中,有讚揚文昌帝君的、有謳歌文昌招賢納才的、有讚揚武威地區繁盛文風和人文精神的,也有記事型匾額等。其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書城不夜」匾和「天下文明」匾,簡簡單單的八個字,

強烈而熱烈的直敘出武威的繁盛文風和人文精神,這讓我看到了武威人的文化底氣。

個人認為,這座古老的文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它確實有別與其他文廟,其「特別之處」還不止我所提及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