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設備管理協會2023行業設備管理與技術創新成果交流大會上, 成都軌道集團一次性攬下七項大獎,包含四項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和一項優秀組織單位獎。
行業設備管理與技術創新成果交流大會是中國設備管理與技術創新領域年度盛會,其成果評選被業界譽為設備管理創新的風向標。本次獲獎的背後,是成都軌道集團以創新為翼,「一盤棋」推進智慧城軌建設,高質量推動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建設的探索實踐。
本次獲獎項目如何創新服務市民出行
地鐵君來揭秘了
快看過來
運維「智能管理中樞」
提高故障處置效率60%
在位於文家車輛段的智能生產調度中心,一面長約7米的大螢幕上,密密麻麻的數據井井有條地排列顯示在各功能區域。
該大屏集成了信號綜合運維平台、視頻監控平台、供電復示系統、智能調度系統,集中呈現設備實時狀態、設備異常告警、應急資源分布等信息,並提供應急處置輔助分析、安全生產實時管控等功能,全面提升應急處置與生產管理質效。
經過多年運營經驗和技術創新的積累, 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城軌與運維技術創新項目於2022年投入運用。作為成都軌道交通運維的 「智能管理中樞」,該項目實現了「場景可看、數據可見、語音可通、信息可循」的智能化管理,全面提升地鐵設備設施事前預防與事中快速處置水平。 目前,該項目已經在成都軌道交通全線網投入應用。
該項目引領性完成了 「一網三中心」智慧運維架構的優化,即聯通高速維保網 (用於監測數據回傳),在線監測中心 (用於設備狀態監測),運維分析中心 (用於設備健康度評價),以及智能調度中心 (服務於應急指揮),並打破信息壁壘,建立「三中心」聯動機制,實現維保模式創新突破。
立足「一網三中心」,成都軌道集團創新性開展了軌道交通智慧運維技術運用,並在軌道健康度數字化探索、道岔智能感知系統、機電設備基於AI數據分析的診斷修技術等方面取得了成果,將人工巡道周期由日巡調整為周巡,人工探傷周期由半年檢調整為年檢,整體節省人工工時 50%,提高故障處置效率 60%,提升智能傳感設備採樣精度 100餘倍。
靶向治療「頑疾」
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安全性
由於城市軌道交通普遍採用直流牽引供電系統,走行軌須絕緣安裝。然而,受施工質量、隧道環境和軌地絕緣老化等因素影響,鋼軌不可避免的向道床及其它結構泄漏電流,形成地鐵運行中產生的「頑疾」—— 雜散電流。
成都軌道集團在行業內率先開展「軌道交通雜散電流防治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專題研究,通過現場實測、理論分析、標準制定、產品開發及試點驗證,歷時4年, 突破了行業內雜散電流防治技術的瓶頸,取得了保障安全運營與隱患治理的良好效果。
具體來說, 軌道交通雜散電流防治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通過對城市軌道交通雜散電流防護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從源頭減少雜散電流的泄漏,保障軌道基礎設施、城市管網和電網的運行安全。同時制定《成都地鐵雜散電流防護工程技術標準》, 在國內首次對鋼軌電阻提出標準限值要求,明確並細化了雜散電流防護的設計、驗收和維護標準。
此外,成都軌道集團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創新研發了響應式智能導通裝置。目前,已在紅星路停車場完成了該裝置的試點應用和雜散電流干擾評估工作,新設備試用後紅星路停車場監測點土壤地電位梯度平均下降 43.89%,有效降低該停車場的雜散電流泄漏水平和直流干擾程度。
本研究成果可在軌道交通供電系統雜散電流防護工程的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中 廣泛應用,提升軌道交通行業的雜散電流防護技術水平,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安全性,具有顯著社會效益。
八大體系 18 個項目
全方位建設和發展成都智慧城軌
長得像機器人瓦力的鋼軌探傷儀,可以準確探查出鋼軌設備的暗傷;可以自動運行的智道巡檢機器人,具有病害檢測、實時通信等10餘項前沿功能;被稱為「大力士」的公鐵兩用牽引車,可以牽引350噸的軌道車輛……成都軌道集團積極研發應用黑科技,護航市民乘客便捷出行。
面向未來
成都軌道集團將繼續堅持創新引領
新增一批智慧化示範項目
構建全方位的智慧城軌
服務市民乘客出行需求
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編輯︱木 木
製圖︱潔 子
校對 | 廖小川
責編︱皮 蛋
往期推薦
01
央媒報道成都地鐵,大運會這些舉措跟你有關!
02
火到國外!成都地鐵為何被網友點贊?
03
安全出行!別讓夏日「神器」變「生氣」!
點個「在看」,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