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得知杭州9歲小女孩子欣失聯開始,我們都在為小姑娘祈福,希望她能平平安安回家。可最終事與願違,小姑娘已經確認遇難。在海上發現她的船老大邵先生說:「小姑娘好可憐,我打撈的時候都流眼淚了……」
有人說,事情發展成這樣,要怪孩子的原生家庭:她出生時,她媽媽才17歲,自己都還是個孩子;父母感情也不好,分開很久了,小姑娘最後一次見她媽媽已經是幾年前了;爸爸在外地打工,每月往家打錢,小姑娘主要是跟爺爺奶奶過,算是留守兒童……
只是,在農村,像這樣處境的孩子少嗎?
可你隨便挑一個8、9歲的孩子,讓他跟兩個認識才5、6天的人出門,而且還是出遠門,就他自己一個人,沒有任何他熟悉的大人跟著,這個孩子會答應嗎?
別說不答應出遠門了,就是不太熟的人靠得近一些,這些孩子都會主動往後退,躲到大人的身邊。
爺爺奶奶在採訪中曾提到,小子欣「誰對她好一點,她就很信任誰」。這讓我想到了《奇葩說》里柏邦妮的一句話:「心裡很苦的人,要有多少的甜,才能填滿啊?」
主持人馬東馬上反對說:
你錯了!心裡苦的人,只要有一絲甜,就會很滿足。
得到一點點好就很滿足的子欣,心裡到底在苦什麼?是家人對她不好嗎?
7月16日,還有遊客發文稱,她曾在兩年前與子欣在名宿相遇,當時子欣奶奶在名宿幫著做飯,「老人家是真的好」;爺爺種果樹,平常擺攤賣水果有些收入;子欣的爸爸在外面打工,賺的錢寄回來給子欣花……
這一家人的日子在村裡不算差,我們能看到的孩子的每一張照片,小子欣都衣著整齊,笑容明媚,也的確能說明:子欣是被照顧得很好的孩子。
孩子遇到陌生人就跟人這麼親近,只能說明,孩子在家人那裡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感覺缺愛,才會把別人給的一點點好錯認成「愛」,太渴望得到,才會完全不設防,如飛蛾撲火。
不妨關注一下這家人的情感表達方式:爺爺奶奶比較粗線條,才會答應孩子跟著陌生人出門吧?這樣性格的老人,又是隔代撫養,更多的是在物質上滿足孩子,讓孩子吃飽穿暖餓不著,至於太細節的,照顧不到;
子欣的爸爸,據稱脾氣不太好,跟孩子的相處方式不會太細緻。尤其是,在孩子出門且沒有消息的情況下,還是按照約定好的日期,在7月8日先跟孩子媽媽把離婚手續辦了,並且沒跟孩子媽媽細說孩子失聯的事,可以在體諒他人感受、照顧他人心情的方面,的確是有欠缺的。
一邊是在成長中很需要愛的孩子,一邊是大大咧咧只顧著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家人。孩子笑容背後,對愛的渴望,大概被忽略了很久了。小子欣真的感受到了來自家人的愛了嗎?又感受到了多少?
比為孩子衣食無憂更重要的,是照顧孩子的感受,關愛孩子的心靈。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家人的愛,孩子的心才會滿,腳步也不會迷失。
對於很多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而言,父母不能常常陪伴在身邊,這個是現實問題,我們改變不了。但我們不能改變陪伴時間,但能夠提高陪伴質量;我們不能改變現實距離,但能改變跟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性格,但可以提醒自己對孩子更細緻些耐心些。
1.如果人不能常回來,那最起碼電話和視頻不能少,要多聽孩子說說話,分享孩子考試得高分的喜悅,也鼓勵孩子在考得不好時別灰心;
2.孩子犯了錯,別著急吼她打她,別和問題站在一起,去孤立孩子,而是跟孩子站在一起,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3.在回家之前,別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孩子買禮物,先問問孩子,她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4.回家之後,哪怕只能待幾天,也要留出時間來陪陪孩子,多聽聽孩子在說什麼,多問問孩子在想什麼。
5.記得抽空去一趟孩子的學校,認識認識孩子的老師,了解一下孩子在學校跟老師跟同學相處的情況。
6.讓孩子帶你去看看她的夥伴們,知道她在跟什麼人一起玩,平常又玩些什麼,會幫助你了解你的孩子。
7.如果孩子願意,抱抱孩子;如果孩子想跟你一起睡,別拒絕孩子。爸爸寬厚的肩膀,媽媽溫暖的懷抱,一次就能讓孩子記很久......
父母不僅僅是生下孩子的人,還應該是陪伴孩子成長的人。這種陪伴,拼的不是時間長短,而是質量高低,是夠不夠細,是走不走心。用心的陪伴,哪怕一年只能回家兩趟,哪怕每趟只能陪孩子幾天,孩子也照樣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心被愛填滿了,連等待都是甜的。
愛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她感受到被愛。而要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父母分開,也不是當留守兒童,而是父母不懂表達,愛得太粗糙。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希望更多的父母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用有質量的陪伴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愛。愛是克服一切困難的動力,也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土壤。為了孩子,讓我們不斷學習,一起努力,歡迎您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