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看到魯迅先生的一篇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深受啟發。
深入了解後,完全「顛覆」了他在我心目中的嚴肅、高冷印象。
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還是一位有著 超前育兒觀念的教育家!
我簡單總結了幾點,真的又好笑又忍不住拍手稱讚
Part.1
再苦不能苦自己
現在流行一種新型教育方式,叫:
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
一位寶媽發帖說,孩子非要吃好幾十塊一個的豬蹄,她沒捨得買。
等孩子去了學校,她扭頭就給自己買了兩個來吃。
理由是:
「我都黃土埋到膝蓋的人了,還能吃幾年呢,孩子小日子長著呢,想吃什麼他可以自己買。」
哈哈,說得有道理!
當媽已經夠辛苦了,獎勵獎勵自己又何妨?
可你知道嗎,這種超凡脫俗的教育理念,是偉大先知魯迅先生「玩」剩下的。
魯迅先生在談如何做父親時,著重強調了一點 「 愛己」:
「凡不愛己的人,實在欠缺做父親的資格」。
這是魯迅先生38歲時,有娃之前說的,十年之後有了娃,他也是這麼做的。
魯迅先生老年得子,對兒子海嬰極其疼愛,可在美食麵前,兒子都得靠邊站。
先生酷愛吃甜食,哪怕醫生叮囑不可再吃,每次 從診所出來,必會在門口買糖吃。
由於過於喜愛甜食,魯迅先生也很「護食」。
家裡只剩一塊沙琪瑪了,兒子海嬰看到後想吃,魯迅先生坦然拒絕:
「按理說你可以吃,但就這一塊了,你吃了爸爸就沒得吃了,你還是不要吃,去找你媽要花生吧。」
回家路上,先生買了三塊餅乾,原想著家裡人一人一塊。
結果自己吃了一塊覺得太好吃了,沒忍住把另外兩份也吃了。
哈哈哈,這操作,是我本人沒錯了。
老一輩父母對孩子: 「媽媽不愛吃,你吃吧!」
我們這屆父母對孩子: 「媽先嘗嘗哈!」
沒想到,咱這種超前育兒理念,還跟偉大先知魯迅先生不謀而合了。
父母自我犧牲式的愛,無疑是偉大的,但對孩子來說,很可能是一種悲哀,甚至是沉重的負擔。
父母的犧牲感和付出感越多,孩子感受到的壓力和束縛就越重,要麼會急於逃離和解脫,就是會變得冷漠和自私。
詹青雲曾在《奇葩說》中這樣說到:
很多中國父母,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付出就是為了成全自己的孩子,可是到了最後的結果,就是他們既辜負了自己,又辜負了孩子。
有些父母可能覺得,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心裡過意不去。
這讓我想起一 位寶爸說的,他和妻子出去約會吃火鍋、看電影的時候,從不帶孩子,理由是:
「孩子以後約會的時候會帶上我們嗎?答案是不會的,所以我們約會為什麼要帶孩子?」
哈哈,這麼想想,是不是就沒有愧疚感了?
當然,魯迅先生說的「愛己」,遠不止這些。
還包括愛惜自己的身體和智力,給孩子遺傳一個好體質,以身作則教會孩子明辨是非。
如此,才能更好地延續生命,保存生命的要義。
Part.2
允許孩子「拆家」,
順著孩子的天性去發展
魯迅先生遵從「順其自然,尊重孩子天性和意志」的教育原則。
海嬰從小喜歡拆玩具,拆了又裝,裝好再拆,樂此不疲。
就連父親給他買的留聲機,給母親買的縫紉機,海嬰都拿來拆了。
魯迅先生曾寫道:
「海嬰是一件完整的玩具也沒有的。他對玩具的理論是,『看了就拆掉』。」
面對孩子的「拆家」行為,魯 迅先生並不阻攔,甚至還會在旁鼓勵。
他由著孩子的天性隨他去,以此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許廣平總結魯迅先生對兒子海嬰的教育說道:
「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多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一切『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的背後,是尊重和平等。
尊重孩子的意願,允許孩子做自己。
他給兒子取名「海嬰」,是因為他很喜歡上海這座城市,兒子又恰巧在上海降生。
但他明確表示:
若是孩子哪天不喜歡此名,「可隨意去改」。
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來平等對待。
在外面吃飯吃到魚丸,海嬰嚷嚷著說不新鮮,可大家都不信,因為大家吃得都沒問題。
大家都在責怪海嬰無理取鬧的時候,魯迅先生把兒子碟里的魚丸拿來一嘗,發現果然不新鮮。
他為兒子正言:
「他說不新鮮,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
順其自然的結果,則是孩子能夠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周海嬰在反覆拆卸玩具、電器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度過了一個可以自由探索且愉快的童年。
他考入北大物理系無線電專業,任職廣電總局,成為一名無線電專家,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裡發光發熱。
Part.3
父母存在的意義,
是讓孩子充滿勇氣和力量
魯迅先生還有很多前衛的育兒觀,比如:
海嬰出生時母親難產,醫生問保大還是保小,魯迅先生毫不猶豫地說: 保大人。
他還主張趁早對孩子做進行性教育。
他反對人們將「性」視為不潔凈的觀念,認為性不該是一種禁忌。
在對孩子的性教育方面,他提倡隨時解惑,不要藏著掖著。
他接納孩子的平凡,不強行干預孩子的人生。
周海嬰在文學方面的天賦和造詣並不高,從小背書怎麼也記不住,文字才華也有限,連老師都時常嘆氣。
魯迅先生就說:
如果孩子資質一般,就當個普通人,不必沽名釣譽去當文學家或美術家。
他教導海嬰:
「這一生不必光芒萬丈,不必成為別人,只需按照自己的喜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即可。」
他用高質量陪伴,帶給孩子愛與溫暖。
作為一名「日理萬機」的文壇巨匠,魯迅先生並沒有當甩手掌柜。
他會自己編歌謠、講故事,哄孩子睡覺:
「每晚必須聽故事,講狗熊如何生活,蘿蔔如何長大,等等。頗為費去不少工夫耳。」
發現兒子從小對鏡頭很是喜愛,於是經常帶兒子去看電影和戲劇表演,還經常拍照。
在這種氛圍薰陶下,周海嬰逐漸開始學習攝影,並將其作為一生的熱愛、興趣和特長,用鏡頭定格下許多寶貴瞬間。
光是陪伴這一點,就強過當代多少只賺錢不管娃的父親。
他對父母存在的意義,理解得特別通深刻和通透。
在他看來: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起父母時,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因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我想,所謂成功的父母,也正是如此吧。
成為孩子的退路和庇護所,而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成為孩子內心的支柱和可以兜底的依靠,而不是壓力製造者。
Part.4
雖然隔了一個世紀,魯迅先生的許多養娃心得,跟我們一毛一樣。
看到孩子是個男娃娃,就感慨道:
「是男的,怪不得這樣可惡。 」
剛開始覺得孩子真可愛,時不時就跟朋友寫信曬娃,還附帶兒子照片。
等兒子長到四五歲,老父親肉眼可見的開始抓狂:
到處寫信和別人說海嬰的壞話 :
「那位海嬰氏,頗為淘氣, 總是攪擾我的工作,上月起就把他當作敵人看待了。 」
堅決不要二胎:
「我對海嬰這小傢伙討厭的吵鬧領教夠了,已在罷工中,不想再有出品了。 」
孩子放假在家立馬頭疼:
「幼稚園放假兩星期,全家已在發愁矣。 」
天天祈禱孩子早開學 :
「幸而再一禮拜,幼稚園也要開學了,要不然,真是不得了。 」
一開始養娃完全照書養,結果把海嬰養得十分瘦小,最後還是請了保姆。
有時也會過度緊張,海嬰割破一點手指, 魯迅先生給許廣平寫信用 「鮮血淋漓」 形容 。
魯迅先生只陪伴了兒子7年,但他帶給兒子的影響是久遠而深刻的。
在《我與魯迅七十年》中,周海嬰寫道:
「七十年來,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與我父親聯繫在一起的。 」
魯迅先生給了兒子這世界上最好的父愛:
尊重、平等、愛護。
也帶給我們後人無限啟發,難怪 詩人柳亞子先生說:
「近代對於兒童教育最偉大的人物,我第一個推崇魯迅先生。 」
如果你也有所收穫,就分享給更多父母,一起學習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