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教科書的標準

2024-01-19     鐵劍幫幫主

原標題:中文系教科書的標準

中文系教科書的標準比較空洞,一般會用一個看似宏大實則主觀的框架,把各種意見用最能被接受的平衡方式捏合在一起,把複雜的歷史變成可以背誦的圖式,就好像把二十四史改編成三字經,把三千年文學現象壓縮成一張文學大系表,為了便於記憶,便於考試。如此一來,中文系教科書就有了統一的標準,也會讓人們以為這種總標準極其正當。

中文系教科書不應該有統一標準,而應該有教授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見解。王國維的《古史新證》就是他在清華研究院用的最後的講義,雖然沒有今天《中國通史》講義的連貫通達,但充滿了考據論文的精神。陳寅恪講唐詩時用的課本也是他自己的講義,並不是現在的《中國文學史》。教授們有自己的研究,也有自己的理解,可以成就一家之言,沒必要非得用通行的課本。中文系教授用自己的講義教學本來就是一種教學規律的體現,可以體現個人的研究,體現「深刻的片面」,總比通行的文學史要好得多。通行的文學史大多以歷史作為文學分期的標準,對歷史與文學的個人性理解和體會變成了全民公決後的集體性意見,無須太多的資料,也無須過細地論證,莊重而嚴肅,以「我們認為」為標準,包含著似乎不可辯駁的真理。這似乎就是所有教科書的標準,象徵著絕對正確的集體話語,甚至不經實地考察和論證就取得話語權力的教科書已經消泯了思考的個人性。而人文學科的研究沒有這種個人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中文系教科書和其他教科書都有一樣的毛病,就是用一個面面俱到的框架,把所有的視野全都規定在這個範圍之內,用一種缺乏個性卻似乎有權威的語言風格把學術敘述變得像官方文件,用一種刻板的形式和套路把思路變成可以到處套用的公式,好像嚼飯給人吃,傳染了壞習氣,還弄成很多裝在教科書套子裡的人,讓他們都成了標準的通用件。這種培養人才的標準要不得,只能培養應付考試的學生,卻培養不出學術大家,就連個作家都很難培養出來,是不是中文學教科書的問題?

教學規範化是屈從了考試的原因。而考試是一種資本滲透的表現,也是權力做背書的表現。考試為了便於操作,便于衡量,卻只能衡量學生背了多少知識點,並不能考察學術問題,也不能考察學問的多少。中文系學生經常習慣記憶一些知識,卻不會靈活運用,不會用學到的知識研究學問,也不會用學到的知識用於創作。真正能在讀大學期間皓首窮經,寫出學術論文的學生少之又少,即便寫出一些文學作品,引起轟動的中文系大學生也少之又少,那麼,是不是中文系教育出現了問題?

當然出現了問題。中文系就應該培養學問大家,培養作家,要是只會培養通過考試的學生,豈不是本末倒置?即便是個初中生,沒讀高中,直接讀大學中文系,只要好好學,也能通過背誦知識點順利通過考試,拿到畢業證。那麼,為什麼還要讀高中呢?大學中文系的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教授有自己的研究,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講義,用自己編的書,不用通用的課本。可是,課本已經在新生入學的時候訂好了。新生入學就要領到課本,按照課本學習。老師按照課本講課,出題考試。似乎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這就是大學產業化的結果。資本進入大學校園之後,不管是社會資本還是官僚資本都在促進大學產業化進程。東西和服務都運作成項目,而且一定要有統一標準,可以衡量。哪怕這種標準是錯的,也要照樣執行。時間長了,人們就會認為這種標準是正當的。就像考試,本來就是不合理的,片面的,但執行時間長了,人們就默認了,認為是合理的。

大學中文系的教科書也是如此,本來就是通用的版本,以歷史為分界線,劃分各個歷史階段的文學現象,卻並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就是那麼用,而且還要用全國最高等學府的教授編寫的文學史,讓人們說不出什麼來。其實,前提已經錯了,也就一錯再錯了。時間久了,人們就認為是正確的,沒有什麼別的意見了。畢竟,考試就考上面的內容,還有誰不學呢?學生們學起來津津有味,教授們講起來比較方便,也就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講課了。至於學術研究,教授有自己的一套,學生們並不會參與進去。

中文系的薪火相傳似乎並不是很好,還不如民國時期。民國時期的很多學術大家都是師承有自,甚至一個國學大師可以做到桃李滿天下。只是一個章太炎就培養了眾多門人弟子,有錢玄同、周樹人、周作人、朱希祖、許壽裳、汪東等人,還有黃侃、沈兼士、馬裕藻、吳承仕等,有的成為作家,有的成為國學大師,有的成為大學教授,有的從事文化方面的工作。現在的大學教授大多在搞自己的研究,跑關係,跑項目,卻不會專心培養後進。還有的教授居然壓榨研究生和博士生,自己成了老闆,讓研究生和博士生打工。有的教授為了要他們持續打工,甚至要求他們延期畢業……

學術精神難以傳播,除了教科書的標準過於刻板,就是教授們已經被資本和權力影響,不再考慮薪火相傳的內容了。評職稱不看教學成果,而是要看發表論文數量,要看完成省級或國家級課題項目。其實,即便完成了,也就那麼回事,中文系的東西並不會對社會影響太大,但就是要有,而且要作為評價標準。如此一來,還有哪個教授肯認真教書育人,肯把學術精神換遞給學生?

要想改變現狀,就要從中文系教科書改變開始。打破標準,用多家之言,甚至要用「深刻的片面」來代替官方文件式的教科書,讓學問大家講自己的研究內容,實現真正的薪火相傳,而不是只為了考試而教學,卻不問內容是否實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d3f988c7266d245045985bb97e639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