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父女倆以這種方式消除了代溝

2022-05-18     故事會

原標題:想不到父女倆以這種方式消除了代溝

上海的一個小鎮這樣抗疫

新場抗疫先鋒榜(3)

「一直沒有機會認認真真為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做些什麼。」

「守護家園就是保護我父母和所有的鄉鄰。」

「這次終於找到機會為家鄉出力。」

潘華,44歲,黨齡25年。新南村在職黨員,武警退伍軍人出身,上海凡德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業務經理。

沈依凡,21歲,共青團員。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在讀學生,今年7月即將畢業。

目前潘華、沈依凡父女倆都在新南村參加抗疫志願服務。

找到回報家鄉的機會

在新南村志願者群里有一條信息:

「大家好,我是一名新南村的志願者,生於斯長於斯,家鄉就是家,當兵3年離開故土時魂牽夢縈的就是家鄉,現在家鄉有難,我們一定能克服困難,舍小家為大家,齊心協力把病毒趕出去!我們需要每一位並肩戰鬥的戰友!」

這是潘華發在志願者群的信息,寥寥數語,飽含家國情懷,又似集結動員。從部隊退伍後潘華先後在嘉定、浦東康橋等地工作。

因為現在就職的是家台資企業,所以潘華的黨員關係目前就在新南村。「實際上一直沒有機會認認真真為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做些什麼。」潘華說,「我父母都在新南村,守護家園就是保護我父母和所有的鄉鄰。我平時在外忙於工作,這次終於找到機會為家鄉出力,響應號召到黨員關係所在地報到,我覺得義不容辭,這是共產黨員的責任擔當。

帶上鋪被到村委會報到的老潘

作為抗疫初期首批向村委會報到的黨員,老潘的做法顯得很有軍人作風。3月30日那天,潘華就帶著簡單的被褥衣物主動駐紮村委會辦公地。

「防疫任務經常是深夜甚至凌晨時分下達的,留在村委,可以保證隨叫隨到,迅速組織落實。我這個年齡,年富力強,有閱歷有經驗,關鍵時刻應該站出來沖在一線!」

自此起,協助核酸檢測、發放回收抗原、道口輪流值班、環境消毒消殺、物資分揀派發,哪裡有任務,哪裡就有潘華忙碌的身影。有時,排班輪上他夜間值守道口,第二天清早又要組織抗原檢測,換班後的他在村委會臨時住地稍微打個盹,然後照常上崗負責屬於自己的服務「承包地」。

志願者隊伍來了「00後」的小妹妹

4月初,正值疫情最吃緊時刻,得知村裡志願者人手不夠,老潘回家告訴了大學在讀的女兒沈依凡。

「這段時間接近畢業,我們剩下的課程不多。按照正常節奏,往年現在已經進入校招最忙季。3年前剛入學時我讀的空中乘務專業就業前景很好,疫情持續發展給航空業打擊很大,我們畢業生壓力還是很大的,一方面要在全國範圍內關注招聘信息,另一方面還要關注其他的就業選擇方向。可是一聽爸爸說志願者隊伍缺人,我還是毫不猶豫地要求加入。」依凡回憶。

團隊有志願者感嘆,「那個妹妹是『00後』呀,我對她印象太深了!她可能是我們這裡年齡最小的妹妹。她都出來參加抗疫服務,我們『90後』更應該出來挑重擔。」

原來,守望相助的正能量是可以如此相互激勵的,說這話的「90後」姐姐是同村志願者杜熠靜。而父親潘華記得:「我知道女兒要加入志願者,第一時間就提醒她,必須有思想準備,真正的志願者是不計任何代價、沒有任何報酬的。女兒說,她是共青團員,她早有思想準備。」

「蹭任務」成了「小沈」自我加壓方式

自此,依凡每天清晨參與新南村抗原檢測組織工作。「老潘」負責12組,「小沈」負責中心村組,父女雙雙每天清晨一同出發上崗,領好抗原物資又奔赴各自的「戰場」。

「因為我們新南村是鄉村振興示範村,村委會安排鄉村旅遊觀光用的電瓶車把我們每組2個聯絡員沿路『放』下來。我這個組還有個搭檔小姐姐,是位幼兒園老師,她很細心,我們倆每次總要花上一個多小時,挨家挨戶為『承包』區域的160多位村民上門發放抗原,然後再從第一家開始回收,每個都要核對結果,看清楚之後統一回收。」

也許因為是團隊「最小」的妹妹,依凡的硬任務主要負責抗原檢測。「一般早上集中時我聽到當天還有物資發放任務,或者留意志願者群里有任務,回收完抗原我就直接去村委會,候準時間『蹭』任務,和大家一起參加分放。」

新南村的又一對上陣「父女兵」組合,「老潘」和「小沈」的守望家園行動,還在進行時。

做好個人防護

疫情終會結束

加油上海

來源:浦東新區新場鎮疫情防控下沉幹部臨時黨委工作動態(編者:唐瓊 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c8872d6470a468028c089d4cf480d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