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維塔是長安、華為、寧德時代,三家「巨頭」公司合作成立的汽車品牌,因此阿維塔11一經上市,就被各路媒體爭相吹爆。如今距離這輛車發布已經一年了,銷量一直沒有太大起色,回過頭來看看這輛車究竟怎樣?我們買了一輛2022款長續航雙電機奢享版4座,官方指導價39.49萬。升級了最新的華為鴻蒙ADS2.0系統,還加裝了5000塊的Halo互動屏。廢話不多說,直接來看車!
外觀設計
「離經叛道」
這輛車的外觀有些怪異,不過在目前追求「離經叛道」的新能源市場,這樣的造型也倒能接受。
最下面是主大燈,上面是日間行車燈,標配LED遠近光,全系支持自動大燈和自適應遠近光功能。
引擎蓋後方選配了LED互動螢幕,能顯示互動信息。不過,裝在這個位置,應該是設計師為了避免在低速碰撞中互動屏受傷。但說實話,除非是姚明,一般身高的人很難發現引擎蓋上居然還有字,「Happy Every Day!」
整車尺寸為4880x1970x1601毫米,軸距為2975毫米。從尺寸看,是一輛標準的中大型SUV。
有朋友說這輛車的側面,像阿斯頓馬丁DBX,各位覺得呢?
車頭下方及左右翼子板兩側,一共裝了三顆半固態雷射雷達,採用MEMS微振技術。相對來說,MEMS振鏡雷射雷達不僅體積小,而且可靠性高,同時成本比較低。
車尾採用貫穿式尾燈,尾窗視野很小。
原廠設計了一個電動尾翼,完全合法合規。
原本以為是一輛掀背車,沒想到只能掀開後尾廂蓋,開口比較小,放入和拿取物品並不方便。後備箱內部空間也不算太大,而且這種「肚大口小」的設計並不實用。
前備箱的儲物空間還可以,說明這輛車的電氣化集成度很高。
內飾設計
有點新意
這輛車的內飾設計很有新意,使用了很多曲線元素,觸手可及的位置都是軟性皮質包裹。
中控台中央設計成旋渦樣式,內置揚聲器和氛圍燈,很有藝術氣息。
方向盤全系都是皮質包裹,支持電動四向調節,多功能按鍵類似特斯拉,也是方向球設計,不過左右各多了一個功能鍵。
這輛車有雨量感應的自動雨刷,兩檔自動模式。
也是類似特斯拉的懷擋設計,行駛中向下撥動檔杆,就可以進入輔助駕駛模式。
方向盤上有人臉識別和監測的攝像頭,配有蓋板,可以保護個人隱私。
全系標配10.25英寸液晶儀錶盤,顯示信息非常全面。
中控屏是15.6英寸,不能旋轉,內置目前最新的華為鴻蒙ADS2.0系統。除了擁有華為用戶熟悉的操作介面之外,車機操作非常流暢,響應速度也非常快,而且還支持無圖NAC功能,在不需要高清地圖的情況下,也能實現自動領航功能。
副駕駛也有一塊10.25英寸娛樂屏,僅僅是影音娛樂而已,沒有太多功能。不過,說實話這塊螢幕實在太小了,眼神不好的都看不清,還真不如看自己手機方便。
因為這輛車後窗視野比較小,所以全系標配了流媒體後視鏡。
後視鏡附近也有一個車內攝像頭,用於車內視頻通話和自拍,當然也有一個物理遮擋板,來保護隱私。
遮陽板是也兩段式設計,質感非常好。
螢幕下方配有兩個手機格,不過只有駕駛員一側具有無線充電功能,支持50W無線快充。
中央扶手箱是一個非常大的儲物空間。
中央通道下方還有一個大空間儲物格。
座椅空間
很舒適
全系座椅都是皮質包裹,而且是運動型樣式。除了最低配僅支持座椅加熱外,其餘車型都支持通風、加熱及按摩功能。
前排座椅後方配有擴展接口,同時,還有可以扶握的把手,內部帶有氛圍燈。
全系採用無框式車門設計,支持自動開關門。
前後車門都保留了物理拉線開門機構,防止意外斷電打不開車門。
軸距為2975毫米,所以第二排的腿部空間並不會感到侷促。後排設計有獨立空調出風口,中央地板也非常平整。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沒有後排空調控制按鍵呢?成本太高了?
因為是四座版本,所以後排只有兩個座椅,與前排一樣,都是運動型座椅,並且支持座椅靠背調節。
後排也是電子按鍵開關車門,座椅調節鍵位於車門內飾板上,同時還有老闆鍵功能。
後排扶手箱可利用空間非常豐富。
後排中央扶手箱也有手機無線充電功能,支持50W無線快充,後排座椅也支持加熱、通風和按摩功能。
後排座椅中央是一個儲物格,為什麼不在這個位置放個小冰箱呢?
總結
巨頭產品
這輛阿維塔11從外觀內飾來看,令人印象深刻,能看出長安確實想通過強強聯合的方式,打造一款高端智能電車。不過,我們這輛車官方指導價將近40萬,不僅沒有配HUD,而且連方向盤加熱都沒有,後排也沒有空調控制,副駕駛的娛樂屏大小和手機差不多,眼神不好的都看不清。
另外,這輛車有一個看似非常高科技的Halo交互LED屏,位於引擎蓋後方。說實話,一個正常身高的成年人,只有靠近車頭時,才能看到螢幕上顯示的是什麼,無論是正常行人視角,還是對面司機視角,都很難看到這個交互屏。當然,如果你想對樓上的心上人表白,這個交互屏還是很不錯的,樓上的姑娘一目了然。如果表白不成功,一盆涼水潑下來,兩檔雨量感應的自動雨刷還能把車窗颳得乾乾淨淨。
這輛車的駕駛品質如何?內部做工用料如何?還請繼續關注後續的拆車內容。(本文及視頻中的測量數據結論觀點僅對此輛車負責,測量數據對公示的實驗方法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