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太貴,北上廣自助餐再度火爆

2022-10-10     AI財經社

原標題:吃飯太貴,北上廣自助餐再度火爆

撰文/ 李丹 劉冬雪

編輯/ 李原

自助餐再排長龍

當北上廣的餐廳菜單上,一道菜動輒50元起跳時,曾「消失」了數年的自助餐再次作為性價比之選,進入了食客的視線。

國慶假期最後一天,劉暢約了兩位朋友打卡北京的自助餐廳「蚝英雄」。「用餐全程2個小時,沒有一桌空過,前邊走了後邊立馬續上。」同一天,齊寧和朋友到北京排名前列的海鮮自助「第六季」吃飯,此餐廳人均定價300多元,但早上10點半便有人拿號排隊,齊寧「差點沒趕上第一波。」

幾天前的周六18點,齊寧在「戈拿旺亞運村店」探店時同樣遭遇了座無虛席。有些食客掐著排位的紙條,站在店外閒聊打發時間。這家餐廳主打烤肉,148元一位,且難得地不限用餐時長,齊寧和朋友吃到餐廳快打烊才離開。

以2017年高端自助「金錢豹」的倒閉為標誌,在消費的不斷升級中,自助餐曾遭到食客的「嫌棄」,成本、品控難以平衡。而最近,許多自助餐廳門口再度排起長龍;一些常規餐飲也推出了分時段的「半自助」套餐以招攬客流。時下伴著「性價比」需求的再度回歸,自助餐在默默翻紅。

「過去兩年,餐飲行業經歷了數輪洗牌。當下消費者更多地追求超高性價比的產品,商場裡自助餐的排隊都比較火爆。」比格比薩創始人趙志強表示。

「我算過一筆帳,吃自助烤肉的量如果單點,肯定是更貴的。」齊寧說。與朋友聚會時如果人均消費200元以下,齊寧認為自助餐是個不錯的選擇。「選擇空間大,有烤肉、火鍋、牛排等等,食材品質也跟同等消費水平的餐廳差不多。」

雖然在海邊出生的齊寧能辨別出,一些餐廳會用腌料掩蓋食材味道,或者使用凍蝦而非鮮蝦。但如果對食材不很挑剔,自助餐除了性價比高,還有其他的妙處。

國慶期間,安康跟幾個朋友到北京大興區的「薈聚」商場逛街時,在人均消費150元的「西十二街牛排」自助餐廳前等位一個多小時。她選擇自助餐是因為菜品多,且同行人口味不同時,不必彼此遷就。

日式自助火鍋經常被推舉為聚會首選,「溫野菜、旬野菜、今半鋤燒,性價比都不錯。」午市不到200元一位,雖然食材稱不上多麼新鮮,有些肉是凍過的,「不過很多日式自助有大福、布丁、炸物、小食可選,飲料也是元氣森林、北冰洋暢飲,可以滿足多數人的需求。」

不僅專業自助餐廳正在挽回人氣,如今「半自助」也開始成為一項增值或促銷服務,成為攬客法寶。

據《餐飲老闆內參》統計:已經在全國開出57家直營店的豐茂烤串,2個月前在北京三里屯CBD商圈開出了首家日式半自助燒烤店——「豐茂放題」,分為119元、159元和259元三種單人套餐;主打自助,也可單獨點單。據該店工作人員介紹,門店改造後客流明顯升高。

一些火鍋品牌也在試水自助套餐,例如北京的福祿娃一家人火鍋推出兩檔價位的自助火鍋;起於長沙的辣斗辣火鍋在合肥限期內推出了全天79元暢吃套餐;近期賢合莊也推出了「火鍋+海鮮+滷味+甜品小吃」的24小時自助餐等等。

賽道里來了新玩家

在餐飲行業中,專業自助餐廳和「半自助」餐廳被稱作「大自助」和「小自助」。「餐飲O2O」創始人、餐飲投資人羅華山認為,當下大自助回歸和小自助盛行,是行業「內卷」加劇的結果。

羅華山介紹,目前市場上像早年「金錢豹」一樣的全品類自助已幾近消失。「大自助」的玩家更趨向於垂直和專業化,主要分為海鮮自助、牛排自助、韓式或日式烤肉、放題模式的壽喜燒,以及海鮮火鍋等。這些品類的定價並不低,人均200多元到三四百元不等,生意普遍不錯。

「幾年前,亞馬遜環球美食百匯還是大型全品類餐廳,現在它以江西為據點,轉型海鮮。韓式的漢釜宮、主打牛排的吉布魯、主打生蚝的蚝英雄等自助餐廳,垂直與規模化都做得比較好。」羅華山表示。

圖註:2022年全國自助餐部分品牌概況(資料來源:紅餐大數據)

在大自助之外,為了讓顧客感到更實惠,許多餐廳將輔助食材拿出來做成「小自助」,可以進一步增加顧客的超值體驗感。在紅餐網聯合創始人樊寧看來,有些品牌會將流量產品做成自助的模式,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階段性營銷手段。「可以幫助品牌拉新或者激活流失的客戶,拉動復購。」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自助餐主要面向高端人群,從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星級酒店萌芽。進入21世紀初,以高端自助餐航母「金錢豹」為代表,自助餐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彼時,坐落於北京王府井的「金錢豹」門店面積近萬平米、人均消費200元以上,門店最多的時候開到了26家。據公開報道稱,2010年「金錢豹」全國門店銷售額達到了9億元。

2017年,伴隨著中國餐飲消費的不斷升級,以及飲食走向精細化,「金錢豹」因投資重、食材損耗大、運營成本不斷攀升等多重因素難以為繼,資金最終斷流倒閉。

與此同時,自助餐飲發展也獨木難支,一度步入黃昏。據紅餐網統計數據顯示:從2019年起,國內自助餐相關企業的註冊數量逐年下滑。2019年至2021年,註冊量分別為3705家、2775家和1710家。相應的,自助餐相關企業的存續量漲幅逐年遞減,到2021年為13731家,僅增長同比1.4%,漲幅還不到2019年的十分之一,明顯乏力。

不過,「近些年自助餐飲雖然有些不溫不火,但也沒有停止進化。」樊寧表示。2018年至今,可以被看作新派自助餐品牌的轉型期。在全品類高端自助餐遇挫的同時,行業整體變得更加多元。一批新生的自助餐品牌崛起,如主打性價比的「仟味一鼎自助小火鍋」,聚焦生蚝自助的「蚝英雄」持續湧現。

樊寧表示:發展至今,國內自助餐賽道已分為三類陣營。第一類是伴隨著高端酒店而生的自助餐廳,它們分去了一部分高端自助餐的客流。例如上海浦東香格里拉酒店的怡咖啡、北京王府半島酒店的 JING 餐廳、廣州保利洲際酒店的月色西餐廳等,均名聲在外。

第二類是主流餐飲市場上的高端自助餐廳,大多聚焦于海鮮、日料等高端食材,人均消費200-500元上下。這類自助餐廳消費客群較窄,規模也較小,通常一個城市只有幾家門店,例如銘門盛宴、水瀨放題、魚鮮生、亞馬遜環球美食百匯等。

第三類則是大眾化、平價的自助餐廳,連鎖化品牌居多,人均消費區間在 30-200元不等。這些餐廳的特點是「小而精」,注重精細化運營。以小型門店為主,注重提高坪效:專注於某一種主營品類,菜品精簡;擅長以食材、餐具、裝修風格、服務體驗等來打造品牌特色。

例如現在僅在日料的傳統「烤肉放題」的基礎上,便已進一步細化出了和牛自助、燒鳥自助、壽喜燒自助、關東煮自助、壽司自助等多個垂直品類。其他更細分門類的生蚝自助、甜品自助、素食自助、水餃自助也相繼出現。

例如今年新開的深圳獨饗東南亞自助火鍋便是「小而精」的代表。該餐廳在大眾點評網上排名居前,主打東南亞菜加日料自助,定位於常態快餐和簡餐,人均能做到100元以內,SKU可控制在80多種。

餐廳總經理王越介紹:為了優化成本與空間,門店採用的是「旋轉加小盤」的形式。在細緻的計算下,餐廳可將毛利率做到40%左右。

「在68米長的傳送帶上,可以放440盤菜。這種形式的好處是:其一,不需要食客起身,提高就餐效率——雖然規定就餐限時90分鐘,實際平均食客只需要70分鐘左右。其二,餐廳不需要設置大賓台和食品陳列區,節省了空間。其三,小盤小鍋,人均取餐率32盤,算下來1斤半重,而每天餐廳的耗損也就是最後一圈的食材。」王越說。

新自助供應鏈如何建?

與常規「零散點餐」的品牌相比,做自助餐無疑是個更吃力、毛利也更難控制的重型生意。曾幾何時,自助餐充斥著商家以次充好的套路,和消費者「吃回本錢」之間的博弈。拉扯之下,很少有能幹10年以上,或者規模超過100家的自助餐飲。

「不論通過豐富SKU,或者通過低價鎖定消費者,這條路已經都走死了。」樊寧概括:自助餐講究的是「七分定價、八分產品、九分體驗」,其核心是要做出特色的同時,牢固地控制好供應鏈和成本。

所有的自助餐老闆都要是食材價格的精算師。「做得好的自助餐企業向上游的滲透能力一定是強的。有些企業還會在自己的城市建立前置倉,在食材價格處於低位時囤貨,保證供應穩定,也控制成本。」

樊寧曾經跟一家自助餐廳老闆吃飯,見他拿著手機,隨時刷著海鮮食材群聊,裡面跳動著實時報價。「如果有合適的食材到貨,他問下價格覺得可以,需求量大就直接全包。要是便宜,老闆還會批量購入海鮮存到冷庫。雖然新鮮程度跟酒樓供應的新靠岸水產比不了,但對自助餐來說,還是能帶給消費者驚喜的。」

此外,自助餐的門店模型較重,菜品SKU動輒上百種;既要優中選優,保證吸引客流,又要做到菜品有序消耗,嚴格避免浪費。

近年來,比格比薩自助餐廳的擴張勢頭很好:2020年新開了30多家門店,2021年新開了50多家店,至今已有接近200家門店。創始人趙志強表示,餐廳遵循的便是「聚焦單品類、主打爆款、提升消費體驗」的策略。

趙志強回憶:2013年以前,整個自助餐行業陷入了某種「SKU陷阱」。以「金錢豹」為例,最多時有400多個SKU,僅食材成本就占據了營業額的45%。2014年開在北京的精品版「至尊金錢豹」,食材成本更占到了營業額的55%。這種不健康的模型彼時還被奉為「標杆」,擁躉者眾。

而當下的自助餐廳,食材成本必須壓到40%以內才有盈利可能。趙志強介紹,如果做常規日料「零點」餐廳,食材成本僅在20%左右;而做日料自助,成本會上升到30%-40%。為了維持利潤,商家要同時做到降低坪效和人效,減少單店面積和人員配比。

在大城市房租、人力成本步步高企的背景下,像過去「金錢豹」超過萬平米的門店如今已無跡可尋。越來越多的品牌將門店控制在100到300平方米之間——以日式自助「溫野菜涮涮鍋」為例,他們的門店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下,單店平均配備了21名員工。

趙志強算了一筆帳:過去,比格比薩門店面積約為400平方米,現在進一步壓縮到了280平方米,員工也從25人優化到了18人左右。以此類推,全國近200家門店就可省下2.4萬平米。「這部分面積對應的租金、裝修、運營、水電消耗、人員配比,都能下降」。

同時,比格比薩的披薩選擇半成品,現場烤制,店裡不配廚師;有些菜品則選用預製菜,更易品控的同時,也節省人力。與之相似,當下多數的日料自助店也會採取「半自助」的形式,點單後再下廚,不會全部展現、隨意取用。

此外,控制好SKU更是自助餐飲企業的生存要義。隨著「反糧食浪費」等相關政策出台,自助餐行業進入調整期,過多的SKU不僅意味著成本難控,還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100多個SKU,要涉及300多種原料;200多個SKU,原料就要六七百種。比如許多海鮮自助餐廳,魚類的成本很高,那就要和顧客玩貓鼠遊戲:我雖然有這個菜,但不想讓你拿到。」趙志強說。

如今,「溫野菜」大概可將SKU控制在102個左右,而比格比薩則將SKU控制在130個左右,並輔之以每年三期的新品上市。

如何選擇披薩的SKU,趙志強的考慮是:「我們基本不做海鮮和牛肉類產品。一旦涉及這兩種,成本就要抬上去。我們更聚焦披薩創新,以雞肉產品為主,主做披薩、意面、沙拉,供應鏈比較成熟,品質也可以保證。」縮減SKU的同時,為了保證大眾的好奇熱度,便要定期推陳出新。比格比薩每年推出三款新品,例如棉花糖披薩、草莓披薩、小龍蝦披薩、臘腸披薩等等。

通過如上的綜合管理,比格比薩可將毛利做到58%左右,雖然與「零點」的披薩餐廳60-70%的毛利相比偏低,但自助餐廳的客流量普遍更大。

「自助餐的毛利多在50-60%之間,而大眾餐飲的毛利多在65%以上。不過大型自助餐一天進客量可超過千人,小的也有三四百人。營業額上去後,綜合毛利還是可以提升。」羅華山說。

(文中劉暢、齊寧、安康為化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b63e100050507940679e9f737f41c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