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21日 · 謝靈運游廬山

2022-07-21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21日 · 謝靈運游廬山

411年7月21日,山水詩人謝靈運至江州。

地點:

九江

類別:

人物

謝靈運像 圖源:搜狗百科

東晉義熙七年六月十五日(411年7月21日),詩人謝靈運初次來到廬山。在廬山留下了與東林寺慧遠法師結為忘年交的一段佳話。慧遠圓寂後,謝靈運應東林寺之邀撰寫了《運公祖師塔銘》。

謝靈運(385年~433年),名公義,陳郡陽夏縣(今河南省太康縣)人,生於會稽郡(今屬紹興市)。東晉至劉宋時期大臣、佛學家、旅行家,山水詩派鼻祖。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年),襲封康樂縣公。起家大司馬(司馬德文)參軍,歷任撫軍(劉毅)記室參軍、太尉(劉裕)參軍、中書黃門侍郎等職。劉宋建立後,降封康樂縣侯,歷任散騎常侍,太子左衛率、永嘉太守、秘書監、臨川太守。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以「叛逆」罪處死,時年四十九歲。

謝靈運年少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其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是第一位全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兼通史學,擅長書法,翻譯佛經,並奉詔撰寫《晉書》,輯有《謝康樂集》。

資料來源:廬山歷史上的今天、百度百科

撰寫此文頗費躊躇,謝靈運不好寫。距今1600年,不可能挖掘出更多的史料,也很難有新的視角。先說史料,本系列不八卦、不編故事(除非是為了調劑),不準確史料不採信。謝靈運游廬山的歷程,有沒有準確的史料?先說結論:沒有。

比如上圖的繪畫,筆者不清楚它的出處。因為分析出處是在浪費你我的時間,唐宋之前沒有任何歷史人物的畫像存留至今,如果有就是瞎編,跟現在中學課本歷史書上那些詩人、英雄們的畫像一樣。這幅謝靈運像,一把大鬍子七老八十的模樣(還有更老的),可他在48歲就被咔嚓了。難道說被譽為中國驢友之祖謝大詩人老成這個模樣,這一把老骨頭還能登著謝公屐遊山玩水不成?

再來說7月21日,筆者也不清楚誰考證出的這個日期。現代出的《謝靈運年譜》並不可靠,謝靈運來過幾次江州,什麼時候來的並無定論。年代隔得太遠,也就只有《二十四史》這種正史。正史中出現準確日期都是皇帝駕崩、出征、叛亂之類的大事件,一個叛賊謝靈運,雖然《宋書》中有他的長篇傳記,但他的出生和被殺也只記錄了年份。

《宋書·列傳第二十七·謝靈運》

總要嘗試換個視角,比如我們用不太恭敬的方式介紹謝靈運。

謝靈運特別有才。他曾經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中國古代文人,可謂天才者三人,曹植、李白、蘇軾。謝靈運之前只有曹植,謝自稱才氣是曹植的八分之一,蓋過古今當世,也算是第二才子了。

這段話也說明了他的個性:狂妄得可以。大門閥出身的他,極有文采,「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但除了文采,他的一生都是在坑爹坑老百姓。

十八歲的謝靈運繼承了祖父的爵位,食邑二千戶,他自認為有治國之才,卻從未得到重用。他的生活極度奢侈,曾濫殺門人,當了地方官後,常常跑到百里之外去遊玩,十天半個月也不回來,當地政務啥也不管。

都說他是中國驢友的老祖宗。人們想像中的他,或許如李白說的那樣,「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拄著竹杖,仙風道骨般在山野中吟唱、漫遊。

傳說中的謝公屐 圖源:知乎

真實的謝靈運出行,旅行的排場相當大,如同拜登出訪非洲原始部落一般。他家大業大,「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百」,一路上開山鑿路,伐木填湖,浩浩蕩蕩、煙塵滾滾,不知道的還以為大軍來襲。他被罷官就是因為尋開心而決湖毀田,被發配了還摻合到謀反,最後被這廣州咔嚓了(估計是皇帝找了個由頭),結束他才氣橫溢、害人不淺的一生。

當然,文學貢獻無關乎道德。道德水平再高,若是笨蛋一個,一生也毫無價值,哪怕是流氓人渣,有建樹仍可能流芳百世。謝靈運作為山水詩的開山鼻祖,其文學地位在中國文學史上無可撼動,只是他太喜歡掉書袋子,近代對他的評價比較低而已。

說這麼多就要談談謝靈運和廬山的關係。這方面筆者查詢很久,沒有得到太明確的結論。謝靈運和廬山,最著名的故事是他和東林寺的創建者、凈土宗的始祖慧遠大師的交往。據說在公元411年,26歲的謝靈運來到江州,其後有多次涉跡廬山。在這裡,他遇到比他大五十多歲的慧遠大師,兩人一見如故,結成了忘年交。兩年後,慧遠在東林寺刻石立佛影,特地派弟子從廬山趕到京城,請謝靈運作佛影銘。416年,慧遠逝世。謝靈運得知噩耗後,不勝悲痛,遠致祭禮,特地為慧遠作了一篇《廬山慧遠法師誄並序》。420年,謝靈運又撰寫了一篇 《廬山法師碑》。

《謝靈運〈廬山法師碑〉獻疑》,李勤合,圖書館雜誌,2001.6

這段故事被演繹得相當生動,讀者可以去看看煽情大神余秋雨先生寫廬山的文章。筆者是疑古派,對這些生動故事向來不信,但筆者水平有限,加之本系列也不適合搞長篇分析。九江學院文學院的李勤合院長做過研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相關論文。

謝靈運來廬山的日期不可考,但他遊玩過廬山,而且留下了很多詩作。他與陶淵明在廬山寫的山水詩和田園詩,給這座「人文聖山」戴上了最早卻又是最具文化氣質的桂冠。

謝靈運的名作中,有兩首詩與九江有關。其一為《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另一首是《入彭蠡湖口》。前者通俗易懂,清新雅致,是謝靈運山水詩的代表作。

《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但欲掩昏旦,遂復經圓缺。

捫壁窺龍池,攀枝瞰乳穴。積峽忽復啟,平途俄已絕。

巒壠有合沓,往來無蹤轍。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入彭蠡湖口》是謝靈運掉書袋子的代表作,古奧了些,全詩意境高遠,富於哲思。這位一生浪蕩不羈的公子哥,其實很有思想,或許在魏晉時代,也只能寄情于山水吧?

《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風潮難具論。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

乘月聽哀狖,浥露馥芳蓀。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

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靈物郄珍怪,異人秘精魂。

金膏滅明光,水碧輟流溫。徒作千里曲,弦絕念彌敦。

詩中「九派理空存」中的九派,是潯陽的別稱。看到這一句,筆者想到,這兩年九江市政府提出「再創九江輝煌、再現九派榮光」的口號。關於「九派」,人們所熟知的毛澤東那句「茫茫九派流中國」,謝靈運的這一句,會不會是中國古代頌詠廬山的詩歌中,第一首帶有「九派」二字的著名詩篇呢?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