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閱讀欣賞無限的美景

2024-07-10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一個人的一生至少需要兩本書來奠基:一本故事書,一本哲學書。這兩本書其實就是兩次鑲嵌和烙印,一是少年時代的神話之旅,它樹立了成長的鏡像;二是青年時代的思想之旅,它引導你看到世界的真相。

童年時代,影響我最大的是《西遊記》。最初從黑白電視里反覆看,電視劇帶給六七歲孩童的最大恐懼是死亡,催生出的最大心愿是希望能找到人參果,讓家人都吃一個,這樣我們就能永遠在一起。

初中開始,我終於可以走出閉塞的鄉村去看外面的世界。初中畢業那年,我用暑假幫工賺來的錢買了生平第一套《三毛全集》。那個炎熱的夏天,有空我就躲在房間裡反反覆復讀得天昏地暗。刻骨銘心的是《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它們凝結了我全部的少女心——關於青春、愛、自由、夢想和遠方。那時候單曲循環的一首歌就是三毛作詞、齊豫演唱的《橄欖樹》。

大學時代,時間相對充裕,開始憑興趣讀書,特別是中西方美術史、藝術家的傳記故事等,我也痴迷老師開設的美學課,喜歡與藝術系的同學交流。

讓我對藝術之美有系統性了解的一本書是李澤厚的《美的歷程》,這本書把審美藝術以通俗化的形式呈現出來,讓我從心靈深處意識到中國美學的魅力。特別是書中對魏晉風度中「人的覺醒」的分析。魏晉名士在富有、悠閒而又有文化的條件下,逐漸生出一種「人的自覺」:藝術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彈琴、下棋、清談成為一種風尚。一種真正具有思辨性的哲學和一種真正抒情的文藝誕生了,尤其是「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他們的人生經歷和藝術作品無不涌動著對於人生、生命、命運強烈的欲求與留戀。

剛參加工作那年,因為進修選課,因緣巧合下遇見了波伏娃的《第二性》。

波伏娃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這句話對我的震撼至今仍餘波未平。我一直受困於性別偏見,直到讀了這本書,我終於可以勇敢地做自己,而我也萬分感激父母,他們從未因我是女孩而順從流俗,用勤勞質樸的雙手給我插上了飛向遠方的翅膀。

工作前六年,作為高中教師,我亦步亦趨跟著老教師學習、刷題,苦練教學技能。為了提升專業素養,我開始主動尋找。終於順著新教育博客這根「藤」,摸到了新教育網絡師範學院這個「瓜」,從此展開了我的教育教學專業啃讀之旅。

跟著新教育研究中心團隊研讀的第一本書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王國維以「境界說」評判詩詞,以獨特的視角剖析詞人們創作的心境。他還進一步對創作的境界進行了分層,著名的「三境界」對創作者不同階段的心境進行了提煉和升華,這也是古今欲成大事之人必經的三個階段。

這是一本讓我對詩詞解讀有了顛覆性認識的文藝理論書,也是我後來給學生上詩詞課的朝向,營造詩詞創作的原初場域,並與自身生命和生活進行編織,打通詩詞和自身的關聯,讓詩詞成為流動的文化血脈。

如果說《人間詞話》是我的詩詞鑑賞啟蒙書,那麼《萬曆十五年》就是我的歷史啟蒙書。平平淡淡的1587年,歷史學家黃仁宇卻從中窺探到歷史宿命和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跡。原來歷史還有如此詩意的筆觸,「大歷史觀」的宏大敘述如此有魅力。

黃仁宇的思考方式是結構化的,這也啟發我,看歷史要透過各種錯綜紛繁的表面因素,探尋它的底層邏輯,一旦有了大格局和結構意識也就有了獨立思考和判斷力。

以上兩本書對教學技能和專業素養的提升效果顯而易見。對我教育思想產生震動效應的則是《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學勇氣》和《小王子》。10多年來,這三本書中閃爍的教育思想早已成為我教育生活的底層邏輯。

帕爾默的《教學勇氣》讓我放下職業戒備,抱著開放的心去聆聽所有偉大事物——與我相遇的每一個學生。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謎,都是獨一無二的精神體,等待著我去破譯。

最後,對我的三觀產生久遠影響的一本書是《論語》。「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就是這樣一個照亮民族精神的聖人。他時時提醒我,要學會恕與愛。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從孔子身上,我參悟了漢娜·阿倫特所說的積極生活——它意味著一個主體的自覺,意味著我在思考。作為生命的主體,我牢記尼采的叮囑——人生的使命是重估一切價值。

三毛在我年少的心中埋下了一顆流浪的種子,波伏娃洗刷了我對女性的偏狹認知,孔子給了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韌和勇氣,40多年的成長經歷,20多年的教育生涯,全都誠懇地告訴我,要基於生命去重估一切,因為生命才是價值的本源。

閱讀沒有讓我在物質上變得富有,卻讓我拓展了生命的寬度,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在有限的生命中,藉由閱讀我欣賞了無限的美景,體驗了豐富精彩的人生。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南京赫賢學校)

《中國教師報》2024年07月10日第8版

作者:許玲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a55f9c62086909c6c264ab5e660ec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