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連美食文化也是如此,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美食節目,就是中國美食文化的一個分支表現,但吃遍各地的美食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美食都是以「宮廷」作為噱頭,這確實引人垂涎,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在古代,美食也是上流社會才能享受的存在,而古代窮人吃的東西換做是你,可能一天就餓傻了。
一、盛世菜單現代人一日三餐,還有水果和零食,晚上還要吃夜宵,早餐前還能開開胃,但古人是實行二餐制的,分別是朝食和哺食,朝食是在早上9點左右,哺食是在下午3點左右,而且哺食吃的其實就是早上剩下來的飯,不會再做新的。當然這些對於有錢人和有權人來說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只是苦了窮人晚上多半能餓醒。
而上午9點到下午3點之間就是他們的工作時間了,窮人一般在地里勞作,但他們能種的東西不多,因為時間只有6小時,而且糧食種類很少,開始是高粱和小米,高粱和小米在生產力低下的時期產量非常少,最後能收到的糧食,根據《漢書·食貨志》所載,一家五口人治百畝田,最終只能得到1.5石,也就是180斤,而且得吃一年。
後來有小麥了,小麥的畝產能達到3石,同時由小麥也衍生出來了相對精細的白面饅頭,但是窮人也要交稅的,秦朝是苛捐雜稅最嚴重的時期,所以有「暴秦」一說,當時的稅收不僅僅按地收66%,差不多三分之二,還得按人頭收,當男女15歲之後就得另立門戶收稅,所以一家五口就得另收五次稅,白面饅頭都因此成為了奢望。
直到大豆大米紅薯土豆玉米,這些糧食陸陸續續出現,窮人的生活才算是好過了一點,有了能夠吃飽的機會,不過肉食依然是一種奢望,古代的肉類也不多,一般都是豬牛羊,但豬在醫學典籍上一直都是被強調不能吃的對象,直到明清時期吃豬肉才被廣泛接受,而且古代還有「羊崇拜」,牛則作為勞動工具,是法律保護的對象。所以窮人更多指望雞鴨鵝肉,卻每每苦於沒有什麼調味料,吃是吃了,美不美就另說了。於是這麼看下來,其實古人吃的東西,什麼粥饅頭野菜這些都是現代人的一頓早餐內容,而雞鴨很多人如果不煮得好吃一點,基本上是不會動筷子的,所以大家就別想著穿越了,能不能活到第二天真的是個問題。
古代窮人就是靠天吃飯,但往往有很多的天災,比如說最常見的就是旱災了,在夏朝就出現過旱災,商朝更是有連續7年的大旱,周朝也有連續6年的大旱,漢朝公元前114年4月的時候關東大旱,隋朝一共發生過4次大旱,此後唐宋元明清到民國到近現代,無論是哪一個朝代哪一個時期都飽受過旱災的摧殘。
還有一個對糧食極具威脅的災害——蝗災。光是在春秋時期蝗災就發生過111次,並且每次都是在4至9月糧食成長和成熟之時,後來蝗災的頻率越發的勤,秦漢時基本上每8年一次,兩宋3年一次,明清變成了2年一次,古人雖然想過要對付蝗蟲,但是普遍迷信,認為這是上天的懲罰,所以都是求神拜佛,而結果當然沒有什麼結果。
除開自然災害之外,窮人最害怕的當然就是打仗,男人會被征入軍中,留下妻兒在外,即便到時候掙出功名,但能不能還是原來那個家就很難說了,而且一大戰徵稅就徵得更為嚴重了,但百姓沒有安定的生活怎麼種地?很多人不僅交不出糧食,最終還會活活餓死,有錢人能買到的糧食也少,因為糧商都會再這時候漲價。所以這時候的窮人吃什麼?那就是能看到的一切綠葉子了,無論是菜根樹根,菜葉還是樹葉,甚至是樹皮都會被吃個一乾二淨,那這些吃完之後怎麼辦?他們會換一個地方繼續吃,所以饑荒的年代會遇到很多人逃難,可逃來逃去哪裡都有人,哪裡都是人,只剩下土了,於是就開始吃「觀音土」。
如果高嶺土也吃完了,就會出現「人相食」的情況,《前漢書·武帝本紀》就記載有前面說到過的漢朝公元前114年的災情,當時40多地饑荒嚴重,就出現了吃人的情況,吃人時一般吃的還都是自己的親人,父母吃小孩,年輕人吃年老人,如果不忍心,那就「易子而食」,也就是交換著吃。
三、總結所以古人對於吃食非常珍惜,說「粒粒皆辛苦」,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每每還要勸誡「年年有儲存,荒年不荒人」「黃金本無種,出自勤儉家」,當代我國也多次倡導過節約糧食,2013年由IN_33發起的光碟行動,為促進外出就餐打包的行為做出了積極的影響,2020年又舊事重提,再次強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很多人不理解,還以為是近幾年糧食減產了,於是開始拚命囤積糧食,當然事實並非如此,糧食產量一直都很正常,只是我們應當永遠學會「居安思危」,糧食正常不是浪費的藉口,尤其是吃播亂象頻仍,讓大家注意到了不少人這方面的意識開始鬆懈,而這個意識一旦鬆懈,糧食產量再多,也架不住浪費速度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