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碰到過開會沒完沒了,講話沒重點,說話囉嗦的領導?是不是碰到過總是喜歡以自己為中心說話,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的人?反正我是碰到過,所以我一直警告自己千萬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我們不僅可以拒絕成為那種讓人不舒服的人,也可以變成與人交流讓人舒服的人。
對我來說,我喜歡那種說話有條理,簡短又有內容,不會一直只顧著自己叭叭講不停,而是會觀察周邊,給每個人講話機會的人。
我最近剛看完的《換位溝通》就是教人如何成為讓人舒服的發言者的。我們一般提到換位思考,代表替別人著想,而這本書的換位思考是用在溝通的,通過換位的方式,讓自己在溝通,交流期間能變成更讓人接受,講話更加有條理,不讓人煩的方向進步,去想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意思最言簡意賅地表達,怎樣讓溝通效率更高的方法,這對生活和工作都有幫助。
《換位溝通》的作者山本昭生結合自己30年的溝通培訓經驗,總結了一套「換位溝通」的簡單方法,將溝通技巧與各種場景緊密結合,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快速、輕鬆地成為溝通高手。
我對書中的重點進行了簡單的總結。
1、只有對方把話聽進心裡,溝通才算成立
很多人喜歡溝通的時候只管自己說爽了,不管別人聽不聽。但是,只有對方把你的話聽進去了,你說那麼多才有用,不然你只會引起別人的厭惡,沒別的。
與人交流的時候不應該考慮怎麼把話講完,而是怎麼讓別人願意聽,並聽進去。這樣換位思考,溝通的效率就會提高很多。
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聲音、語速和語氣,如果你是聽眾,以你的講話方式,你會不會不舒服,這樣慢慢修正。
如果你只是想氣人,那就不用管這些細節。
2、一分鐘內講完重點內容
也許很多人在交流時出於好的目的,但因為講話沒有重點,雜亂無章,囉嗦,而讓人聽不下去。
針對這樣的人,書中推薦了一分鐘內講完重點的小建議。如果你想講的話真的很重要,請你努力把所講內容精簡再精簡,變成別人一聽就能聽明白的話,這會比你講半個小時有效。
不要覺得一分鐘很短,在正常的語速里,一分鐘可以講200字左右,可以把重點內容濃縮成200字。
這個方法適合下面這些場景:
·日常交流(對話、拜託別人做一些簡單的事情、請求、回答)。
·公司內部的彙報、聯繫、會議。
·會議上的討論。
·會議主持。
·自我介紹。
如果很想鍛鍊這方面的技能,書中建議可以看電視上的討論節目,這會是很好的學習素材。
3、講話前先搞清楚講話的重點、講話對象
你有沒有碰到過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在講什麼的人?碰到這種人聽著聽著感覺對方講話沒重點,搞不清楚對方想表達什麼。
為了避免成為這樣的人,我們應該先梳理自己準備講的主題、重點、講的順序,同時根據講話對象的不同,適當用適合對方的方式講話。
4、注重溝通中講的話之外的因素
在日常講話時,我們為了實現溝通的效果往往會綜合運用4種表達方式:語言表達、聲音表達、非語言表達和視覺表達。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曾提出,當人們面對面溝通時,不同因素對他人產生的印象的影響比重分別為:視覺信息(表情、態度、動作等可視因素)占55%;聽覺信息(語氣、語調、音量、語速等)占38%;語言信息(講話內容)占7%。
如果這次溝通對你來說很重要,那不要只顧著講話內容,也請注意對溝通的影響同樣重要的其他幾個表達方式。
聲音和視覺表達比較好理解,非語言表達的要素大致分為以下5點。
·外形:服飾、髮型、妝容、鬍鬚、鞋……
·表情:微笑、嚴肅、明朗、陰沉……
·姿勢:駝背、上身後傾、癱坐在椅子上、分腿坐……
·動作:手勢、撇嘴……
·視線:盯著對方的眼睛、躲避對方的視線……
5、溝通中緊張,說明準備不夠充分
溝通方式分很多種,一對一,眾人一起和一對多等。前兩種方式可能還好,但第三種方式會讓很多人覺得很緊張。
如果你真的體驗過那種緊張,那你可以回想一下,你為什麼會緊張?
怕表現不好?怕說錯話?怕記錯內容?怕沒辦法互動?
其實這些原因都有一個解釋:準備不夠充分。
要想多人的溝通中緩解緊張,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好充分的準備,把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在腦子裡過一遍,並想好對應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從容應對。
如果你看完這些,可以回想你在與人溝通時的樣子,並能找到一些可以改善的方向,那這一篇也算有用了。我個人最喜歡前面兩點,特別是一分鐘講重點,覺得這會讓雙方都能減少很多溝通成本,效果也會更好。
《換位溝通》里有很多例子來介紹作者的觀點,大部分人都可能碰到過,並為此頭大的例子,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看一下。這本書還有實操與進階手冊,會設定一些場景,讓人通過填空的方式檢查自己的溝通能力,也算蠻實用的。
這本書不僅可以用來自我提升,還可以送給那些說話囉嗦,溝通時讓人不舒服的親朋好友以及工作相關的人。我自己還真有兩個值得送這本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