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擇跑鞋會過分在意跑鞋的重量嗎?

2023-06-05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你選擇跑鞋會過分在意跑鞋的重量嗎?

術業有專攻,對定位專業跑步的跑鞋而言也是如此。

我們分別選擇幾雙針對不同定位的跑鞋鞋款,看看它們在重量上有哪些區別,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又是哪些。

專業路跑鞋一般有這幾大分類:

慢跑鞋

按跑者的足型,又會分為穩定支撐型(針對內旋/外翻/扁平足型,在中底內側會有額外的支撐結構設計)和緩震保護型(針對外旋/內翻/高足弓,中底往往有更柔軟的緩衝)。多數正常足型的可以依自己腳感去選擇穩定支撐型or緩震保護型慢跑鞋,存在較為明顯的內外翻情況,則需留意跑鞋類型,一定不能選錯。

同一種足型的慢跑鞋中,也會依據其配置性能和預算,有不同價位的選擇(即很多跑者口中的跑鞋矩陣)。

功能方面,慢跑鞋兼顧性能和保護,是適合絕大多數跑步愛好者的跑鞋,其也承擔了絕大多數時候的跑步任務(以目標為馬拉松的跑者為例,其日常訓練中有氧慢跑的比例也會達到至少70%,這些慢跑就可以穿著慢跑鞋完成)。

另外即便是職業選手,其在訓練中也會較長時間穿著慢跑鞋進行,在腳感和綜合性能方面,慢跑鞋提供的感受都是所有跑鞋中最舒適的,屬於全能選手。

訓練鞋

針對有一定跑步基礎和能力的跑者,在日常規律的跑步訓練中穿著用鞋。以亞瑟士為例,跑步訓練型和速度提升型跑鞋都屬於訓練鞋的範疇。

如果說慢跑鞋主打的是全能舒適——不光是跑步,很多人在日常出行/運動健身時也都很青睞慢跑鞋——那麼訓練鞋則會更專注於跑步本身,設計上去繁從簡,為不同類型的跑步訓練量身打造。「術業有專攻」在訓練鞋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比如偏強度/速度的跑步訓練,對中底的回彈性能要求很高,需提供跑者穩定且有力的路面回饋,整雙鞋的用料也會做得相對輕薄,儘可能減少重量帶來的累贅感。

所以訓練鞋會適合對跑步需求、對自己跑步能力都有一定了解的跑者,為他們在嚴肅的跑步訓練中提供支持。

競速鞋

競速鞋在所有跑步中出現的頻次未必很高,不過它們卻是最可能見證跑者們個人光輝時刻的夥伴。顧名思義定位競速使用,除了比賽外也適用於高強度訓練。幫助跑者儘可能發揮出速度實力是競速鞋的使命,因此競速鞋上普遍使用了最高性能的材料,來兌現不同水準跑者的運動能力。

最近幾年長距離路跑(馬拉松等)言必稱「碳板跑鞋」,其中的絕大多數就是頂級競速鞋。新型材料外加改進的中底結構,配合碳纖維材質的板材,讓跑步有了明顯的效率提升。

根據不同的距離、不同水準的跑者,競速跑鞋同樣有細分。以亞瑟士為例,根據精英選手不同的跑步風格,細分出了步頻型和步幅型選手,metaspeed+系列的幾雙頂級競速鞋使用了完全相同的材料,不過在中底厚度/碳板位置/前後掌落差等幾個方面做了區分,這樣能力很強的精英選手依然可以根據自己特點來選擇最適合的那雙。

競速鞋中的頂級鞋款自然為了選手創造成績而打造,同樣也存在相對「親民」的款式,它們對配速和身體力量的要求更低些,也會適合更大受眾的跑步愛好者。

全能且舒適的慢跑鞋、需求明確的訓練鞋、跑動效率至上的競速鞋,我們分別選三雙來看看它們的配置和重量表現——

緩震保護型跑鞋GEL-NIMBUS 25、速度提升型訓練跑鞋SUPERBLAST、競速型跑鞋METASPEED SKY+,同為42.5/US 9/270mm尺碼的三雙鞋,重量分別292g、239g和205g,差別明顯。

專業路跑鞋的幾大主要構成部分,鞋面,中底和大底。

鞋面在整雙鞋重量中的占比雖然不高,不過不同面料、編織工藝及用量還是讓鞋面的重量差異很大。

慢跑鞋的鞋面最為照顧腳感,使用了較多的面料以起到足夠的包裹和支撐,舒適度也是所有跑鞋中最高的。比如NIMBUS 25就使用了針織鞋舌+貼合感鞋領結構;

訓練鞋和競速鞋的鞋面就會追求更加的輕薄感,降低重量負荷,單層工程網面鞋面較為常見。用到頂級競速鞋上,又會使用性能更出色的編織面料(更好的包裹和透氣性同時,有著更輕的重量)。

SUPERBLAST的工程網面重量很輕,另外設計上又使用了不對稱的結構,外加鞋舌護翼,來實現即便是輕薄的鞋面同樣有很好的貼合鎖定腳背效果,同時又不會讓雙腳感受到壓迫。

METASPEED SKY+的動態包裹鞋面,提供了必要的支撐性,實現超群的透氣+包裹同時,它也是當下亞瑟士鞋面中最輕的;

中底材料的體積和密度直接決定了跑鞋的重量,它也是一雙鞋中重量占比最高的部分。

近幾年中底的材料進化,包括中底設計理念的改變,讓越來越多的跑鞋都有了「厚底跑鞋」之實,與過去同類型跑鞋相比,中底普遍加厚了10mm左右。但跑鞋的總體重量卻下降了不少,終其原因就是材料密度的降低,緩衝和回彈之外,中底材料的耐久度和穩定性是另兩個常被忽視的性能,然而這一切都建立在較低的密度上,這才讓厚底成為可能。

GEL-NIMBUS 25離地高度33.5mm-41.5mm,SUPERBLAST離地高度37.5mm-45.5mm,METASPEED SKY+離地高度34mm-39mm

GEL-NIMBUS 25整個中底都使用了FF BLAST PLUS,SUPERBLAST是FF BLAST TURBO(上層)+FF BLAST PLUS (下層),METASPEED SKY+是全掌的FF BLAST TURBO。此前我們在按我的節奏跑:亞瑟士FF BLAST中底科技家族介紹 中介紹過,對比最初的FF BLAST,FF BLAST PLUS的緩震性得到進一步的增強,同時又降低重量。

而FF BLAST TURBO追求為速度發揮出所有潛力,且做到長時間穩定持續的輸出,是亞瑟士迄今為止輕量回彈+強大推進的翹楚。它澎湃腳感則體現在回彈性能上,也是整個BLAST中底家族回彈性最好的一雙,單位體積的重量也最為輕盈。

對慢跑鞋和競速鞋來說,大底的設計區別很大。慢跑鞋因為要考慮到更長里程的使用,大底面積和厚度都會更高些;而對競速鞋,大底即便重量並不大,也是「減重」的關鍵部位,且競速鞋對大底的耐久性並沒有那麼高的要求,所以慢跑鞋和競速鞋的大底,也是雙方設計差異很大的部位。

這裡我們以METASPEED SKY和METASPEED SKY+為例,作為頂級競速鞋的前後兩代,METASPEED SKY+的大底做了些許改變(外底面積更小,橡膠鏤空更大),也進一步降低了重量——所以更大的中底(增加了4%的體積),METASPEED SKY+的重量僅比上一代SKY多了5g。大底對此也貢獻不少。

最後,回到「術業有專攻」這一點,

慢跑鞋的穿著對象和應用場景,多為有氧慢跑,輕量的跑鞋自然會有更輕盈的腳感,但些許重量的變化未必那麼明顯。中底性能、跑鞋的保護和支撐遠比重量更為重要,大底結構等也會直接決定落地的感受(是「輕」還是「重」)——所以在選購時,重量會是錦上添花的加分項,但重要程度一定排在跑鞋本身的諸多細項性能之後;

競速鞋以跑動效率為第一要務,穿著進行比賽或速度訓練,對有一定能力的跑者或精英選手而言,降低每一克的重量都會轉變為配速上的優勢,因而我們看到越是定位頂級競速的鞋款,越是儘量在重量上苛求完美,所呈現出來的也是實現當下最強性能同時,做到的重量極致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990f192b21feeb5bc528a9cf724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