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位於人體的右腹部位置,與肝臟間通過緊密的管道相連。
從生理結構來看,膽囊能夠為食物消化提供膽汁,輔助脂質進行利用與吸收;
同時還能夠分泌一定的粘液成分,以免膽道被濃縮膽汁溶解。
膽囊個頭不大,生理作用也較為單一,可若是您因此忽略了它的存在,可要當心罹患膽結石,痛得「死去活來」。
膽結石是現代人常見的病症之一,並且對人體的影響較為持久。
在患病期間,病人可能持續性出現腹痛、發熱、黃疸症狀,並且每次病情發作時,其劇烈的疼痛感都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小影響。
據分析,膽結石的產生多和4種生活習慣有關,若您也有,請儘早予以糾正。
1.過度喜好甜食
人類對糖分的喜好往往是刻在骨子裡的,特別是自控能力不強的年輕人,仗著自己消化能力旺盛,經常過多地攝取碳水,這無疑是在給身體健康「埋雷」。
過多的糖分攝取會加重自身消化系統的吸收利用負擔,如果糖分無法及時轉變為糖原在體內儲存的話,就會以游離態形式在血液與臟器中沉積。
當膽囊中的糖分增加後,原本的膽汁成分就會發生變化,膽固醇、膽汁酸等物質的配比出現紊亂,繼而形成一些難溶性的沉澱;當這種沉澱不斷積累後,就會轉化為膽結石。
2.經常不吃早餐
從臨床統計來看,有6成膽結石患者平時不愛吃早餐,還有不少人總是晚睡晚起,沒有吃早餐的機會。
請注意,經過一夜的休眠之後,膽囊中的膽汁儲備已經接近峰值,如果此時腸胃得不到食物刺激,這些過多的膽汁就得進一步進行濃縮,並因此產生一些顆粒物質,形成結石。
而且,不吃早餐也會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使得便秘、消化不良的可能性大幅增加,還請儘早改正。
3.水分補充不足
膽囊雖然是膽汁的分泌腺,但生成膽汁的卻是肝臟。來自肝區的消化液在進入膽囊後,會儲存一段時間,並在此過程中不斷濃縮,繼而排放到消化道中輔助食物處理。
若是在此階段膽囊水分攝取不足,則膽汁的濃縮程度可能會超過預期,並且析出膽固醇、膽酸汁結晶,繼而誘發膽結石症狀。
因此,保障每日充分飲水也能夠延緩膽結石的形成,同時也能讓自身保持積極的新陳代謝效率。
4.情緒狀態不佳
精神狀況對膽結石的形成同樣有不小的影響,從中醫角度來看,情緒低沉、思想消極的朋友,往往會有肝氣鬱結情況產生,在此狀態下,肝臟功能受到抑制,分泌的膽汁濃度也會出現變化,這些「異常」膽汁在進入膽囊後,更容易發生結晶化,析出難溶性物質,誘髮結石病症,還請多注意。
【本圖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棉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