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8月24日,九江大水連日不退,大批難民湧入。
地點:
九江
類別:
災難
《申報》1931 年 8 月 24 日
大批難民到潯:
【九江】江水今無漲落。難民續到五千餘,無處收容,多露宿街上,死亡迭見。黨政會派船沿堤救護,熊式輝捐米二千五百包,運潯急振。(二十三日專電)
【九江】縣長譚柄鑒、振委王試蓉等,今晨赴牯嶺募捐。(二十三日專電)
【南昌】黨政會昨攜五千元,乘輪散靠長江鄱湖各縣水災急振,見露宿士阜樹頂堤上者極多,將於潯設收容所。(二十二日專電)
【南昌】潯路中途劃駁,勉強通車。(二十二日專電)
註:以上「振」應為「賑」
資料來源:《申報》
先提出兩個問題:
1. 有歷史記載以來,因自然災害死亡人數最多的是哪個事件?
2. 有歷史記載以來,九江長江江面歷史上最大寬度是多少?
挽救生命!(報紙漫畫) 圖源:《中央日報》,1931 年 9 月 3 日
兩個問題都指向一個答案:1931 年的中國水災被認為是人類有記錄以來破壞性最大、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自然災害,列為全世界十大自然災害事件之首。因其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下游和淮河地區,也被稱為江淮大水。水災淹死約 15 萬人,有案可查的包括病死、餓死總死亡數字為 42 萬餘人,官方報告考慮漏報情形而估計有 200 萬人,災民約 5000 萬人。而據國際聯盟估算,此次遍及全國大多數省份的水災造成的死亡人數接近千萬。
現在的九江市區範圍長江江面寬度,在豐水期只有 1.2 公里左右,而在 1931 年水災期間,江面寬度達到 20 里。20里就是江南的九江市區、八里湖等全淹,江北的小池口都在水裡,長江和龍感湖接通,可謂一片汪洋看不見。
《申報》1931 年 8 月 20 日
註:20 里是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江面寬度,兩千年前的彭蠡澤當然更廣闊。有些資料聲稱1931 年水災時九江江面寬度達到 30 公里。筆者未能找到佐證材料。30 公里應該是將龍感湖也算進來了。
形成 1931 年大水災的因素很多,天災是主因。1930 年冬至 1931 年春,氣候酷寒,在河流上游留下大量的積雪和冰塊。春天結冰融化後,與異常的大雨匯合,湧入河流和湖泊,提高了水位。1931 年夏天,長江流域僅在七月就迎來了七個颶風,在單月內降下一倍半的年平均降雨量。在這個戰亂頻仍的國家,水壩年久失修,無法抵禦洪水衝擊,大批堤防崩潰,無數百姓在睡夢中被淹死。
1931 年 7 月,九江湓浦路(背景為法國天主教堂) 圖源:裴敬思家族收藏
江西水災主要發生在贛北,據《申報》1931 年 8 月 5 日發表了來自九江 7 月 30 日的報道稱:「自二十五日起,九江市各低洼處,如沿江馬路、南門湖、龍池寺以及西門等處,即已浸水,商店大都閉門歇業。近因水勢繼漲增高,各馬路均水深數尺,交通斷絕,非船不行。一班居民,均已遷至樓上,或竟他移……贛北靠江之九江、彭澤、湖口、瑞昌、星子等縣,圩堤沖塌無餘,農作物如行將收穫之早禾大豆等,顆粒無存,雞犬牛羊牲畜,漂沒殆盡……屋倭小者隨波而去,高大者亦只見屋頂……自漢至潯,水天一色,其浸死之牲畜、漂毀之器物、隨波上下、極為悽慘……湖口出長江處之老洲頭,有屋百餘棟,人煙千餘家,現所見者,不過數十屋頂,災民號哭其上而已……」
1931 年 7 月,水淹大中路 圖源:裴敬思家族收藏
七月到八月中旬,九江人還以為這只是一場少見的大水。到了八月底才發現,麻煩大了。據《申報》8 月 31 日報道,九江大水仍在上漲,水位創歷史記錄:「一二三馬路皆已上水,甘棠湖濱之街巷,皆水深逾尺矣,此後日漸增漲。至七月二十九日,全市繁盛商場,即大中路西段全被淹沒,其他凡屬濱臨河畔湖邊之處、莫不積水盈尺……總計全縣堤圩,潰口一百二十餘處,災區達三千七百一十方里,災民有十五萬四千餘人,沖毀屋宇一萬五千八百二十餘棟,淹斃一千八百一十餘人……實空前未有之浩劫也。八月初災民來潯市者尚少……此後愈來愈眾,無所收容,散居空場,為狀極慘……」
1931 年 7 月,水淹大中路 圖源:裴敬思家族收藏
進入九月份,情況愈來愈糟糕了。長江水位有所降低,但贛江流域又發大洪水了。水災開始是長江內灌鄱陽湖,現在反過來,贛江、饒河山洪爆發,半個江西已成澤國。據記載,近百年來,九江只漲過四次大水,第一次在光緒四年(1878 年)、第二次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 年)、第三次在民國十五年(1926 年),本次水位不僅創造了歷史記錄。而且持續時間之長,前所未有。以往漲水都在九月初(白露)開始退水,農民尚可補種,房屋仍可維修。有諺語道:「白露漲水,大雪難退。」今年的情形,不僅是冬作毫無希望,明年上季也沒收成了。往年水災,災民尚可往別處逃生,今年則各地大水,災民無處可逃,只能坐而待斃。九月中旬,城內湧入 2 萬災民。新聞報道說:「一半擠在廟宇內,一半露宿偏街僻巷,強者每日可領粥兩餐,弱者數日不得一食,餓死者日必數十……」
位於大校場(今和中廣場)的主難民營 圖源:裴敬思家族收藏
直到 9 月23 日,大中路、濱江路才露出了水面。據初步調查,本次九江水災決堤百餘處,災民 15 萬,淹死 1000 餘人,淹沒田地 24 萬餘畝,倒塌房屋 5800 棟,直接損失 1400 萬元。統計不包括永修、武寧和修水(彼時未劃歸九江)。
雖然高水位已經過去,但大水仍在持續。10 月份,贛北仍有大批田地、村莊淹沒在水中,由於無田可種,無屋可住,無糧可食,大批災民滯留九江,依靠救濟度日。結果到了來年春天,大校場難民營又遭遇了一場大火……
鎖江樓塔下的難民營 圖源:裴敬思家族收藏
1931 年的悲慘故事,就講到這裡了。這場人類有史以來破壞性最大、死亡人數最多的災害,既是天災,也是人禍。1931 年的中國,外患內憂,國窮民困,政府貪腐,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與此同時,日本鬼子侵占我東北,就在 1931 年 9 月 18 日,長江中下游全中國最富庶的省份還泡在水裡的時候。1931 年7 月到 9 月,蔣介石則忙於第三次「剿共」,他竟然公開宣稱:「天然災授,非人力所能扞禦」,「中正惟有一素志,全力剿赤,不計其他」。讀者可以看看本篇題圖,筆者在水災新聞右側中用紅線劃出新聞報道。在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天災人禍面前,報紙上的「剿匪」新聞,不少於對水災的報道。8 月份,小池口一帶泡在水裡,國共竟然在黃梅縣城外又打了起來。
1931 年水災,對九江的影響很大,有關故事,以後再說。
講個軼事:救濟災民實施以工代賑,九江市政府藉此開展了對城區的修建計劃。其一、掘平老城牆基,填平附近溝壑,以增加官產,並為將來修築馬路做預備工程,結果九江護城河從此消失。其二、掘取大校場山土,填平城內最容漫水的池塘,結果修出了現在和中廣場,蓮花池只剩個地名。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