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調查丨短視頻行業不能為了流量忽視質量

2024-07-10     中國經濟時報

短視頻亂象屢禁不止的原因就在於高收益。在追求流量的自媒體時代,高流量往往與高收益直接掛鉤。無底線擺拍往往能迅速吸引公眾的注意,在短時間內帶來高點擊率和關注度,進而轉化為廣告收入、商業合作等利益。因此,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短視頻比的不是誰的質量更好、誰的立意更高,而是誰更誇張、誰更能博眼球、誰更能爭奪用戶的注意力。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孫兆

6月底的一天,在北京嘈雜的地鐵車廂里,一位坐在地上翻看書籍的小學生引起了一位北大教授的注意,於是他便鼓勵了這個孩子。事後孩子家長發布視頻興奮地表示,孩子受到了教授誇獎。這本是一個極為暖心的生活插曲,但在短視頻的轉載過程中變了味兒,「地鐵鼓勵」變成了「地鐵收徒」,以至於該教授本人不得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否認收徒。教授誇獎孩子,為什麼非要和「收徒」扯上關係?細思起來,一旦將這次地鐵上的「偶遇」解讀為「伯樂與千里馬」的傳奇故事,豈不是更能吸引眼球,更容易獲得流量?

各類短視頻是當下人們獲取信息、互動交流、文化娛樂等的重要載體與傳播方式,但在「商業化、娛樂化、戲劇化」的大潮推動下,有的參與者利用虛假人設、場景、情節進行擺拍,有的參與者則全然不顧真相,歪曲事實,而這甚至還形成一套完整的「博眼球、賺流量」的內容生產利益鏈條。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短視頻行業不能一味追求流量,而應該更重視質量,這就需要多方協作起來,共同構建行業良性循環生態系統。

01

流量爭奪的背後是利益驅動

短視頻的興起,承載的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記錄,但短視頻製作和發布門檻較低,也為滋生亂象提供了土壤。部分網絡用戶利用大眾的獵奇心理,通過擺拍、造假短視頻圈粉漲粉,並最終達到流量變現的目的。這其中還有一部分人,不惜捏造事實、愚弄公眾,直至觸犯法律紅線。

「網絡短視頻作為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的信息傳播方式,內容比較寬泛,娛樂性比較強,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文宏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短視頻風靡全球,短視頻行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2018年,一位以「涼山孟陽」為名的年輕女孩在網絡平台迅速走紅。她在短視頻中自稱父母雙亡,輟學在家照顧弟弟妹妹,生活拮据,令人同情的身世,讓網友紛紛「淚目」。隨著人氣的飆升,短短几年的時間,其便吸引了高達380多萬粉絲的關注,隨即「涼山孟陽」開始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進行直播帶貨,並以「助農」為噱頭,低價購入非涼山農副產品,後再假冒涼山原生態農特產品賣給消費者,其銷售額超3000萬元,非法牟利超1000萬元。隨著當地警方的深入偵查,一條打造人設、杜撰內容、電商運營、流量變現的制假售假灰色產業鏈浮出水面。今年3月,四川涼山昭覺縣人民法院對「涼山孟陽」「涼山阿澤」案一審宣判,該公司負責人唐某、「涼山孟陽」和「涼山阿澤」等8人因虛假廣告罪被判處9個月至1年2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雖然有前車之鑑,但為了吸引流量,類似這種無底線的擺拍仍層出不窮。

今年6月,王某凡和覃某源為追求流量牟取經濟利益,精心策劃了一出「劇本」。他們利用網絡平台進行直播,組織人員通過激烈的PK和謾罵,刻意煽動粉絲間的對立情緒,並通過發布一系列預熱視頻來吸引大量觀眾。這場鬧劇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就吸引了高達7.8萬人次圍觀,嚴重損害了社會公序良俗,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目前,警方已按尋釁滋事罪立案偵查,並依法對王某凡、覃某源等人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短視頻亂象屢禁不止的原因就在於高收益。在追求流量的自媒體時代,高流量往往與高收益直接掛鉤。無底線擺拍往往能迅速吸引公眾的注意,在短時間內帶來高點擊率和關注度,進而轉化為廣告收入、商業合作等利益。因此,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短視頻比的不是誰的質量更好、誰的立意更高,而是誰更誇張、誰更能博眼球、誰更能爭奪用戶的注意力。

「『吸粉—引流—帶貨—變現』,他們玩的就是這個套路。」一位從事自媒體行業的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便將炮製虛假視頻、製造輿論關注,視為吸引流量和流量變現的「捷徑」。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當前短視頻行業中出現的亂象,反映出在追求快速成名和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部分自媒體責任感缺失的問題。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觀眾的信任,破壞了健康的信息環境,還可能誤導公眾價值觀,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02

構建行業良性循環生態系統

短視頻行業的蓬勃發展,絕不容許亂象的野蠻生長。面對短視頻領域的亂象,不僅需要監管部門「重拳出擊」,也需要通過激發利益相關群體的治理熱情,構建一套自發的行業良性循環生態系統。

作為短視頻治理主體的短視頻平台可謂「壓力山大」。據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一年來,至少有10多家短視頻平台以通知、公告等形式,圍繞短視頻擺拍造假、不當行為展示、傳播錯誤觀念等重點問題,響應監管部門整治活動,出台相應舉措。

為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問題,微信平台持續加大治理力度,開展「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重點打擊自導自演式造假、不擇手段蹭炒社會熱點、以偏概全設置話題、違背公序良俗製造人設和濫發「新黃色新聞」等五類違規內容和行為。自4月底專項行動以來(截止到6月),共處置違規內容42587條,處置帳號1464個。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對於短視頻平台來說,一方面,可通過短視頻審核來減少這些不當得利的做法,在短視頻發布的源頭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疊加審核監管,一旦發現短視頻存在不當得利的行為,給予下架和處罰。又或者可以要求對一些虛構的短視頻內容進行標註,比如標註「劇本演繹」等,讓觀眾對真假一目了然。

對於短視頻行業健康長效發展,業內人士指出,首先,短視頻創作主體應堅守創作底線,加大短視頻拍攝內容的創新力度與質量提升,遵循正確的價值導向,從而產出和傳播優質短視頻。其次,短視頻平台一方面可通過算法優化推薦機制,既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又確保高質量內容得到優先展示,引導用戶偏好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短視頻平台還可以加大對優質內容創作者的支持和激勵,如提供專業培訓、資金扶持及流量傾斜等,促進內容創新與質量提升。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此前表示,現在要做到把法治技術化,即通過算法的方式來進行調節,正能量的作品、精心製作的優質作品應該給予更高的流量。那些本身是靠虛假的方式來獲取流量的作品,應當被下架或限制流量。

微信平台則表示,自媒體創作者跟熱點、做內容要把握好內容話題尺度,別動「辱罵蹭熱度」的歪腦筋和做一些無底線博流量的短視頻,這些行為必然逃脫不了平台處置和法律追責。

而對於推動短視頻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副教授陳志娟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要正確看待短視頻亂象,不要有點亂象就緊張得不行,切莫採取「一刀切」的監管方式,應給創作者足夠的自由空間,區分亂象與藝術。但值得注意的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亂象是絕對不允許存在的。

王文宏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她表示,第一,短視頻創作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積極傳播正能量,引導用戶尤其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二,相關部門和平台要進一步制定短視頻的相關細則,引導短視頻行業規範化發展。第三,對於那些違反相關規定的短視頻創作者,要讓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推動短視頻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就在於構建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洪勇表示,一方面,要推廣正能量內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內容原創保護,打擊盜版侵權,保護創作者權益。另一方面,要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在教育用戶辨別信息真偽的同時,鼓勵相關部門和平台通過技術創新,利用AI等技術提升內容質量和用戶體驗。此外,還可以持續開展行業交流與國際合作,學習借鑑先進經驗,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通過這些綜合措施,促進短視頻行業在規範中創新,在創新中成長,進而實現長遠發展。」洪勇說。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8858b2fc725a08a5d31775366fe9f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