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易立競從訪談「滅霸」變成訪談「甜心」,是帥哥嗎?

2021-08-31     娛樂產業

原標題:是什麼讓易立競從訪談「滅霸」變成訪談「甜心」,是帥哥嗎?

作者 / 葉春池

趙文卓和甄子丹的世紀大戰孰是孰非?

劉聰和GAI同為方言說唱誰更勝一籌?

James中文都沒學明白為啥來中國出道?

觀眾想像中可能會在這一季《定義》里出現的名場面並沒有出現,在節目裡易立競一改在「姐姐」面前的犀利風格,萬茜「人淡如菊」、伊能靜「口無遮攔」的類似熱搜並沒有出現,面對哥哥們的易立競溫暖且溫柔,一期節目裡笑的次數估計比上一季的節目還多。

李承鉉感嘆說,易立競老師是一個快樂幽默、讓人舒適的人。趙文卓說她是個圓,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接受很多不同的看法。(娛Sir代表萬茜、伊能靜、寧靜等姐姐????)

《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不僅捧紅了30位姐姐,其衍生節目《定義》也跟著火了起來,而這檔節目的採訪者易立競也成為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她被稱作「訪談界的冷麵滅霸」,冷靜、客觀、犀利的採訪直擊痛點,成為娛樂圈的一面照妖鏡。

這種風格也助力易立競在一眾訪談主持人里火速出圈,面對「哥哥」「姐姐」的不同態度,娛Sir不想上升到性別焦慮和對立的高度,但單純從《定義》這檔訪談節目來說,底色已經發生了變化。

像明星撕掉人設一樣,這一次《定義》的節目形式有了很大的變化,易立競在節目錄製前的導演會議上就提出自己不想重複之前的《定義》節目,如果只是來做來做採訪的話沒有意思,這樣做的話增量信息非常小。

說白了這一季的《定義》從最基本、普通的訪談節目變成了時下最流行的「沉浸式」訪談,這樣花式包裹的形式背後「信息增量」達到了嗎?

訪談「滅霸」VS訪談「甜心」

帶著「冒犯式採訪」標籤的易立競火了。作為訪談界獨樹一幟的存在,易立競表現出的面無表情、單刀直入、犀利冷酷、咄咄逼人的主持風格和訪問技巧,成為了她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個性標籤,被人津津樂道。

《浪姐》的熱潮,讓她被大面積的看見。在《定義》中,她咄咄逼人的採訪風格讓姐姐接連翻車。

萬茜說自己沒有一顆紅的心,懶得折騰,紅與不紅,不是她作為藝人追求的成功標準,就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

易立競立馬反問到,「你說你有懶得折騰的心,那之前做歌手時,唱歌、跳舞,不一直在折騰嗎?」

萬茜又說自己沒參加過類似《乘風破浪的姐姐》這類的綜藝,易立競馬上反問她不是參加過兩屆《舞林大會》嗎?至此萬茜「人淡如菊」的人設就此翻車,還損失了多年來積攢的路人緣。

一向高高在上的寧靜也不得不談了談自己究竟是幾線的話題,伊能靜更是爹味發言踩中了網友的雷區,直接導致了當期節目下架。

除了姐姐外,易姐採訪藝人的高光時刻至今還作為明星尷尬瞬間廣為流傳。

訪問郭敬明時,易立競把幾年前郭敬明涉嫌的作品抄襲風波,直接就搬到檯面上來,問這個事件有沒有讓你嘗到苦頭、是否會把它視為人生的財富。

面對易立競的步步相逼和窮追不捨,一向高傲的小四也開始招架不住了,製造了戰術喝水的名場面,直接求饒:「差不多了這個問題!」

楊冪、周傑、韓紅、李小璐等明星都被易姐saly過。而到了「哥哥」這邊,易姐變了,從之前的犀利人設,變成了一個——好奇人。

以前的她只是個提問者,大部分世界只負責問,功能性特別明確,這次易姐設想的應該是完全參與嘉賓的一段人生,所以她有了很多共情的橋段,不僅讓觀眾更加了解嘉賓,也試圖用真人秀的方式讓觀眾更加了解易立競這個人。

比如節目一開始,易立競有了自己的人物小片,導演組還拋出不少問題給她,她還注意到自己的椅子和嘉賓的不一樣,提出要換成和嘉賓一樣的椅子,節目組不僅保留了這些細節,還試圖把它放大。讓易姐不再是完全的節目組的人,而是成了嘉賓的「自己人」。

觀眾需要什麼樣的訪談節目?

雖然易立競是以「冒犯式」採訪出圈的,但要說她是刻薄的採訪者也不夠客觀,她在採訪姐姐時也會對張含韻共情,跟她說演戲可以是釋放自己,重新找回自己的過程,讓張含韻幾度紅了眼眶,只不過這種共情在這一季的《定義》里被更加頻繁和明顯的表現出來。

在第一季中,易立競只是作為一個採訪者出現,她等待被訪者到來,聊天,然後結束,沒有太多易立競的反應鏡頭。

在這個娛樂明星越來越空心化,越來越注重營造人設的時代,易立競的層層逼問,沒有粉飾,沒有客套,讓明星在一種猝不及防的狀態里袒露了部分真實。

被稱作「照妖鏡」的易立競在贏得一片叫好的同時,也被一些人嗤之以鼻,斥其令人「大跌眼鏡」,更有人對其詆毀:「真心不喜歡這個主持人,她就是想搞事情」。

這次的易姐除了提問之外,更像一個體驗官,和嘉賓一起做遊戲,比如第一期的主題是「人生電影院」,不僅回顧了兩位嘉賓的人生,也討論了易姐自己的人生,這種一定程度的釋放其實也讓嘉賓放下了戒心,所以李承鉉也覺得易老師是個讓人舒適的人。

但這種舒適延伸到整個訪談節目裡,觀眾難免會覺得不夠刺激,很多犀利的問題,好像問了,但又好像沒有完全問到,溫暖的易立競反而讓觀眾有距離感。

在第一季《定義》評論區有一條評論,「把明星採訪做成魔鬼面試的易立競,沒有回應、贊同甚至反駁,只有不斷的發問」,獲得了大量點贊。工具人易立競廣受好評。

而這一季里溫暖的易立競卻被一些觀眾覺得沒有掌握好訪談的節奏,有種被嘉賓帶著走的感覺。

其實這不僅僅是《定義》一個訪談節目的問題,不管如何修改底色,訪談節目的式微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加上濃厚的真人秀色彩,觀眾對明星的好奇也遠不如微博上的八卦來的實在。探索「訪談+」多種元素混搭風格,但從目前的效果來看,並沒有找到普適的方向。

對訪談節目來說,嘉賓是有限的,形式是有限的,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卻是無限的,想要繼續節目的輝煌,必須重新開始從根本上思考訪談節目的定位和氣質。

曾經一個採訪中易立競說道:

「我採訪的時候怎麼判斷自己的問題好不好呢?」

「就是當我問完一個問題的時候,嘉賓說,我們可以不要聊這個了嗎?這個時候我就知道,我們只要聊這個。」

這季《定義》里易立競的每個問題幾乎都得到了哥哥們的順利回答,順暢而沒有衝突的採訪或許並不是她的初衷,當然也未必是觀眾們最想看到的訪談節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86794816_10015665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