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之驕子到殺人兇手,吳謝宇弒母案背後,隱藏著母親過度的愛

2021-08-28   孕嬰育兒經

原標題:從天之驕子到殺人兇手,吳謝宇弒母案背後,隱藏著母親過度的愛

時隔6年,吳謝宇弒母案一審宣判:被告人吳謝宇因故意殺人、詐騙、買賣身份證,數罪併罰,一審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罰金人民幣十萬三千元。

法院的判決,距離他親手殺害母親已經過去6年,然而在這6年間,關於他的社會輿論卻一直沒有停過。

庭審上,吳謝宇聲稱,自己之所以到今天這個地步,都是因為童年時父愛的缺失。

「沒有爸爸的家,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家」。

爸爸在世的時候,會帶著他去打籃球,通過籃球,他給了吳謝宇一個能夠宣洩的途徑,讓他不至於失去所有的快樂。

吳謝宇父親過世後,唯一的情緒宣洩途徑也沒有了,沉默寡言的母親很少與他交流談心,不論是家裡發生的大事小情,為了不讓他在學習上分心,母親都不會跟他說。

吳謝宇在學習上可以稱得上沒有一點瑕疵。

2009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上福州一中。

2012年,吳謝宇被北大提前錄取,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進入北大之後,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霸,吳謝宇「學霸」的光環也並沒有被磨滅。

大一,就獲得了北京大學三好學生榮譽稱號。

大二,獲得了北京大學廖凱原獎學金。

不僅如此,吳謝宇因為想要出國留學,在GRE考試中特別優異的成績而取得了獎學金。

吳謝宇並不像人們刻板印象中的「書呆子」,只會「讀死書」。

他的學習生活極度自律,有清晰的人生目標,在班級里擔任班長一職的他,有著不錯的人緣。

吳謝宇家的老鄰居說,他們一家都很安靜,沒有人大聲大氣地說話,都是斯文人。

吳謝宇的完美可能和他的母親有關,因為他的媽媽謝天琴在別人的眼裡也是這麼一個完美的幾乎沒有缺點的人。

父親在2010年因癌症去世後,吳謝宇對母親更加貼心,幾乎每晚都會給她打電話,這種習慣從高中到大學,也沒有改變過。

有網友翻看他的社交媒體主頁,還有他表達對母親的感情,「如果拿你身上20斤肉換取母親的十年長壽,你願意麼?願意的請轉發。」

寫到這裡,看似完美的吳謝宇並沒有任何殺人動機,那麼他又是為何對母親下此毒手的呢?

上大學後的吳謝宇,在外人看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已悄然開始發生變化。

進入北大後,他經常覺得自己身體有問題,時常去醫院檢查,此時心理已然出現問題。

他曾跟母親透露過自殺的念頭,母親聽後卻說:「你要是死,我也不活了,你先給我弄死吧。」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他覺得如果我死了,媽媽一定會活得痛苦。

於是,吳謝宇開始策劃了這起近些年來驚動全國的弒母案。

誰能想到,將生養自己的母親殺死,竟然是出於對媽媽的「愛」。

什麼樣的家庭容易導致孩子走向極端?

了解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可能很多人都會意識到問題出現在了他的家庭教育上。

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吳謝宇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的聰明讓他綽綽有餘應付現實、應對各種人。但他的內心是空的,空到沒有靈魂。想必他母親至死都沒有明白:兒子為什麼要殺她?」

李玫瑾教授所說的他內心是空的,是指吳謝宇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自驅力

沒有對學業的熱愛、對生活的期待、更沒有對生命的敬畏。

從出生到案發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別人著想。

吳謝宇從小就知道,學習好、考上名牌大學,會讓父母感到驕傲,也會讓他們有面子,所以他就努力讀書。

每當考出好成績,他都能看到父母臉上滿意的神情,讓他產生了一種錯覺,讓父母高興是自己應該做的。

甚至,有一次父母帶他去他並不喜歡的地方玩,但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還是跟著去了。

所以,他的懂事、聽話、努力學習,其實都是在維持著一種人設,這個人設是父母理想中的模樣。

父母如果過於把孩子往「理想型」方面塑造,這其實是一種精神閹割。

《隱秘的角落》里朱朝陽母親周春紅逼著他喝牛奶的片段歷歷在目,映射出無數家長的真實寫照,滿臉寫著「我都是為了你好」。

丈夫去世後,吳謝宇成了本來就沒有多少社交母親的唯一關注和寄託,這一點和周春紅同樣是如出一轍。

一般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孩子,青春期里會出現強烈的反抗,但吳謝宇的青春期經歷了父親的離去,逆反心理無處釋放,內心的壓力一直積壓在心底。

吳謝宇殺害母親後,去酒吧打工、出入各種高消費場所,這正是他擺脫母親20多年來壓制後的釋放。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和教育方式

若是把吳謝宇犯下的滔天罪行全都歸結於家庭教育問題,甚至對他表現出過度的同情,那就有問題了。

全國那麼多父親早逝的家庭,為什麼偏偏只有吳謝宇會殺害把自己養大的母親?

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說,「人人養兒盼聰明,其實,聰明兒女更難養!」。

為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把母親當成一枚棋子,並且殘忍殺害,與理與法,都不值得被原諒,必須要為自己所做的行為負責。

所以,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需要隨時停下來反思和自省,所謂最好的教育,是引導孩子成為他心中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所希望成為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