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動、手沖、自帶杯——Manner事件背後的細節與反轉

2024-06-22     娛樂資本論

作者|Tin

Manner店員潑咖啡事件持續發酵,最新曝出的第三起衝突事件的視頻,再次將Manner推向了風口浪尖。

與所有事關消費者權益的事件不同,這次幾乎所有網絡輿論都在共情Manner的咖啡師。Manner官博下的高贊評論清一色是在口誅筆伐——「員工都保護不了,還開什麼店」「請問你們給被打的男生店員道歉了嗎」。在連續幾起衝突事件中,Manner的反思和致歉都顯得不夠有誠意。

當第三段視頻被曝出之後,有消息稱,警方介入了此次糾紛,Manner被毆打的店員獲得了顧客賠償,但Manner要求店員將賠償退還給顧客,並向顧客道歉,最終該店員離職。憤怒的公眾在Manner官方微博追問這個消息是否屬實。

儘管Manner已公開發聲向消費者道歉,但在輿論看來,Manner更需要的是向自己的員工道歉,並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一位咖啡行業從業者對剁椒表示,事件發生後她最為氣憤的是Manner並沒有站在員工這一邊,而是過度偏袒消費者,「監控視頻的陸續流出,大機率是內部員工所為,不排除Manner員工對公司的諸多做法多有不滿。」

一被投訴就給消費者退單,動不動就辭退員工,這成為了Manner最大的槽點。

有前員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Manner對待顧客投訴的第一處理方式就是直接退單,造成投訴的員工會被總部「開單子」,累計夠三張單子就會被辭退。

一位服務連鎖行業的CEO發出這樣的聲音:「任何時候都有意外發生,你開除了同事,好像用戶消氣了,但是,這不符合一個組織的價值觀。組織需要尊重其中的每一個人。」

「咖啡師牛馬的命也是命啊,咖啡師牛馬服務白領牛馬,誰又比誰尊貴呢......」

Manner的衝突事件爆發後,嚴苛的管理制度成為關注的焦點。

有公開消息稱,Manner咖啡師上班8小時要做300-500杯咖啡,平均0.96-1.6分鐘一杯,月工資只有5-8K,全程還要站姿服務,上廁所、倒垃圾和吃飯都要倒計時。

介面新聞採訪到的Manner咖啡師稱,日營業額5000元以下的Manner門店,公司只會派出一個人,除了製作咖啡,還要包攬理貨、清洗等全部工作。

以單價15元左右,15小時拉滿,營業額4500元計算,每日需要製作300杯咖啡,即不停歇製作,每3分鐘需要製作一杯咖啡。

「一個人干一家店」已然成為Manner獨特的風景線。

在知乎上也曾有人問:在Manner咖啡工作是種什麼樣的體驗?,答主PiPi mao的答案震耳欲聾,從薪資到工作時長向想加入Manner的夥伴提出了13個「你能忍受嗎」,每個問題都能給打工人重重一擊。

有人也將Manner員工的生活形容為「Manner受難記」。

Manner對於幾起風波的態度是漠然的,也尚未對員工有任何道歉。只有吃瓜的群眾在為Manner的咖啡師打抱不平,一位網友驚呼Manner的非人性化管理,「有全方位無死角的攝像頭,而且有一個培訓出來的團隊每分每秒盯著員工看。從客人進門的招呼到洗手的次數,甚至踮起腳有沒有褲子略短於膝蓋。哪怕只有一寸,第二次就可以扣工資了。」

這位前員工在接受鳳凰網採訪時也直言,「整個店只有我一個人,外賣、打包、萃粉、配料、點單、清潔……一個人做這麼多工作,感覺已經忙炸天,甚至直不起腰。」「有時一天下來,我都沒時間吃飯,空腹8個小時,一直在工作。儘管我們做得很辛苦,按照工時計算工資,但是Manner咖啡會一直剋扣加班費。」

Manner起家時,獨特的小空間加上15-20元較低價格帶的咖啡產品,使得Manner快速走紅。

位於上海南陽路205號的Manner首店,只是一間2㎡的檔口。後續拓店過程中,也保持了小面積、輕落地的方式切入上海精品咖啡市場。

Manner要求採用烘焙好20天以內的咖啡豆,牛奶原料則使用定位中高端的本土品牌朝日唯品,其單杯咖啡粉的用量,素來堅持21.5g的粉量,超出行業平均水平,咖啡口感更醇厚,用戶喝慣了Manner,再切換到別家可能會覺得寡淡。

但,粉量多的另一面,是更長的研磨時間,以及在製作過程中咖啡粉更容易灑落。

更大的矛盾點在於,Manner堅持使用半自動咖啡機,甚至保留了不少手沖產品。

半自動咖啡機,需要咖啡師手工操作完成製作。而商業咖啡的代表星巴克、瑞幸,大多使用的是全自動咖啡機(咖啡機有豆倉,可以自動研磨,一鍵出咖啡)。

有人將全自動咖啡機和半自動咖啡機的區別形容為「手機和單反」,半自動咖啡機能製作口感更好的咖啡,但也更考驗咖啡師的水平,出品質量有波動。

而手沖咖啡,則更考驗咖啡師的耐心。

星巴克只在甄選門店提供手沖咖啡服務。一位星巴克前員工在小紅書表示,之前在星巴克六日高峰期如果有人要點手沖,收銀的員工會直接拒絕,直接說現在人手少做不了,如果非要喝,就過兩小時,人少再來。

「手沖本來就是製作起來很麻煩的產品,要準備的器具很多。」該星巴克前員工稱,而在Manner的視頻中,那位做手沖的男店員所在吧檯只是一個巴掌大的小柜子上做手沖,其實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服務消費者。

此外,Manner堅持環保理念,提倡用戶「自帶杯」,且「自帶杯減5元」。視頻中,那位「趕飛機」的女顧客,使用的就是自帶杯。

但自帶杯的問題是,必須在門店現場通過店員手動點單,用戶無法在線提前下單,從而導致一定會出現更長時間的等待。

半自動、手沖、自帶杯……換言之,價格上Manner要跟瑞幸競爭;品質上,又要和獨立咖啡店對標;利潤率上,還要跟星巴克媲美。

最終,自然是員工默默承受了這一切。

一位消費投資人告訴剁椒:「看過Manner融資時的單店財務模型,能滿足資本市場喜歡的報表都建立在極度理想化、極度壓榨勞動力之上,所以,曇花一現很容易,長盛不衰的少之又少。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細水長流才是根本。」

有數據顯示,Manner咖啡凈利潤率要比星巴克、瑞幸都高,預估超過15%,當下,Manner估值已百億人民幣(28億美元)。

橫向對比同行,星巴克、瑞幸、M Stand等連鎖咖啡門店內,店員總數通常在3~4名,且相對來說有較明確的分工,比如店長負責統籌管理,店員分別負責製作、清洗與點單等。

「以manner的客流量和價格,做精品咖啡太難了。並且開放了太多自由選項給客戶,那當然大家會有各種千奇百怪的需求。光拉花就能拉死人,這個要鬱金香,那個要天鵝,可能還有人想要個生日快樂,以及冰拿鐵為啥拉?客流高的地方,就應該全自動,關閉自由選項,儘量減少人工環節,以標準出品來應對。」

Manner的一系列設計,顯然是對咖啡師隊伍有更高的依賴。但Manner之所以門店人手緊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法招聘到足夠多合格的咖啡師。

甚至,為了支撐持續增長的門店數量,對咖啡師的要求也在無形中逐漸降低——最早是全國員工必須去上海培訓數周通過考核才能進吧檯,現在甚至可以輕易申請兼職。

高度依賴咖啡師團隊的Manner,還在快速擴張中。

公開數據顯示,僅僅是今年4月份,Manner就成立了17家門店,今年的6月17日一天時間,Manner就新開4家。

2023年10月30日,Manner迎來第1000家直營門店,提前完成了「到2023年底門店開到1000家」的擴張目標;2023年12月31日,Manner宣布全國直營店數量已突破1200家。

截至今年的6月20日,窄門餐眼數據顯示,Manner總門店數為1295家。

在與投資人的博弈中,創始人逐漸退居幕後,創業初期的一些堅持也逐漸改變。這些集中體現在:開放外賣、出杯量陡增、品控下滑。

天眼查顯示,2018年至2021年,繼今日資本的8000萬元融資後,Manner又先後拿到H Capital、淡馬錫、美團龍珠與位元組跳動等巨頭的投資。在2020年底的時候,今日資本的徐新持股比例已經高達到44.75%,成了最大的股東。

特別是2021年6月,位元組跳動入局後,Manner估值上漲至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4億元),綜合當時不足200家的門店數量,單店估值過億元。2021年5月,徐新在高位退出,Manner的股份是被各大基金瘋搶。

如今,創始人韓玉龍和陸劍霞夫婦的持股比例均為18.5866%。

事實上,Manner的「慢」在消費者中有目共睹。

有網友戲稱,在Manner,消費者都能拿個最具人文關懷獎——為了杯咖啡,經常需要等待快20分鐘。

而在外賣騎手們的眼中,Manner的「慢」也是家常便飯。「這家咖啡店經常搞促銷,一天幾百單銷量,就2個人做,外賣上線就全部掛滿訂單,又做不出來,顧客又不退單。」

還有心理學人士表示,Manner員工的歇斯底里背後,可能是源於情緒勞動過重。

受此風波影響,Manner做出正面回應稱,公司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向顧客致歉,也對當事咖啡師夥伴進行了安撫。同時,將加強對公司全體員工的培訓與教育,提升職業素養和服務意識;優化門店運營安排,儘可能減少顧客等待時間,提升顧客服務滿意度;加強對咖啡師夥伴的日常關心,暢通咖啡師夥伴關懷通道,提升咖啡師夥伴的工作舒適度,關注咖啡師夥伴健康。

據悉,此前,美國也有自己的 「Manner事件」,就是最近發生於西雅圖。一位無禮的男顧客,抱怨常去的咖啡店的價格,直接向店員潑咖啡。咖啡師也沒在客氣的,抄起錘子砸爛了他的擋風玻璃。然後重點是,報警後警察沒有和稀泥,而是跟咖啡師討論,「如何盡最大努力讓這位男顧客遠離這家咖啡店」。有網友扒出美國的《侵入法》(Trespass Law)中相關條文,賦予商家在必要時要求顧客離開的權利。這一權利的行使必須合法合理,並且不能基於任何形式的歧視。

還有學者稱,整個事件背後,本質上是消費者們占了制度不公的便宜,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平等的市場交易關係。當下,所有的快捷便宜的勞力服務和廉價的水果農產品,其實都建立在這種不公平制度之上。

縱觀這次的Manner事件,一向強調消費者維權的國內輿論場,全部「倒戈」,人們同情起咖啡師,並最終指向Manner體系與算法。

時代真的變了。

「有些消費品公司覺得跪下就可以解決問題,是不是太單純,太不了解輿情了。拜託好好做人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82e7bba14b5ff59d4a76c0a40288a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