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舊戲班、遠赴朝鮮戰場!越劇宗師王文娟,不只是柔弱林妹妹

2021-08-06   腹黑狗子說八卦

原標題:反抗舊戲班、遠赴朝鮮戰場!越劇宗師王文娟,不只是柔弱林妹妹

6日凌晨,一代越劇宗師王文娟去世,享年95歲。

王文娟系越劇「王派」花旦創始人,一生飾演過200多個角色。

當然,提到這位大師,更多的人想到的還是她在1962年越劇電影《紅樓夢》當中飾演的林黛玉一角。影片中,無論是她的唱法,還是身段都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對《葬花》一節的演繹,似乎不費吹灰就讓簡單質樸的旋律變得豐富起來,讓聽眾感同身受般體會彼時林黛玉觸景生情後心中複雜和悲愴的情感。

只是,回看她這一生,這位大師留下的遠遠不止「林妹妹」。

王文娟出生在1926年,因為之前的子女接連夭折,父母對她這個女兒相當疼愛,疼愛的表現不僅僅是衣食住行上的,還在相當拮据的情況下送她去念了書。雖然斷斷續續僅讀了三年,但這依然成為了王文娟後來入行越劇的關鍵因素之一。

至於王文娟如何入行,還要提到另一個人。王文娟的表姐,竺素娥。

竺素娥比王文娟大了十歲,早年和好友姚水娟一起在嵊縣後山學戲。為了能夠混出樣子,兩個小姑娘特別刻苦,別人剛起床的時候,這倆已經練的衣服都濕透了。刻苦訓練換來的自然是耀人的成績,未從戲班子裡出師這二位已經小有名氣。

後來,二人從戲班畢業各奔前程,又因戰爭原因,先後奔赴上海租界。見面之後,這對姐妹再度聯手,高超的技藝令觀眾折服,倆人也被彼時的觀眾成為「越劇皇后」&「越劇皇帝」。

恰逢此時,王文娟前往上海投靠了自己的這位表姐。

天賦炳然、踏實肯學,又有竺素娥這樣的好老師,王文娟進步極快,再加上她認字,背那些「賦子」和台詞要比表姐容易的多。不出六年時間,王文娟就從戲班裡的小學員成為了第一女主角。

只是,即便做了角,她仍舊感覺痛苦。

這並非無病呻吟亦或是凡爾賽發言,而是源於當時的戲曲行業的制度——即便成了名角,演員們仍要聽從戲樓老闆、戲班班主。

這裡的「聽從」不只是收入上的,彼時的演員們即便有流量也有本事,仍舊無法安身立命。拿到的錢是提前說好的,不能參與票房分成;沒有住的地方,即便做到行業頭部,說被趕走就被趕走;唱什麼戲、唱哪一出都不能自己來定;還可能被有錢有勢的人「潛規則」……

面對如此種種,年紀尚輕的王文娟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並在心中埋下了想要改變這一切的種子。

待到十年之後,她心中的種子終於破土而出。

1947年夏天,為了反對舊有戲班制度、籌建新劇場、戲曲學校在上海,她與徐玉蘭等十個姐妹(後被稱為「越劇十姐妹」)一起進行了聯合義演。此事引發了整個上海的轟動,不但推動越劇進一步走入上海的主流舞台,也加快了舊戲班制度的瓦解,其所在的劇團也成為了解放後第一批以才藝、能力入股,按照股份拿票房薪酬的劇團。

隨著戰爭勝利,國家解放,王文娟的事業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她們的劇目並未停留在公子佳人舊故事上,而是配合時代做出了更改,尤其1950年左右,她與徐玉蘭等人合作排演了一系列新越劇。其中根據郭沫若劇本《虎符》改編的《信陵公子》一出,不但有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更有王文娟為其設計獨特身段技巧。這齣戲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連演138天,256場,場場滿座。

在此之後,她又隨劇團前往朝鮮戰場前線,為在那裡的將士們義演。戰場的日子自然不好過,膽子又小的王文娟沒少擔驚受怕,但這些都沒能讓她退縮,反而因為受到戰士們的鼓舞,常常沖在前面。而在演出的同時,包括她在內的越劇團眾姐妹還合力捐出了一架命名為「越劇號」的戰鬥機。

從戰場歸來之後,王文娟繼續專注越劇的表演,還以朝鮮民間傳說改編了同名越劇作品《春蘭傳》。

後來,她又多次與徐玉蘭合作,且於1961年參與拍攝越劇電影《紅樓夢》,飾演林黛玉一角,在自己進一步走紅的同時,又將越劇送入新的階段。

這樣的成績也未讓她在事業上止步,之後她又代表國家前往蘇聯、越南、朝鮮等多地演出,即便後來退休,仍舊專注于越劇事業,將自己所學傾囊相授,不做保留指導後世。

回看大師這一生,她所留給後人的絕不止某個令人記憶猶新的角色,更是一種精神,是對於藝術的執著追求,也是刻在骨子裡的不服輸,不畏強權、敢愛敢恨和勇於抗爭。

如今,王文娟離世,願她一路走好,也願我們不要忘記那些角色背後的人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