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馬拉松愛好者與專業馬拉松選手有哪些差距?

2022-05-31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資深馬拉松愛好者與專業馬拉松選手有哪些差距?

儘管目前確實有越來越多的馬拉松愛好者努力像職業選手一樣去訓練和生活,但就訓練的投入而言,愛好者依然和專業選手存在巨大的差距。

其中很明顯體現就在每周/每月跑量上。

川內優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19年之前,川內優輝身上最為人知的標籤是「最強公務員跑者」,只是一個業餘跑者,也沒有自己的教練和經紀團隊。2019年川內辭職轉向職業選手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希望能在生涯後期更為系統的訓練,以實現更好的成績突破。

當然他確實做到了。

(今年波士頓馬拉松賽前EXPO,川內優輝與自己2018年奪冠的照片合影。成為職業選手之前,川內優輝往往需要面臨周日比完賽後,周一趕回去上班的情況。)

2011年東京馬拉松,24歲的川內優輝以2小時08分37秒、第三名衝線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這名業餘選手是誰?

大家的驚訝自然有原因。當時川內優輝有著埼玉縣教育局的工作,是個正兒八經的全職公務員,他也只能在工作之餘進行馬拉松訓練。正因為如此,川內優輝無法像職業選手一樣每周進行10+次訓練——訓練次數通常只能做到一半。所以他不得不通過增加單次訓練量的方式以滿足需要。

即便如此,川內優輝還是達到了每周120-150公里、每月近600公里的訓練量

相信看到這裡,很多人已經對這個壯觀的跑量表示驚嘆。

可在當年東京馬拉松賽後,更多教練/馬拉松從業者的疑惑是,相比其它日本企業團的職業選手,川內優輝的跑量只是他們的一半左右。東馬能跑出這個成績,他是怎麼做到的?

這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應了「愛好者」和「專業選手」的區別。

(川內優輝也是職業選手中少有的高頻參賽者,目前他以25次、成為跑進2小時11分(sub 211)大關次數最多的人。)

業餘跑者/馬拉松愛好者時期的川內優輝,每周跑步安排非常簡單:

  • 35-45公里的長距離跑
  • 速度訓練
  • 越野跑/坡度跑訓練
  • 數次70-100分鐘的有氧放鬆慢跑

對他來講最大的問題是經常因為工作導致訓練無法按時執行。所以在川內的日常訓練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非比賽日周末,他會進行50+甚至75+公里的超長距離拉練*。

(*註:川內優輝自幼便有相當多的跑步訓練/比賽,也有一定的運動天賦,因而他的更接近專業選手強度,普通跑者請勿直接借鑑參考。)

川內優輝自己的解釋,

「從大學至今我每天只能至多訓練一次(無法做到像其它職業選手那樣一天兩練甚至三練)。職業選手單月跑量都能達到1000+公里,我只能在工作閒暇的中/下午完成每月的600公里。這就意味著每年我比他們的訓練量少了近5000公里。」
「所以就我而言,這種超長距離慢跑能彌補不少耐力訓練的需要。當然對於月跑量1000+的選手來說,超長距離慢跑可能增加身體受傷風險(如應力性骨折的幾率)。」

(相比跑量,業餘跑者時期的川內更缺少系統性的力量/核心訓練,因而他增加了不少越野/跑坡作為補充。)

(2018波士頓馬拉松後,川內優輝曾打電話給上司詢問可否請假一天,因為自己「贏了波士頓馬拉松。」轉為職業選手後,川內顯然就有更多可自行支配的時間。)

回答的開頭提到2011年東京馬拉松,川內優輝賽前原本目標衝擊前八名,結果一鳴驚人拿到銅牌(2小時08分37秒)。正是從那一刻開始,他憧憬著未來能儘快突破208大關。

然而此後數年,川內遇到過低谷也受困傷病,數年間都無法再次突破210大關,成績較目標相差遙遠。川內坦言自己一度幾乎放棄,認為那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好在他始終沒有停下腳步。依然非常努力的訓練、極高頻率的參賽,也依然在每場比賽都毫無保留的全力發揮。

最終在2021年琵琶湖每日馬拉松,已經33歲的川內優輝以2小時07分27秒實現PB,也兌現了自己當年的那個目標,整整十年前的願望。

(2021年2月28日的琵琶湖每日馬拉松,川內優輝穿著METASPEED SKY以2小時07分27秒實現PB,兌現了自己的十年之約。)

「強者永遠不會放棄,放棄者也永遠不會成功。winners never quit and quitters never win.」這是川內優輝個人主頁封面圖上的一句話。

興許對於絕大多數「馬拉松愛好者」而言,川內優輝的故事更像一個奇蹟,他的經歷很難去複製。即便天賦異稟,這樣的跑量之下,普通人最終收穫的可能只有傷病。

不過嘗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自己設定那樣一個十年之約並去實現,未必是天方夜譚的事。

過去的自己,才是跑步的最大「對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8215f2ac1f37b5afae68cf4c7817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