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曉紅
近日,在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針對2024年,提出了十二個方面的重點任務,「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為其中之一。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高技術室主任、研究員張於喆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技術變革引發了創新模式的改變、生產關係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競爭格局的重構,也給創新驅動產業發展「換道超車」帶來各種潛在可能,為後發國家提供了趕超的時間窗口。同時,創新投入大幅提升,企業在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前沿創新等領域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戰略性科技任務實施取得重大突破,戰略性資源空間布局不斷優化,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為我國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奠定了基礎條件。
「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是科技創新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徵,是新時代立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過,丁明磊表示,當前,我國在重要領域底層技術對外依賴度高,基礎理論、材料、工藝、設備和器件等持續積累不夠,以及重要新興領域顛覆性創新可能完全改變現有技術軌道和產業形態,使我們喪失已有技術軌道和產業格局優勢,以及需要下大力量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破解「卡脖子」難題。
張於喆也認為,我國面臨的「卡脖子」問題都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產業鏈的部分關鍵環節面臨外國壟斷壓力、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關鍵礦產多元化和可持續性供給面臨供應脆弱性,面臨供應鏈、產業鏈斷鏈風險,不利於彈性、韌性供應鏈體系的中長期構建。
如何更好地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張於喆認為,要聚焦產業升級和鏈條延伸,圍繞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機制,依託龍頭企業對上下游供應鏈進行匹配、整合和創新,探索集「平台+項目+人才」為一體的產業合作新模式,破解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引領產業技術發展方向,推動關鍵產品多元化供給,形成協同效應並提升產業鏈話語權,在若干優勢產業領域搶占科技制高點,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實力。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需要發揮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和領先市場以及豐富技術應用場景等優勢,加速各類創新要素流通融合與開發利用,推進科技、金融與產業融合發展,加強重大應用場景創新,激發數據、技術等要素價值,多渠道促進各類科技型創新創業,構建全鏈條創新創業服務網絡,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加快形成現實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丁明磊表示。
丁明磊建議,從以下五方面發力。一是圍繞重要產業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未來產業加大高精尖技術和前沿技術開發,打破路徑依賴,打造先發優勢,促進未來關鍵技術多路徑研發,爭取在新技術路線上取得突破。
二是提升科技領軍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主導能力。聚焦人工智慧、量子科技、集成電路、新能源、生物、海洋、空天等戰略必爭領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在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台等的優勢和引領支撐作用,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培育具有產業生態主導力的「鏈主」企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三是打造一批新興技術產業化的排頭兵和開放型創新高地,引領新興前沿技術創新和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構建區域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培育國際領先的產業創新集群,構建全球創新網絡的戰略樞紐和科創高地。支持高新區、企業等開展科技園區國際合作,共建特色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平台,依託各自市場和資源優勢,圍繞產業鏈構築多方共贏的創新鏈。
四是圍繞現代化產業需求加強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廣泛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
五是面向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需要,有針對性地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強化關鍵科研儀器、設備、軟體、試劑研發和國產化替代,確保科研安全。積極構建科技基礎支撐平台和共享機制,完善計算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基礎技術和產業。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解讀丨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關注丨提高投資精準性須有效結合需求和資源配置
時報時評丨城市更新牽動民生幸福
解讀丨推動遊戲行業有序健康發展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