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花燭夢——重慶秀山非遺「龍鳳花燭」傳承發展見聞

2023-12-26   大邑檢察

原標題:「邊城」花燭夢——重慶秀山非遺「龍鳳花燭」傳承發展見聞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重慶12月25日電 題:「邊城」花燭夢——重慶秀山非遺「龍鳳花燭」傳承發展見聞

新華社記者劉梓桐、趙佳樂

30多年前,陳建友接到爺爺的電話:「回來吧,把我們老祖宗的手藝傳承下去。」在外務工的陳建友很感動,答道:「下場雨我就回來了。」於是,在一個雨天裡,陳建友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回鄉做花燭的路,這一干就是38年。

在渝湘黔交界的「邊城」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新人結親有一個傳統,必須點上4對紅燭。這紅燭可不同於普通的蠟燭,上面雕刻著龍、鳳和花朵等吉祥圖案,雕刻技藝精美絕倫,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龍鳳花燭」。

提親時點「三花燭」,迎新時點「雙喜花燭」,拜堂成親時才能點「龍鳳花燭」,洞房時再點上一對小「龍鳳燭」……在秀山,花燭的使用非常考究,以前是遵從規矩,現在「老規矩」沒了,但寄託著新人美好祝願的花燭繼續流傳了下來。2007年,秀山龍鳳花燭被重慶市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陳建友向記者展示龍鳳花燭。新華社記者劉梓桐 攝

傳統的龍鳳花燭,顏色較為單一,雕刻圖案也比較簡易,一對只能賣十幾元。由於傳統手工藝無法機械化量產,且工藝繁雜、耗時,利潤微薄,當地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少有人願意傳承手藝,龍鳳花燭製作工藝面臨失傳的風險。

陳建友家三代從事龍鳳花燭製作,為提升手工花燭檔次,適應新的市場環境,身為市級傳承人的陳建友開始對父輩製作的龍鳳花燭進行改良。他的創新,最初是從龍頭開始的。

學藝時,陳建友就有一個疑惑,覺得父親雕的龍頭不像「龍」。在熟練掌握傳統技藝後,他萌生了改造龍頭的想法。「龍鳳花燭的工藝,難就難在龍頭。」他說。為此,一連好幾周,陳建友挑燈夜戰,研究龍角、龍鬚、龍眼……一個一個細節摳,終於研製出符合人們審美認知的龍頭圖樣,他拿著新款式到市場賣,果然銷量好了許多。

如今,龍鳳花燭在陳建友的工作坊里已經花樣百出,僅是龍、鳳圖樣就有五六種,顏色形態各不相同。此外,他還研製出壽星燭、牛頭燭、花燈燭等多種款式。近年來,陳建友開始探索年輕人市場,推出香薰花燭等文創產品,銷至浙江、福建等地。

「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不斷創新,適應時代和市場的需求,傳統技藝更是如此。」陳建友告訴記者,通過不斷創新,龍鳳花燭從過去十幾元一對,到現在作為工藝品賣到120元一對,價格翻了近十倍,有的定製款甚至可以賣上千元。

秀山職業教育中心的學生正在製作龍鳳花燭。新華社記者劉梓桐 攝

上蠟、熔蠟、調色……秀山職業教育中心的工作坊內,一群身穿校服的年輕人正低頭專心製作著手中的龍鳳花燭。這些學生中,有的認真模仿傳統龍鳳花燭的樣式,有的已經開始創作自己的樣式。工作坊四周,一對對形態各異的花燭成品整齊羅列。

為了讓龍鳳花燭等傳統非遺更好地傳承下去,秀山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與秀山職業教育中心和秀山縣特殊教育學校等合作,打造「非遺大師工作坊」,實行學徒制教學,著力培養非遺人才。

通過在內容、形式等方面對非遺文化及技藝進行創新,秀山職業教育中心現已開發婚慶、壽慶、香薰等5種類別186個規格的龍鳳花燭產品,並推進非遺作品向商品轉化,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目前,秀山職業教育中心龍鳳花燭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坊已培訓近2000人,秀山縣特殊教育學校已培訓學生56人。

曹靂在工作室內製作龍鳳花燭。新華社記者劉梓桐 攝

聾啞人曹靂曾是秀山縣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學生,在校期間參加了龍鳳花燭聾啞學生勞動技能特長訓練班。畢業後,他留在老師的工作室繼續從事龍鳳花燭製作,如今已經3年了,工資從每月的1500元增加到3500元左右。他表示,非遺課程教了真手藝,自己有了自力更生的硬本領。

如今,龍鳳花燭在「邊城」秀山散發著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秀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