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老北京人曾經流傳著一句俗語:「東單西四鼓樓前,五壇八廟頤和園。」這幾個地方,都是京城非常著名的鬧市區、壇廟、風景名勝的代表,有著很高的聲譽。今天我們首先來介紹一下,北京五壇指的是什麼。
北京五壇是指對稱分布在紫禁城(皇宮)周邊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
天壇是北京五壇中名聲最響、規模最大的壇廟建築群。它位於今天故宮博物院的東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和天橋南大街的東側,始建於1420年,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占地面積達273萬平方米,是故宮博物院的近4倍。
我們知道,皇帝自稱為「天子」,意思是天的兒子,奉上天的命令來管理黎民百姓。所以,每個朝代都有祭祀上天的活動。明朝建立後,在南京修建了天壇。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在北京仿照南京天壇的形狀,修建了一座規模龐大的天壇。在明朝和清朝時期,皇帝每年冬至這天,都會親自來到天壇,祭祀上天,祈禱來年五穀豐登。
天壇分為兩部分,即圜丘壇和祈谷壇。圜丘壇位於南部,內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等建築;祈谷壇位於北部,有祈年殿、皇干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等建築。
1988年,天壇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地壇是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壇,位於今天故宮博物院的東北方、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東側,占地面積約37.4萬平方米,比天壇小了很多。地壇與天壇隔著故宮博物院,遙相對應。
如果說天壇是皇帝祭天的場所,那麼地壇就是皇帝祭地的場所。不過,地壇始建的歷史晚於天壇,為1530年,那時候已經是明朝中晚期了。在明朝和清朝時期,皇帝每年在夏至這天,都會來到地壇,祭祀「皇地祇神」。
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曾經路過地壇,在這裡駐紮過一段時間,還將地壇的磚石拆出來,修築炮台。
上世紀80年代末,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創作了長篇散文《我與地壇》,發表後轟動一時,後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史鐵生的作品《我和地壇》讓地壇公園煥發了新的生命,賦予了它新的內涵。
日壇位於今天故宮博物院的正東方、日壇東路西側,占地面積約1萬多平方米。日壇始建於1530年,是皇帝祭祀大明之神(即太陽)的場所。在明朝和清朝時期,皇帝每年在春分這天,都會來到日壇,祭祀大明之神。
1949年以後,日壇像天壇、地壇一樣,改成了公園,面向遊客開放。
月壇位於今天故宮博物院的正西方、月壇西街東側,占地面積只有幾千平方米,是北京五壇中規模最小的。月壇與日壇隔著故宮博物院,遙相對應。
月壇始建於1530年,是皇帝祭祀月亮和星宿神祇的場所。在明朝和清朝時期,皇帝每年在秋分這天,都會來到日壇,祭祀夜明之神,配祀木火土金水五星、二十八宿並周天星辰。
1955年,月壇被闢為公園,對公眾開放。
先農壇位於今天故宮博物院的西南方、永定門內大街西側,占地面積約133萬平方米,有慶成宮、神廚、神倉、俱服殿、觀耕台、先農壇、天神壇、地祇壇等建築。先農壇其東面的天壇遙相對應。
先農壇始建於1406年,於1420年完工。每年春分,皇帝就會率領文武官員來到先農壇,祭祀先農諸神。當皇帝宰殺牲畜,祭祀先農神後,就要到俱服殿換上親耕服,隨後在觀耕台前的一小塊田地上耕田。這塊田地不多不少剛好一畝三分耕地,屬於皇帝的自留地。當然,皇帝耕田,也是一種儀式感很強的表演。皇帝只需要一手扶犁,一手舉鞭外,其餘動作就會由身邊的幾十名大臣和老年農夫一起完成。皇帝以這種形式,來表達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希望風調雨順,六畜興旺。
皇帝耕完田後,會換上衣服,來到觀耕台上,觀看王公大臣耕作。王公大臣年歲較大,走路都晃晃悠悠,來到田裡也是「點到為止」,不會真的耕田。
北京五壇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都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其中,面積最大的天壇公園還是全國5A級旅遊景區,地壇公園則是全國4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