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名將匡章四戰四勝,改變戰國格局,為何名聲不及戰國四大名將

2023-12-25     千年史館

原標題:齊國名將匡章四戰四勝,改變戰國格局,為何名聲不及戰國四大名將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這是《千字文》中宣揚戰國四大名將功績的經典語錄,他們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他們都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時代,已處於戰國末期。但戰國初期的名將未必比他們差,齊國名將匡章更是四戰四勝,且每戰都改變了戰國格局,未能在史書上獲得濃墨重筆實在可惜。

他指揮的每場戰爭皆可載入史冊,歷史卻遺忘了他,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四戰四勝,改變戰國格局

要想找尋原因,我們先看看他參與指揮的四場經典戰役。

1.桑丘之戰

此役是秦國商鞅變法以來首次與齊國正面交鋒。

公元前323年,秦國挾勝魏國之餘威,假道韓、魏進犯齊國。齊威王任命匡章為將,率領齊軍迎戰秦國。

秦軍孤軍深入,顧慮後方韓、魏二國,所以秦軍只是虛張聲勢,實際上卻猶疑不定不敢進攻。

匡章充分利用秦軍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開戰前夕命部分齊軍更換旗幟混入秦軍當中,配合齊軍主力裡應外合,擊潰秦軍。

秦惠文王得知敗訊後,被迫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齊威王謝罪,就此拉開了此後四十餘年間」合縱連橫」運動的高潮。

2.滅燕之戰

公元前316年,燕易王噲在蘇代、鹿毛壽的鼓動下,廢太子姬平,禪位於國相子之。國人不服,發生內亂,史稱「子之之亂」。

這次燕國內亂達數月之久,《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因構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

齊宣王聽聞燕國大亂,便以討伐子之匡扶正義的旗號發兵攻燕。匡章利用燕國人心離散的機會,北上僅五十天滅掉燕國。

3.垂沙之戰

戰國中期,楚懷王受秦國蒙蔽,與秦國聯合對抗齊國。齊以楚負約為由,於公元前303年聯合韓、魏共同攻楚。

雙方夾泚水列陣,相持長達六個月。匡章親自勘查地形,發現了楚軍兵力部署,選派精兵乘夜從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大破楚軍,斬殺楚國大將唐昧。

垂沙之役後,楚國國內暴動,政治動亂,最終導致楚國四分五裂,從此由盛而衰,直至滅亡。

4.函谷關之戰

秦國的東向擴張,嚴重威脅到東方各國。

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田文回齊做相,由匡章統帥聯合魏、韓攻打秦國,聯軍勢如破竹攻至函谷關,歷時三年,最終攻入關內。秦昭襄王急忙派使臣割地求和,聯軍才退去。匡章也成為戰國時期唯一攻進函谷關的將領。

如此輝煌的戰績,匡章絕對可以躋身世界名將之列,為何卻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呢?

名聲不好,委屈卻不解釋

匡章在齊國的名聲不好,通國皆稱其不孝。

恩師孟子了解匡章的情況,曾為其進行解釋:

夫章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原來,匡章的母親得罪了丈夫,匡章的父親就把妻子殺了,埋在馬廄下面。匡章不滿父親的作為,和父親搞僵了關係,所以齊國人認為匡章不孝。

孟子認為匡章之所以離開家,沒有盡孝,是因為他和父親意見不同,父親不容於他。匡章不是不想在家盡孝,而是因為厭惡父親的惡行,不得不離家出走。他這麼做也是迫不得已。

匡章不能向國人解釋,這種夫殺妻的罪行十惡不赦,他如果過多解釋勢必會將自己的父親推向萬丈深淵,這又讓他於心不忍,所以他只能默默地背負著委屈。

儒家思想,忠君而忘我

匡章是孟子的愛徒。孟子落魄至齊國時,「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

匡章也秉持了恩師的天命思想,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而匡章的天就是齊國國君。

匡章作為齊國大將,歷仕齊威王至齊閔王三世,是齊國霸業的奠基者。他終身侍奉齊君,深受齊國三代君王的信任。

桑丘之戰時,匡章使用間諜戰,前線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用意,悄悄向齊威王回報說:「章子讓齊軍加入秦軍。」齊威王聽了置之不理,一如既往信任匡章,堅持讓匡章指揮作戰,大敗秦軍。

匡章心目中,永遠君王在前,自己恪盡職守,最後卒於任上。

史料被毀,史家無證可查

秦滅六國後,毀書坑儒。匡章作為唯一攻破函谷關的戰國名將,更是記載了秦國的恥辱。

秦人將關於匡章的記載銷毀、抹殺,導致人們對匡章的歷史無證可查、模糊不清。而古代的史學家非常重視史料的真實性,不敢妄自揣測。

司馬遷由於無法搜集到充分的資料,遺憾地選擇對其擱筆惜墨。《史記》終究缺失了這位足以比肩戰國四大名將的傳記,實在可惜可嘆!

參考資料:《千字文》《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5b11871242513c039e1d9b1e3b261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