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描述】
遼代早期
通遼市
吐爾基山
內蒙古博物院
2003年,在內蒙古通遼市吐爾基山的山麓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座從未被盜掘的遼代墓葬,這座大墓歷經1000多年,仍然保存完整,墓內的遼代彩棺熠熠生輝,震驚考古界。
吐爾基山遼墓作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根據墓葬形制及出土遺物分析,為遼代早期,是目前內蒙古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契丹貴族墓葬之一。
2003年4月23日,沉重的石門被打開了,出人意料的是石門後面竟還藏著一道木門,門上是一把鏽蝕的銅鎖。當木門被打開後,在不足四米見方、三米高的墓室里擺放著一個鮮紅的棺槨。
彩繪木棺以紅、黑兩色為主色, 上面雕刻有仙鶴、鳳、纏枝牡丹、祥雲等圖案,其中仙鶴與鳳為貼金, 四周懸有鈴鐺。棺首有一扇小門, 門上有一鎏金銅鎖。門兩旁各站立有一人物,均手持骨朵,側門而立。在等級制度森嚴的遼代,鳳凰的圖案是不能隨便使用的,這分明是皇室女性的標誌。
經過細緻清理,上百件隨葬品一一從淤泥中被剝離出來,其精美豪華的程度超乎人們想像,顯示出墓主人地位的特殊與顯赫。
2003年6月12日,這具塵封了千年的彩棺被打開,裡面藏著一個內棺,棺蓋上又一次發現鳳凰圖案。當內棺的棺蓋被徹底打開時,一具包裹嚴嚴實實的屍體完全暴露了出來。
經初步測定,墓主人身高1米55左右,她頭戴一件雕琢著鳳凰圖案的黃金頭箍,在頭骨兩側發現了一對鎏金銀牌飾和刻有龍首魚身的摩羯形金耳墜。根據墓葬出土的人骨骨盆判斷,應是一位年輕女子。
專家發現,墓主人下葬時竟穿了11件衣服,絲織品歷經千年已經褪色,但是在第七層的羅裙上,用金線勾勒出的鳳凰圖案依然清晰可見。同時還發現了一副碩大的瓔珞。這串用琥珀、瑪瑙、銀環串成的瓔珞在燈光下閃耀著粼粼金光。
吐爾基山遼代墓葬共發現隨葬品兩百餘件,每一件陪葬品都貴重華美,令人驚嘆,再一次表明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經專家推測,她應該是一位擁有皇室身份的薩滿神職人員,契丹人稱之為奧姑。
吐爾基山遼墓見證了雄踞北方的契丹人所創造的燦爛文明和歷史,用精美獨特的隨葬品,講述了遼王朝輝煌的歷史文化。
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院展廳中的遼代彩棺。新華網發
遼代彩棺出土時的樣子。新華網發
遼代彩棺棺首。新華網發
出品:王宇天 烏蘭托婭
監製:李國棟 郝芳芳
策劃:徐梅 劉弘軒
編輯:徐 梅
攝像:侯樂 李超 馬波
剪輯:侯樂 張瑞娟
包裝:侯 樂
聯合出品: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內蒙古博物院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