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類內容在國內文化娛樂類節目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更誕生過無數熱門佳作。但近年來越來越難見到相關領域再出爆款,內容過度飽和、市場鈍感明顯、新IP難出頭的現狀,正倒逼內容行業,為美食題材找到新的市場興奮點。
剛剛收官的《聽說很好吃》第三季給出了一種思路。
在節目中,每期會有若干明星嘉賓帶來提案,由大廚團隊以美食創意「搶單」製作,其帶來的創意美食有機會入選「星級菜單」。本季最後一期節目中,一項提案是製作「初冬時節的禦寒美食」,伴隨著本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普遍降溫,這個選題顯得格外應景,有高贊評論稱:「穿棉襖的第一周,就有人惦記給我暖胃,好幸福。」
不難看到《聽說很好吃》第三季的不同:當螢幕里的所見連接生活里的所感,節目正在以更強的「時下觀照力」打通觀眾真實的生活與情感,在該系列始終強調美食關聯現實的基礎上,以創新的「三步走」進一步實現與觀眾的「零距離」。
《聽說很好吃》第三季製片人、總導演孫競表示:「我們希望讓觀眾在美食的色香味之外,找到另外一個維度的貼近性,而這來源於美食節目社會性、貼近性的底層邏輯。」
走近情感:以「時下觀照力」拉近與觀眾距離
第三季節目試圖結合更多生活維度。這可以理解為節目走近觀眾的「第一步」,打開更多話題空間,為美食節目的差異化和生命力求解。
「因為美食節目的問題就是大家吃不到,距離感會非常強,所以我們這一季依然堅持要想辦法拉近和觀眾的距離,除了看得到、吃得到,還要拉近情感之間的距離。」執行總導演張宇介紹。
執行總導演鄭也納從行業角度做了補充:「現在的綜藝也要在各網絡平台分發,客觀上需要做到每期節目有三到五個話題點。」比如這一季節目就有減壓、多巴胺美食、美拉德反應等高熱話題,做了開學和亞運等特輯,還有《上錯花轎嫁對郎》的聯動等等,以觀眾熟悉有共鳴的內容勾連情感、喚醒共情。
這種理念進一步反映在節目形式上。
《聽說很好吃》第三季有多期特輯,在開學、亞運、中秋等節點為觀眾帶來定製話題和美食;節目組也格外關注選題角度,真正切中觀眾的情感共鳴。
比如中秋特輯,為身在外地的年輕人帶來一道「治癒打工人的中秋家常菜」,製作全家福、紅蟳米糕等家鄉口味;迎亞運特輯也會結合「運動員怎麼吃」的話題讓選題更接地氣,串聯起一代代運動健兒為國爭光背後的汗水、淚水,也更好地展示杭州舉辦亞運會的用心準備和綜合實力。
具體到每期的形式設計,如創意秀在延續形式多樣化、輕鬆基調的基礎上,也對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結合更多話題點和共情點;「創意秀二選一」也是今年的一大創新,增加多位嘉賓的競爭環節,不但是從長綜邏輯實現可看性的提升,也以更多話題空間讓觀眾獲得了追看的動力。
在內容與形式上拉近與觀眾的情感距離,對節目組提出了能力上的高要求,可以歸納為一種對時下潮流的「觀照力」。這需要節目組做好功課。
除了保持對社交平台話題的關注,更要在思路上完成話題與美食的搭橋,張宇表示,「我們會希望團隊不要只關注當下什麼吃的最火,不要只聚焦美食,吃只是一個引子,核心是通過吃,我們的節目可以輻射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情感是《聽說很好吃》第三季走近觀眾的「第一步」,當節目著力提升整體的可看性,也進一步帶動觀眾對美食節目信息量的認知,通過極具「時下性」的節目敘事,完成對美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走近感官:以情感交互升級味覺「通感」
除了在情感上拉近距離,節目依然充分展示著美食的感官吸引力,這是三季以來的特色和優勢,也是節目走向觀眾的、更堅實的「第二步」。
在這方面,節目要解決一個美食節目的常見問題,即如何將視覺轉化為「味覺」,完成觀眾的「通感」,依託思路與形式上的創新,進一步實現「通感」的升級。
「我們會注意菜品的比重,每期會有難度較大的菜品,也要有接地氣的菜品抓住觀眾的心。太脫離群眾也就脫離了美食的意義。」鄭也納表示。
節目裡還有不少菜品是在思路和口味上做創新,比如戴廣坦結合上海鍋貼和東北小雞燉蘑菇的「國民鍋貼」;還有中秋特輯的湖南家常菜全家福,嘉賓吉娜更直接表示會給郎朗做著吃。
而這些菜品的創新並不容易,每期節目菜品的研發主題,一般會提前一周給到廚師團隊。對創新一道菜品而言,這個時間其實不算充分,大部分餐廳的創新周期都要長得多,而節目裡的廚師團隊每周要推出數道菜品。
完成這些不可能任務的大廚,無一不是經過篩選、業務能力國內一流;每期的四位大廚也會按類別分開,比如郭科大廚擅長海鮮和粵菜,而程郁大廚是杭幫菜,還有擅長湘菜的彭華強、滇菜的蘇啟勝、北方創新菜的張志成以及東西方結合的戴廣坦等等,讓每期節目的菜品呈現更加豐富。
「廚師是我們節目的催化劑,因為你會發現每期節目裡,所有人的情緒是隨著菜而調動的,一旦某個廚師呈現出來的菜的創意,或者說味道足夠驚艷所有人,那麼大家的情緒都會被調到頂點。」張宇如是說。
創新性之外,《聽說很好吃》第三季還強調菜品的親切感和可操作性,實現對美食的更多層次的打通。
走近生活:以更多元場景突破時空局限
走近觀眾的「第三步」,邁到了節目內容之外。
《聽說很好吃》第三季節目熱搜遠超上一季,實現了熱度上的重大提升。此外,節目於世界糧食日發布的「吃多吃少,光碟正好」公益宣傳片,聯合微公益在Z視介、微博同步發起「我是光碟俠」公益挑戰賽,獲得了人民日報客戶端轉發點贊。
最後一期節目的提案,來自Z視介和微博共同發起的「《聽說很好吃》收官創意提案你來定」活動。這種交互式的關係在媒體融合的當下並不少見,而美食成為激活觀眾興趣的催化劑。
以節目內容為核心,打通更多線上線下場景,串聯起更多話題空間和體驗渠道,讓觀眾進一步參與到節目當中,這是節目突破螢幕的「第三步」。
比如節目伊始,就曾發起過「舌尖MBTI」測試,製造了高熱度。據統計,「舌尖MBTI」召集了30萬網友在線測試,他們測試的結果也作為選題被帶到了節目裡。
而在線下,「看得到也吃得到」是《聽說很好吃》的一大亮點,最終入選節目「星級菜單」的菜品會在線下實體餐廳上線,讓觀眾在真實生活里也能「吃得到」。
「跟線下餐廳聯動一直是我們節目堅持的一個初心。這一季我們也特別和大廚們溝通,儘量推出一些線下餐廳可以復刻出來的菜,在餐廳裡面吃到的味道要跟節目裡的味道是一樣的。」張宇表示。
這些動作打通了節目和年輕受眾的交互通道,成為實現「零距離」的「第三步」,也是最後一步,形成觀看體驗的閉環。相較於過往的美食節目,《聽說很好吃》第三季激活了多元維度的承載容量,也讓美食類節目擁有了更多可能性。
反過來看,這種空間感也得益於美食賽道本身的生命力。
孫競表示:「這一季節目的觀感非常流暢,是基於美食節目的底層邏輯。之前美食綜藝沒有定式,專業類的偏冷、遊戲類的偏鬧,而《聽說很好吃》第三季的探索,或許找到了在美食節目領域,節目與嘉賓表達的一種匹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