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自己可能是戰位最孤單的一級軍士長。
北疆的隆冬,格外寒冷。北部戰區空軍某場站營區外有這樣一個台站,距離跑道中心延長線4804米,索倫橋下140米,在這個400餘平見方的院子住著3個人, 1個老班長和2個「菜鳥」。
駐地的季節感往往是秋風乍起,葉子還沒有徹底變黃便已入凌冬,老班長看看外面開始布置工作:「你留下值班聽電話,我和小張去收拾收拾院子和小路,有任務立刻叫我。」
這名老班長叫劉繼凡,是場站的一名一級軍士長,1977年出生,1995年當兵入伍,1997年轉到這個場站後,便主動要到最邊遠的台站工作,當初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菜鳥」,到如今也已變成兩鬢斑白人人敬仰的老班長,這一路的成長進步源於一個堅持。
1997年,當時的遠距導航台各類設施不全,生活條件艱苦,年僅20歲的劉繼凡坐著車到了那裡,還是被小小的「震撼」了一下,放眼望去都是草地,目光盡頭只有幾戶牧民,一種荒涼之感湧上心頭,但馬上他的目光就變得堅定,「越是艱苦的地方,才越能實現自身價值,這裡就是我建功立業的地方」,隨即便投入到台站建設工作中,這一干就是24年。
院子裡有一塊不大的菜地,打理的阡陌縱橫,一個溫暖的雞棚,兩間青磚紅瓦的犬舍,兩行方磚鋪就的小路,讓這個偏遠的營院散發出「家」的溫馨。
當年初來台站的劉繼凡,望著破舊的營房和荒無人煙的草原,下定決心要把這「落後」的地方整出個樣來,經過一番思考便開始進行規劃,「這裡可以修整出一片菜地,那裡可以建個雞棚,這些剩下的磚我們砌個狗舍養狗」,兩年的時間裡,運土、砌牆、播種,一切井然有序,雖然中途也遭受過海拉爾的大風、霜凍、極寒等惡劣天氣干擾,但一個個點子最終在這個不大的院子裡被逐步實現。
一說起劉繼凡,上等兵李金昊就停不下來,「劉班長體能一直都是優秀以上,帶教我們有耐心、講方法,各項能力素質都非常強」,連隊官兵對他也都是滿眼崇拜和信服。
老劉愛好學習,2003年在那個網絡資源還不發達的年代,買書學習知識自考大專,並順利畢業,工廠的師傅來校飛,他主動幫著打下手,一起討論各項參數,精進業務能力,台站設備在他的「調教」下從未出現過任何問題。
24年過去,當年大家口中的小劉,變成了如今的老劉,遠距導航台也由荒蕪破舊,變得整潔有序、保障有力,看著院門口「戰天鬥地、北疆戍天」8個大字,在這個小小台站中綻放出的是一種責任與擔當。
老劉出生在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故鄉——四川中江,受戰鬥英模和文化精神的薰陶,從小立志當兵入伍、保家衛國,1995年參軍入伍,背起行囊,踏入了北方這片土地。
2006年,老劉迎來了他的愛情,如今育有一兒一女,每次聊到家庭,老劉都是一臉幸福,2007年冬天,由於孩子尚小生病住院,遠在2000多公里外的他內心很是著急愧疚,在與妻子張燕打電話關心安慰時,妻子的一番話讓他泛起淚光「家裡有我,你不用擔心,好好在那邊工作」。
作為軍嫂,張燕付出了更多的辛勞守護著家庭,作為軍人,老劉在這24年如一日保障著戰鷹起降,守衛藍天,奉獻無悔青春。
劉繼凡與家人視頻
如今,台站裝設備不斷更新完備,官兵生活水平也得到極大改善。聽著中波導航機發出富有節奏的「嗶—嗶—嗶嗶」識別信號,老劉坐在值班桌前,認真的登記著今天的檢查記錄——裝設備性能良好,運轉正常,可以保障飛行。
在這樣一個比「草原五班」人還少的空曠之地,堅守24年的劉繼凡是孤獨的。「戰天鬥地、北疆戍天」8個字亦是老班長的承諾,戰鷹呼嘯蒼穹的鐵翼下,有他紮根台站默默奉獻的身影。
這樣的老班長,值得尊敬。
作者:郭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