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吳 靜
編輯 / 黃大路
設計 / 師 超
來源 / Automotive news by Peter Sigal
經過九個月的調查,歐盟決定在現有的 10% 進口關稅基礎上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關稅,最高稅率約為 48%。此舉可能會引發貿易戰,打擊將中國視為最大單一市場的德國汽車製造商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和大眾。
7月4日,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長達208頁的實施條例。
以下是一些關鍵要點:
歐盟委員會看到了一個緊迫的威脅
近年來,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占據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但在中國本土品牌中,只有上汽集團的MG品牌在歐洲取得了可觀的銷量,而其他中國品牌已經縮減了進軍歐洲的計劃。儘管如此,歐盟還是看到了其國內市場面臨的明顯而現實的危險。「補貼進口的發展將對本已脆弱的歐盟工業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委員會在實施條例中寫道。
研究發現,中國產能過剩50%,且「以出口為導向」,同類中國產電動汽車的價格比歐洲車型低12.7%,其後果之一就是迫使歐洲製造商將自己的價格降至無利可圖的水平。
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有了突破,但增程器沒有
歐盟表示,這些關稅適用於「僅由一個或多個電動機驅動的汽車,包括那些帶有內燃增程器的汽車」。增程混合動力汽車有一個小型內燃機,可以為相當大的電池組充電,這種汽車在中國大受歡迎,現在的續航里程可以達到近1000公里。歐洲品牌基本避開了它們,只有寶馬i3等少數汽車例外,儘管福特和其他汽車公司表示,增程混合動力汽車可能是一個很有前途的解決方案。來自中國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則被豁免,即使新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電池尺寸有所增加,純電動續航里程接近或超過100公里(62英里)。
中國制定了支持電動汽車價值鏈的長期計劃
歐盟稱,早在2010年,中國政府就已通過五年計劃和省級具體的新能源汽車指令,將電動汽車設計為具有戰略重要性的經濟活動。這些計劃包含非常具體的目標和機制,例如優惠融資、資本注入甚至土地撥款,以使該產業達到「關鍵和核心技術由我們掌握」和「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企業和一批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的水平。
歐盟表示,中國之所以能夠實施這些計劃,是因為「中國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相當程度的控制權,這迫使企業充當國家的一個部門,而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
比亞迪Atto 3是2023年歐洲最暢銷的緊湊型全電動SUV
特斯拉、寶馬面臨關稅下調;上汽集團受到處罰
歐盟委員會根據汽車製造商及其供應商的合作程度來計算附加關稅。法規多次列舉中國企業和銀行不合作甚至阻撓的例子。
以下是臨時關稅:
換言之,委員會計算出上汽集團獲得的總補貼為34.4%,吉利集團獲得的總補貼為19.7%,比亞迪獲得的總補貼為15.1%。
委員會會認真對待報復性關稅的威脅
所有歐洲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都獲得了匿名權,甚至那些沒有要求匿名的製造商和供應商也是如此。歐盟委員會表示,「有證據表明,每起個案都存在遭到報復的可能性很大。」
沃爾沃EX30將面臨新的關稅,但吉利控股的沃爾沃品牌表示,計劃將面向歐洲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比利時
電池是中國政府的首要任務
歐盟表示,其發現中國政府「已制定了一套明確且持續的電池定價和投入控制和監控體系,以確保電動汽車行業能夠以低廉的價格採購足夠的電池。」歐盟特別提到了鋰,它是廉價磷酸鐵鋰電池化學成分的主要成分。
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可能會改變戰略
臨時關稅將持續到11月3日,屆時歐盟可能會徵收永久性關稅。在此之前,雙方將展開激烈討論,但請關注中國汽車製造商在定價、市場份額、車型發布和在歐洲生產計劃方面的動向。中國政府也可能對歐洲汽車或其他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面臨最大關稅負擔的上汽集團已經要求與歐洲當局舉行聽證會,稱歐盟官員在調查期間忽略了其部分信息和反駁意見。小鵬汽車本周表示,正在考慮在歐洲生產。
中國品牌的一個潛在擔憂是,今年法國取消了對進口電動汽車的補貼——這一舉措被廣泛視為針對中國——導致MG4和雷諾達契亞春天(Dacia Spring由東風、雷諾和日產合資的企業易捷特生產)等中國製造車型的銷量大幅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