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的《2024年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分析》的序——「因勢利導,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原作者為周晉峰。欲知更多前沿知識,請購買紙質版書籍,購買連結為(#小程序://微店買買/2024年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分析/7EnIk18TroCIp7C)。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政府和市場關係的不斷變化、調整、優化和優勢互補的情況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即便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下,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依然發揮積極作用,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增長,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的佳績。
然而,面對不斷變化的國內外發展環境,我國市場仍存在准入門檻限制、激勵不足、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等情況。市場經濟瞬息萬變,特別是在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氣候變化影響加劇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要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在堅持政府引導的基礎上,還需站在生態文明的時代高度,遵循市場、自然和社會規律,進一步激勵全民踐行綠色理念,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的要求,因時因地、動態調整政府和市場關係,形成「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合力,加快推動綠色經濟高效、公平、可持續發展。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是要改變「環境不友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這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共同努力、共同推動、共同實踐。
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40年間出現渤海的海草床大規模喪失的過程,而這種喪失與經濟發展存在著正向關聯。這就要求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充分發揮海洋的碳匯作用,包括海草、珊瑚、海藻等的固碳功能,推動可持續、氣候友好的發展。現在,很多近海區域在開展海草的種植恢復,嘗試海洋珊瑚的人工種植。地球表面海洋覆蓋面積超過70%,如能合理利用,對於實現碳中和目標、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有非常正向的意義。
以企業踐行ESG為例。我國有關部門引入強化ESG管理體系,以此衡量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狀況是否符合綠色發展要求。企業對自然資本核算的整體邏輯要自洽,要創新思路,要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例如,在核電基地自然資本核算項目中,缺少對核電站冷卻海水循環中產生的熱影響的調查與評估,而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一個非常突出的案例就是海水升溫會給海洋生物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又如,在風電場項目自然資本評估中,應該增加「人類活動情況」條目。所有的自然資產,都可能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建議對人類活動情況予以評估,有效控制或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此外,相關企業在做自然資本核算或評估中,都有類似繳納植物恢復費這樣的行為,如核電基地需要繳納500萬元綠化經費。這是工業化時代所形成的慣性綠化,並不等同於生態保護。
再以綠色消費為例。中國綠色消費溢價水平在3%-4%[1],而財政補貼激勵消費者的低碳綠色消費行為的力度較弱且覆蓋範圍小,現有綠色稅種優惠政策的覆蓋面小且分散,這種情況不利於促進綠色消費。另外,工業文明發展到今天,「綠水青山」更加彌足珍貴。目前,地球的自然資源日益匱乏,如繼續工業文明理念下的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人類的生存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浪費型消費」「無效消費」在當下及今後都難以為繼。因此,完善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倡導理性消費,是我國綠色發展的必循之路。
參考文獻:
[1]徐根興:《綠色消費從意識到行動還有多遠?》,《中國環境報》,第3版,2023年08月11日.
整理 | 藍天
審核| Cherry
排版| angel
長按識別,支持募捐
【重建人與自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