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背景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進程與發展趨勢

2024-08-15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01年,國務院西部開發辦《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對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此後20年間,黨中央陸續制定西部大開發「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等一系列規劃,持續推動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快速發展。2020年,為加快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包括西部地區在內的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指導意見,迎來西部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新階段。回顧20多年的發展歷程,西部高等教育在大開發背景下獲得全新發展,同時又為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提供強大動能。伴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向縱深推進,西部地區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必將取得更大成效,並在西部大開發中有更大作為。

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時代意義

有利於培養西部大開發所需戰略人才。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立身之本,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西部地區實現大開發需要大批優質人才的支撐,尤其是願意紮根西部的高質量人才。從國家出台的有關文件來看,西部大開發戰略反覆強調人才培養,提倡增加高等教育投入,通過東部中部高校對西部高校進行教育對口支援,直接幫助西部地區培養人才,提高西部高校人才培養水平。隨著一系列幫扶政策的實施,西部地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數量與培養質量都有明顯進步。以陝西省為例,從2001年至2022年,10多年間高校在校生人數由137.6萬人增長至198.1萬人,累計培養畢業生337萬人,其中72.1%的畢業生紮根西部和基層。[1]總體來看,西部大開發戰略對西部各個省區市高校的人才培養都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有效緩解西部發展所面臨的人才不足和人才流失問題。與此同時,高校發展又為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培養輸送了大批儲備人才,這對於填補西部人才空缺漏洞、推動西部人才隊伍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利於推動西部高校科研水平提升。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建設需要依託重大關鍵技術支撐,才能形成科技創新的動力。西部高校是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養地,也是科技自主創新的策源地,在西部大開發中承擔著不可忽視的職責。《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提出,加強科研平台建設,開展人員交流與學術合作,建立學術聯盟,同時加強科研經費和項目支持,尤其是中西部高校服務區域發展的基礎研究和特色研究項目,著力提升中西部高校科研創新水平。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高校科研水平已得到顯著增強。根據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學校科技統計數據,2016—2022年,西部高校科研人員從211355人增加到250296人,科研經費從13775495千元上升到18851314千元,科技成果(科技著作、發表學術論文及已授權專利)從216063項增加到317466項。西部高校科研水平不斷提升,將為西部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建設提供強大技術支持。

有利於增強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能力。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需要高等教育為其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和高質量的科研成果,西部高校高質量發展有助於更好發揮其服務西部建設的職能。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引領下,西部高校實現人才培養質量與科學研究水平的雙重躍升,可以極大提高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效率。西部高等教育效率越高,培養的高質量人才越多,就可以越有效地提高生產率,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為高等教育公平發展奠定更堅定的物質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可以縮小東西部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為共同富裕蓄力賦能。總而言之,西部大開發為西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帶來寶貴機遇,西部高校借力提升區域服務能力,又能為實現西部大開發戰略目標提供不竭動力。

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進程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豐富,涉及規模、結構、質量、效率等多方面的內容。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高校抓住時代機遇,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奮力提升辦學水平,在歷史發展中已然取得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

高校招生規模持續擴大。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高校開始在保證質量基礎上擴大招生規模,為西部大開發培養大量本地區人才。2013—2022年,西部高校招生規模呈持續擴大趨勢。一是研究生招生規模與普通本科招生規模平穩增長,總體增幅分別為大約15萬人次與27萬人次。2016年後,因應西部大開發對高層次人才的強烈需求,研究生招生規模明顯擴大,比上年增長3811人,漲幅為2.9%。二是專科招生數總體變化幅度較大,從2013年的777331人增長到2022年的1547794人,10年間增幅較大(見圖1)。分析可以發現,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特徵是:加快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大力培養西部大開發所需數量充足、素質一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努力培養西部振興所需要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平穩推進普通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著力造就西部協同發展所需高素質公民。不容置疑,擴大招生規模既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客觀需要。

師資隊伍結構更加合理。2013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時指出,要加強中西部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支持中西部高校優師推薦與獎勵,鼓勵高校聘請國際一流名師任教和開展科研。同時,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將優化西部高校師資隊伍結構列為教育重點工程。在西部大開發戰略推動下,西部高校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優化,成為驅動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2013—2022年,西部高校教師隊伍結構變化主要呈兩種趨勢:一方面,高學歷教師人數不斷增加,所占比例不斷提高,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從49810人上升到114349人,10年間增長了1.3倍;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從136012人上升到210069人,10年間增長了0.54倍。另一方面,學歷不高的教師人數則呈減少趨勢,所占比例不斷下降,其中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從170559人減少到170251人,具有專科學歷的教師從7408人減少到2562人(見圖2)。西部高校教師隊伍的高學歷化趨勢,有利於培養高素質人才,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推動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助力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

成果轉化效率持續提高。2017年,國家發改委印發《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深化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進而服務西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西部經濟效益能夠大幅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西部高校科學理論的創新與科技成果的運用。具體地說,西部高校將技術轉讓給企業後,能夠促進企業的技術革新、提高生產效率,為企業帶來經濟收入(見圖3)。從圖3可以看出,2016—2022年間,西部高校與企業簽訂的技術轉讓合同數呈逐年遞增趨勢,從1362項增長到4992項。與之相應的是,技術轉讓為企業當年帶來的實際收入同樣隨之增加,從389944千元上升到1229326千元。由此可以說明,西部高校為西部企業轉讓的技術越多,企業利用該技術所取得的收入就越豐厚,而這些技術為西部地區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就越高。可以這樣說,技術轉讓不斷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一方面能夠直接推動西部地區整體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可以鼓勵西部高校繼續努力科研,爭取多出高質量成果,為高校自身帶來收益的同時促進西部生產力發展。

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未來趨勢

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大有可為、大有作為。面向未來,西部高等教育要藉助西部大開發東風,以西部內循環、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為導向,構建「三循環」戰略布局,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暢通西部內循環通道,激活自我造血功能。西部內循環是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西部內循環是指西部高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並通過優勢高校幫助劣勢院校實現區域內高等教育協調發展。2020年9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見》提出,激發中西部高等教育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自我造血能力。西部高等教育要實現持續高質量發展,需要搭建西部地區內循環平台,暢通內循環通道,通過高校集群和專業集群激活西部全域造血功能。在高校集群發展方面,西部地區要立足西北、西南地區,分別以西安、蘭州和成都、重慶為戰略支點,發揮高水平大學的龍頭作用與高校集群的集聚溢出效應,著力打造重慶市環大學創新生態圈、成都市環高校知識經濟圈、西安絲路起點文化創新圈等創新創業集聚區,形成高校集群合力,實現優勢資源互通共享,使西部高校之間的流通活起來。在專業集群發展方面,西部高校未來發展既要立足自身定位又要聚焦區域發展急需,動態調整學科專業,積極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打造特色優勢學科專業集群。同時,西部高等教育系統內部要建立扶弱濟困的機制,形成以西部促西部、以集群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動能,真正實現西部大團結,共赴高質量發展。

增強國內大循環力度,保持外部輸血援助。國內大循環是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趨勢。國內大循環是指東部高校與西部高校之間進行資源的流通互動,通過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以及「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等實現東西部協調發展。一方面,東部高校要不斷完善對口支援計劃,持續為西部高校發展「輸血」,包括東部支援高校幫助西部受援高校培育學科專業、培訓師資、建設實驗室,以及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校定向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專項計劃等舉措。一些大學已有行動,如南開大學、廈門大學等已發布2024年「對口支援西部高校」定向博士研究生專項招生計劃,著力協助提升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質量,培養急需高層次人才和新質勞動者,為西部改革發展輸送新鮮血液。另一方面,政府層面要不斷完善「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努力為西部高校「輸血」。這一計劃從2020年開始施行,到2023年8月已經新增第四批試點受援高校,支援規模在持續擴張,同時支援形式也從起初的「一對一」式演變為如今的「對口合作」式,支援模式也在不斷創新,但在政策、制度、方式等方面仍有很大改善空間。可以預測,對口支援計劃和「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在未來將搭載國內大循環通道為西部地區輸送高質量血液,加快推動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擴大國內國際雙循環,形成大開放新格局。國內國際雙循環是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趨勢。國內國際雙循環主要指西部高校依託「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職能,增強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動能。《「十四五」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深化陸海雙向開放。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可見,西部地區已經形成對外開放的戰略布局,因此西部高等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適應對外開放潮流,加大開放合作力度,積極融入國際循環,增強西部發展動力活力。具體來講,西部高校要積極參與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一方面,西部高校要增強文化自信,在國際交流合作中塑造中國品牌。西部高校應藉助「一帶一路」與國外高校開展高質量人文交流,提升中國特色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西部高校要強化合作育才研究意識,服務沿線國家發展。可以期待的是,西部高等教育在未來發展中通過擴大對外開放程度、提升對外合作質量,勢必形成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孫海華.陝西高校10年培養畢業生337萬人 7成以上紮根西部和基層[N].中國青年報,2022-05-18.

(作者張繼平系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心如系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研究生)

責任編輯:吳紹芬

《中國民族教育》2024年第7-8期

作者:張繼平 徐心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1920e6b7db16998fd358fbe2a563e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