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發了幾篇文章後,很多讀者對美軍在韓戰中的王牌部隊騎兵第5團和第7團很感興趣。那就來寫一件讓美國人羞於啟齒的事。
這件事,在公開出版物中基本是看不見的,不信自己去翻我們中國翻譯的那些美國韓戰書籍,都找不到。國內軍迷說起解放軍的軼事,經常對「兩頭冒尖」的部隊津津樂道,而這些部隊本身也樂意看到這些趣聞軼事廣為傳播。本文寫的是美軍「兩頭冒尖」的部隊軼事,但這兩個主角都不願意此事廣為傳播。在這齣鬧劇中,有世界軍事史上最荒唐的作戰計劃;為了爭功,美軍王牌部隊的心思不用在打仗上,而是層層設卡,阻攔友軍;為了爭功還大打出手,打死了自己人;為了爭功,軍長「身先士卒」,要搶部下的功勞;以後勤保障聞名的美軍,其士兵居然和志願軍一樣,餓著肚子打仗。最終卻讓韓國人摘了桃子,美軍丟人丟大了,兩個團長在此事件中三次被撤職,其中一人僅當了四天團長。這樣丟人的事,美軍自然不願意提。
在中國號稱「韓軍第一名將」白善燁的回憶錄在國內是有翻譯出版的,書中有一件讓白善燁很得意的事,第11章的標題就是「平壤入城,人生巔峰」。
部隊是講究榮譽感的,攻入敵國首都,特別是哪支部隊是第一個攻入的,那是一種殊榮。解放軍是這樣,關於到底是39軍還是50軍先攻入漢城,爭論了很多年;別說漢城,連誰先攻入天津,都爭議紛紛。外軍也是這樣,對部隊來說,是榮譽就要爭嘛。
白善燁自己都這麼寫了,自然是把攻入平壤視為自己人生最巔峰的時刻。難道美軍這麼慷慨,把如此殊榮讓給韓國人,以安慰他們受傷的心靈?
當然不是。
一、鬧劇起源
我們看多了老年的麥克阿瑟,換一張年輕時候的,1918年
美軍在仁川登陸,人民軍大潰敗以後。麥克阿瑟突發奇想,想出了一個世界軍事史上最為愚蠢、最為荒唐的作戰計劃。他命令從仁川登陸、已經攻入漢城的美軍第10軍再次從仁川上船,繞過整個朝鮮,從東海岸來到西海岸,從元山再次登陸,然後沿元山至平壤的公路、鐵路線進攻平壤。而從釜山發起反攻的美軍第8集團軍一路北上進攻平壤。
漢城到平壤只有區區260公里,生力軍美軍第10軍從漢城北上應該是順理成章之舉,卻要從海路繞個大圈子,從東海岸登陸,然後再攻往西海岸。在釜山防禦圈的美軍第8集團軍已經精疲力盡,卻要從最南端一路打上去。
當時美軍幾乎所有的將領都認為計劃很愚蠢,簡直不可思議(例外是陸戰1師,他們覺得自己又可以出一次風頭;另一個支持者自然是麥克阿瑟的小跟班——阿爾蒙德,麥克阿瑟的任何決定他都會無條件支持),但包括國防部長馬歇爾,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拉德利在內的高官沒一個敢質疑麥克阿瑟(遠東海軍司令喬伊中將是例外,但麥克阿瑟拒絕見他,不讓他有開口的機會)。這些高官在麥克阿瑟面前「就像小學生在惡霸面前一樣瑟瑟發抖」,只敢在麥克阿瑟下台後出言諷刺:「(麥克阿瑟)像古希臘英雄一樣走向無情的命運。」(美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
美國遠東海軍司令喬伊中將
一直以來,麥克阿瑟的這個荒唐的作戰計劃被人們廣為詬病,其實這是麥克阿瑟的一個遊戲,一個在認定自己必勝後輕率無禮的遊戲。麥克阿瑟想讓阿爾蒙德的美軍第10軍和沃克的美軍第8集團軍進行一場「競賽」,獎品就是平壤,為了公平起見,他讓美軍第10軍去兜個大圈子,這樣雙方的起跑線看起來就一致了。
但表面的公平掩蓋著麥克阿瑟的偏心,美國海軍和後勤運輸部隊全力保障第10軍,美軍第8集團連運輸彈藥的車輛都沒有,以後勤保障聞名的美軍當時連保障美軍第1軍C類口糧都做不到了,士兵們紛紛抱怨,每天只有一些垃圾食品和半杯葡萄汁。馬上冬天了,美軍第1軍的士兵們還穿著夏裝,每天晚上不得不幾個人抱在一起取暖。
美軍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和海軍少將多伊爾陪同麥克阿瑟
二、沃克的怨恨
美軍第1軍因此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怨恨情緒(當時美軍第10軍獨立於美軍第8集團軍,攻克漢城的榮譽屬於美軍第10軍,按理說後一個攻克平壤的榮譽應該讓美軍第8集團軍來完成,以達成平衡,但麥克阿瑟還是想把榮譽給自己的親信、參謀長阿爾蒙德,所以設計了這套拙劣的把戲,美軍第1軍怨恨的就是,既然要公平競爭,就不該這麼偏袒,使得美軍第1軍後勤保障匱乏。而且當時美軍上下普遍認為,人民軍將在三八線以北,平壤以南拚死抵抗,麥克阿瑟這樣安排,其實就是讓美軍第1軍去攻堅,第10軍去摘桃子),因此沃克和美軍第1軍軍長米爾本都決心讓麥克阿瑟和阿爾蒙德看起來像個傻瓜。
親切交談的麥克阿瑟和沃克
沃克當時並不知道美軍第10軍會在元山受阻於水雷而遲遲無法登陸,他相信第10軍在麥克阿瑟的偏袒下會及時登陸,贏得前往平壤的競爭。由於沃克仍然一心想贏得這場「競賽」,為了讓麥克阿瑟和阿爾蒙德看起來像個傻瓜,他要求米爾本少將那供應不足的第1軍必須做出超人的努力。他甚至還告訴他的老朋友美軍騎兵第1師師長哈普·蓋伊少將:如果在10月21日前,騎兵第1師沒有占領平壤,我就把你撤職(因為美軍第10軍元山登陸的「D日」是10月20日,在10月21日前攻克平壤,沃克就贏了)。
為了能壓倒美軍第10軍,同時又能保證是美國軍隊首先進入平壤,米爾本精心設計了作戰計劃。他命令:美軍騎兵第1師和第24師從南取捷徑進攻,韓軍第1師團從西南轉向西側,再進攻平壤,韓軍第2軍團(第6、7、8師團)從東南轉向東側進攻平壤。
米爾本做出了安排,不管是美軍還是韓軍都想獲得首先攻入平壤的殊榮,競爭極其激烈。但米爾本知道沃克心有所屬,這個作戰計劃有利於美軍騎兵第1師,當時該師的騎兵第7團是全軍的先鋒,處於最有利位置。
三、自己人打起來了
面對巨大的榮譽,美軍騎兵第7團也在動小腦筋。一句話,他們要獨吞功勞。
鬧劇主角之一,美軍騎兵第7團團長哈里斯上校
1950年10月16日,天色剛近黃昏,美軍騎兵第7團團長哈里斯上校就命令部隊停止行動,就地占領公路,給1號和55號公路設置了層層的路障。在哈里斯的眼裡,人民軍已經失去抵抗能力了,阻止騎兵第7團進入平壤的障礙不是人民軍的抵抗,而是美軍其他部隊。俗話說家賊難防,現在要防的是家賊,那怎麼防家賊呢?設卡,就算交錢都不讓他們過。
哈里斯這一手收到了奇效,他的路障造成了嚴重的交通堵塞,英軍第27旅和美軍第24師的車輛塞滿了公路,把公路擠得水泄不通。哈里斯極為得意,命令部隊密切注意後方動向,其餘人員抓緊休息,準備明天繼續突擊。
得知這一消息,美軍騎兵第1師師長蓋伊大發雷霆,可是他憤怒的居然不是騎兵第7團為了爭功如此荒唐行事,而是震怒於騎兵第7團過早停止前進,他認為騎兵第7團應該連夜行動,這樣在18日就能拿下平壤。
於是蓋伊派自己的參謀長艾倫親自去指揮騎兵第7團,結果艾倫在交通堵塞中一步也前進不了,美國人寫道:「就連艾倫也無法越過騎兵第7團強壯的後衛。」可是有人不想讓哈里斯當主角,他就是美軍騎兵第5團團長克羅姆貝茲上校,他以野心勃勃和不擇手段聞名於美軍。克羅姆貝茲認為,憑什麼平壤就是你騎兵第7團的?他決定不管作戰序列,繼續前進,越過騎兵第7團,美其名曰:為兄弟部隊分擔壓力,騎兵第5團義不容辭啊。
鬧劇主角之二,美軍騎兵第5團團長克羅姆貝茲上校(右)
於是美軍騎兵第5團找小路連夜前進,鐵了心要繞過騎兵第7團直取平壤。
16日深夜,美軍騎兵第7團的阻攔部隊發現了蒙頭趕路的美軍騎兵第5團,他們認為這是人民軍部隊,哈里斯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呢,他根本不想核實,直接下令:「先開槍,不要問話。」(這個命令說明哈里斯未必真的認為是人民軍。)遭到打擊後,美軍騎兵第5團也認為是遭遇了人民軍,立即奮起還擊,一場惡戰下來,騎兵第5團敗北,7人陣亡。
哈里斯更加得意洋洋,他此時就缺少一個捧哏的,為他層層設卡的英明決策喝彩。
得知這一消息後,蓋伊再次暴怒,這次是真的怒騎兵第7團了,再怎麼爭功,你也不能把自己人打死啊。於是蓋伊立即將哈里斯撤職,由詹姆斯·K·伍爾諾接任團長。哈里斯眼看著巨大的榮譽脫手而去,怒火中燒,恨恨地回到漢城。
10月17日上午,因為美軍兩個團大打出手,路障看守人員不足,英軍第27旅趁機越過美軍向平壤的重要門戶——沙里院發起進攻。英軍的攻勢極為順利,看到此景,美國人急了,騎兵第1師參謀長艾倫立即找到英國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威之以脅,在艾倫「善意十足」的勸誡下,英國人明白了攻占漢城的榮譽只能屬於美軍,乖乖讓路。
四、軍長親自當先鋒?
繼任的美軍騎兵第7團團長伍爾諾上校和哈里斯是一個念頭,要首先進入平壤。但伍爾諾認為哈里斯太蠢了,把精力都留在了對付自己人身上,而忽略了急速前進的重要性,犯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錯誤。那麼魚和熊掌能不能兼得呢?伍爾諾從蓋伊第一次發火中揣摩出了蓋伊的心思,他的答案是可以。他可「聰明」多了,他的辦法是分兵,留1營、2營在後面繼續執行「阻攔」任務,看住那幫不死心的「壞蛋」,3營則全力攻擊前進。
這樣一來,美軍騎兵第7團3營立即和其他美軍部隊拉開了差距。經過17日一晚上的急行軍,18日上午,騎兵第7團3營進至距離平壤10公里處,勝利在望。
范弗里特和米爾本,為了找到米爾本的清晰照片,花了 我5個小時
這時,一直以來沒出過聲的軍長米爾本突然乘坐直升機來到3營,換乘吉普車後,米爾本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地向自己的士兵連連揮手,並一路向北前進。原來,軍長大人決定要在「艱苦的戰鬥」中和自己的士兵待在一起,親自帶部隊殺進平壤。米爾本說「和士兵們同甘共苦,這才是一個將軍應該做的事嘛。」身邊的幕僚把頭點得跟小雞啄米似的,米爾本愈發滿意了。
想來,看著手下的部隊爭來搶去,米爾本滿是不屑:你們都沒搞懂一個基本問題,首先攻入平壤的可以是第1軍的任何一支部隊,但帶隊的只能是軍長大人。
正當米爾本志得意滿之際,突然槍炮聲大作,美軍騎兵第7團3營遭到了人民軍猛烈的射擊,這是人民軍最後的抵抗。連續幾次攻擊失利後,騎兵第7團3營營長林奇中校發現,最根本的問題是自己兵力不足。可1營、2營都在後面「阻攔」自己人,根本沒援兵。這下林奇傻眼了。
美軍騎兵第7團3營營長林奇中校
當米爾本的臉色越來越差之際,師長蓋伊趕到了。這個情況讓蓋伊再次雷霆大怒,他下令,1營、2營立即北上幫助3營突破。騎兵第7團的作戰參謀韋貝爾擔心設卡部隊調走後,其他美軍部隊會趁騎兵第7團受阻的良機趕上來,於是勸蓋伊:3營很快就能打敗人民軍。
這就是不懂師長的心思了。這時緊隨美軍騎兵第1師的英軍第27旅已經接受了艾倫的勸誡,很識相。美軍第24師還在英軍第27旅後面,此時正在找小路試圖最後一搏,其實根本沒機會了。無論如何,榮譽都屬於騎兵第1師。蓋伊是師長,無論哪個團先攻入平壤,對師長來說都是一樣的。他想給騎兵第7團就是7團,想給騎兵第5團就是5團。騎兵第7團的作戰參謀韋貝爾只想著自己的團,面對人民軍阻擊,工作重心居然還是「阻攔」自己人。蓋伊能不發火麼?
這時,米爾本走過來出言諷刺:「終於有人出來做點正確的事了。」蓋伊一聽氣昏了:你一直在現場,卻不親自指揮,現在來說風涼話。我還不知道你為什麼會在這嗎?不就是想出風頭麼。但他沒頂撞領導,只是寫在日記里。
美軍騎兵第1師師長蓋伊少將
忍無可忍的蓋伊把氣都出在了「不顧大局」的騎兵第7團身上,他命令,由於騎兵第7團擔任先鋒,勞苦功高,應該讓他們休整一下。因此,從現在起,由騎兵第5團擔任先鋒。同時,由於英國人很識相,蓋伊決定給他們一顆糖,他慷慨地表示:英軍第27旅可以派一個營跟隨美軍騎兵第5團進入平壤。最終英軍派出的是澳大利亞營。
幸福來得那麼突然,美軍騎兵第5團團長克羅姆貝茲笑得嘴都快合不攏了。騎兵第7團新上任的團長伍爾諾不敢吭氣,像受盡委屈的小媳婦一樣死死跟在蓋伊身後。終於,蓋伊心軟了,加了一道補充命令:騎兵第7團3營配屬給騎兵第5團,跟隨前進。美軍騎兵第7團的歷史學家(美軍每個團都有專職人員記錄戰史)辛辣地寫道:「在從漢城一路趕來之後,第7團留在原地,將看著騎兵第1師的其他人員駛向平壤。」
樂開花的克羅姆貝茲當即指揮部隊全速前進,通過了被騎兵第7團攻克的人民軍陣地。可是,這時米爾本、蓋伊、克羅姆貝茲都忽略了一點。18日的鬧劇耽誤了很多時間,有一支非美軍部隊正在悄悄逼近平壤,這就是白善燁擔任師團長的韓軍第1師團。
四、黑馬殺出
白善燁知道沃克、蓋伊的心思是讓美軍騎兵第1師首先攻入平壤,但這個榮譽他也想要。18日的時候,白善燁從情報得知(那段時間,無論美軍還是韓軍,情報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偵察自己人),美軍騎兵第5團已經通過沙里院,很快就能攻入平壤。白善燁急了,他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討論進攻平壤一事(18日的時候,白善燁落後美軍騎兵第1師5公里)。
會上討論的主題是連夜進攻還是穩紮穩打、第二天再進攻?
這時,一個意想不到的人跳了出來,配屬給韓軍第1師團的美軍第6坦克營營長格羅登中校建議由他的坦克高速突破人民軍防線,韓軍步兵負責斷後。原來,格羅登也想要首先攻進平壤的榮譽呀。這時,配屬給韓軍第1師團的美軍第10炮兵群群長亨尼格上校厲聲呵斥了不識大局的格羅登:「住口,所有戰鬥都是以步兵為主,其他兵種只是輔助作用,這是作戰的基本原則。」
亨尼格是格羅登在西點軍校的老師。老師發話了,學生不敢再開口。白善燁心裡急啊,韓軍第1師團想要首先攻入平壤,必須藉助美軍坦克的高機動性。在白善燁的眼色下,韓軍第11聯隊聯隊長金東斌大領、第12聯隊聯隊長金點坤大領都慷慨激昂,強烈要求連夜進攻。金東斌見格羅登的提議被亨尼格駁回,同時也不願意美軍第6坦克營撇下韓軍,他強烈建議,第11聯隊願意和美軍第6坦克營共同組成「敢死隊」,為國軍打開勝利的通道,為國赴死,萬死不辭!
這番話說得又有里子又有面子,白善燁順勢同意。
10月19日上午,一路飛奔的克羅姆貝茲來到了大同江邊,此時大同江四座橋樑被炸毀三座,還有最大的一座尚存。看著不遠處的大同江橋,克羅姆貝茲心花怒放,他高呼「擋我者死」,率領部隊直撲江橋,氣勢完全壓過了七進七出長坂坡的趙子龍。眼看美軍即將衝上江橋之際,一聲巨響,人民軍的工兵把剩下的這座橋也炸毀了。克羅姆貝茲當場傻眼。暴跳如雷、又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的克羅姆貝茲一邊下令立即找船,一邊要求後勤部門立即把衝鋒舟運上來,哪怕只能渡一個連,也要讓這個連衝進平壤。可事發突然,哪裡找得到船。
向平壤進攻中的韓軍第1師團
此時,白善燁的韓軍第1師團經過一夜苦戰,剛剛攻克距離平壤15公里的智洞裡,已遠遠落後美軍騎兵第5團。可美軍受阻於被炸毀的大同江橋,這是白善燁的天賜良機。開路的美軍第6坦克營帶著韓軍第1師團拚命往前跑。11時,白善燁到達大同江邊時,等待他的也是被人民軍工兵炸毀的江橋。但白善燁是平壤本地人,他知道注岩山腳下的大同江段水很淺,他從小就在那邊玩,知道那邊是可以涉渡的。就這樣,白善燁憑藉自己的本地人的優勢,贏得了最後的競賽勝利。
這時出現了兩個插曲:抵達江邊後,美軍第6坦克營立即打出「熱烈歡迎美軍第6坦克營和韓軍第1師團進入平壤」的巨大橫幅。白善燁皺著眉頭,惡狠狠地把不懂事的美國佬訓了一頓(因為美軍駐韓軍事顧問團的寵幸,白善燁是極少數敢於頂撞美軍高級將領,訓斥美軍中下級軍官的韓軍將軍)。白善燁想著,這幫不開眼的美國佬也不看看,江橋斷了,你們的坦克進不了平壤,誰特麼跟你一起進平壤啊。
白善燁決定把榮譽給第11聯隊,他命令第11聯隊從注岩山江段涉渡,第15聯隊跟隨在後,第12聯隊負責東平壤。本來根本沒第15聯隊什麼事,就像美軍騎兵第1師內部競爭一樣,騎兵第8團是外來戶,很自覺的充當預備隊。可韓軍第15聯隊沒有這麼高的覺悟,結果第15聯隊趁第11聯隊巷戰之機,偷偷越過第11聯隊首先攻入市中心,後來居上,成功摘了桃子。這個結局是所有人都沒想到的。
五、大佬們很生氣
當日,米爾本、蓋伊和美國總統杜魯門的特使跟在韓軍第1師團進入平壤,米爾本和蓋伊臉色鐵青,他們兩個根本不用商量,就一致認為:平壤幾乎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占領它毫無意義,所以入城式就不要搞,閱兵式也不要搞了。要干實事,不要整天搞形式主義,勞民傷財。要是哪個不開眼的提這茬事,那就等著挨訓吧。其實美軍士兵根本沒心思管這些事了,他們餓慘了,對他們來說,當前唯一重要的事是找吃的。美軍騎兵第5團戰爭日記寫道:「唯一的獎品是一個裝滿罐頭食品和威士忌的倉庫,飢餓的美國兵在此狼吞虎咽。」
向平壤進攻的美軍騎兵第1師
20日晨,美軍騎兵第5團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成功抵達大同江中心的環形島,克羅姆貝茲得到了完全接受不了的消息,韓軍第1師團已徹底攻克平壤。
米爾本和蓋伊兩個大佬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們認為,騎兵第7團新任團長伍爾諾不顧大局,導致進攻兵力只有一個營,嚴重延誤戰機,撤職。有人提醒,伍爾諾是陸軍參謀長柯林斯的人。氣頭上的米爾本和蓋伊哪裡怕什麼遠在天邊的柯林斯,一聽這話更是火上澆油,大吼道:堅決撤了,我是那種阿諛奉承的人嗎?於是伍爾諾在回憶中寫道:在當了四天團長後,我「很高興」地看到哈里斯回來工作了,並一直見證他走向五角大樓(哈里斯後來是四星上將)。
那誰來當團長呢?讓哈里斯回來唄。蓋伊想了個藉口,之前並不是將哈里斯撤職,只是看哈里斯連日操勞,我這個當師長的,實在是於心不忍,要體貼部屬啊,所以讓他回漢城好好休息休息。伍爾諾只是暫時代理,現在哈里斯的休息時間到了。
至於辦事不力的克羅姆貝茲,一想起這個笨蛋,米爾本和蓋伊就氣不打一處來:韓國人知道涉渡,你就不知道了?真是笨蛋。但不能用這個理由撤他,蓋伊的理由是急需一個有占領經驗的人來當平壤市長,這個人選「自然」是克羅姆貝茲。克羅姆貝茲極為不滿,蓋伊敷衍說你先臨時噹噹,以後會讓你回軍隊的,不影響你晉升。
美軍唯一受益者,騎兵第8團3營營長詹森中校(右)
蓋伊果然沒有「食言」,隨著志願軍入朝,韓軍作戰不利,美軍騎兵第1師需要出發救援,蓋伊立即想起自己最能打的部下,克羅姆貝茲重新當回了團長。可是別看這齣鬧劇紛紛擾擾,居然還有人受益,唯一的受益者是美軍騎兵第8團3營營長詹森中校,克羅姆貝茲當市長去了,團長不能空缺,這個被全美軍第8集團軍視為最適合的團長人選立即得到提拔,代理團長,後來很快又出任美軍騎兵第8團團長,1951年1月,因為敗於志願軍38軍,被李奇微撤職。這哥們後來也是美軍四星上將。
順便說一句,和米爾本一起對手下的團長們殺伐果斷的同時,蓋伊在日記里寫道:「如果不是米爾本在18日上午什麼事也沒做,18日當天我們就殺進平壤了。」
六、美軍隱瞞的原因
本來這齣鬧劇該就此收場了。但別忘了原定的主角——阿爾蒙德的美軍第10軍,特別是陸戰1師。麥克阿瑟原本估計人民軍會拚死抵抗,阿爾蒙德的美軍第10軍在海軍和後勤的全力保障下,可以從側翼去摘桃子。結果元山港布滿了蘇聯人的水雷,裝載美軍陸戰1師的登陸艇遲遲無法靠岸,直到韓軍首都師團攻克元山,美軍陸戰1師還在海上飄啊飄。這成了當時最大的笑話。本來陸戰1師是自己願意去元山的,可連續17天的海上漂泊生活,哪怕坐慣了登陸艇的海軍陸戰隊也受不了啊,陸戰1師怨聲載道,罵到了麥克阿瑟祖宗十八代。
元山海域,美軍一艘掃雷艦觸雷
有個不開眼的傢伙建議:既然元山已經攻克,陸戰1師從這裡登陸毫無意義,換個登陸點吧?提議的人一點都不懂官場之道,這個時候提這種建議,這不是公然打麥克阿瑟的臉嗎?麥克阿瑟勃然大怒,幾乎就要上演慈禧太后的翻版,「誰讓我一時不高興,我就讓他一輩子不高興」。
這是在美軍公開戰史中能查找到的,幾乎所有的美國韓戰書籍都會寫元山掃雷,眾將反對,麥克阿瑟一意孤行,陸戰1師被困於海上這一段。但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荒唐的作戰計劃?沒人提。
實在是沒法提。這麼一個荒唐的作戰計劃,根本原因竟然是麥克阿瑟為了把功勞給自己的親信阿爾蒙德而設計出來的。本來這是能提的,阿爾蒙德人緣太差,能攻擊他的事越多越好。可是無巧不成書,本來應該當配角的沃克卻搶在了阿爾蒙德的前面。這也可以提。可是,在這一過程中,美軍為了爭功,從軍長米爾本以下,醜態百出,結果在機關算盡的情況下,居然被韓國人摘了桃子。這就沒法提,實在太丟人了。
一直以來總有人陰陽怪氣的留言:既然都沒提,你怎麼知道的?答案是,查檔案!美軍韓戰檔案現在是公開可查的。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