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們,成就了《水門橋》

2022-02-04     電影通緝令

原標題:是他們,成就了《水門橋》

今年的春節檔,呈現出了「一超多強」的整體態勢。

「一超」指的是《長津湖之水門橋》,「多強」指的是《奇蹟》《四海》《狙擊手》《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等同檔電影。

早在上映之前,大家就對《水門橋》表現出了強烈的期待,好奇它能否打破前作57.75億的佳績,再次問鼎巔峰。

而《水門橋》也不負眾望,拿下了不錯的成績——票房、口碑,都立得住。

片中故事,與《長津湖》無縫銜接。

《長津湖》圍繞長津湖戰役展開。彼時,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美軍王牌部隊展開激戰,全殲大名鼎鼎的「北極熊團」。

《水門橋》緊跟這一結尾,延伸出了新的故事。

戰敗後,美軍向南撤退,而志願軍則乘勝追擊,試圖剿滅美軍的精銳部隊。為此,七連臨危受命,去炸毀美軍撤退的生命要道——水門橋。

一場三炸水門橋的生死之戰,就此在片中上演。七連迎來了他們戰鬥生涯里最艱難的一仗。

《水門橋》延續了《長津湖》的原班人馬,徐克執導,陳凱歌、林超賢監製,吳京、易烊千璽、朱亞文、李晨、韓東君、段奕宏等演員悉數回歸,在片中完成他們未完成的「戰鬥」。

那些熟悉的人物,那個熟悉的七連,又活生生地回到了觀眾們的視野,讓觀眾心潮澎湃,好奇他們這一次,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這是《水門橋》與同檔其他電影表現出的最大不同。

其他電影都是全新的電影,觀眾與角色的情感需要從頭建立。《水門橋》卻不一樣。它有前作打底,大多數觀眾已經與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運地經歷了很多。

我們見證了伍萬里的成長,看他從一個新兵蛋子成長為英勇士兵。

成長過程中,這個19歲少年的眼神變得越來越堅毅,越來越複雜,有對死亡的恐懼,有對戰友的愧疚,也有對敵軍的仇恨。

我們見證了伍千里與伍萬里的兄弟情,

見證了余從戎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見證了梅生的沉穩冷靜,平河的外冷內熱,雷公的英勇犧牲……

七連哭觀眾也跟著難受,七連笑觀眾也跟著開心。

這種情感連結,讓《水門橋》中的人物群像打從一開始,就具備了極強的血肉感。

人物的個性,是鮮活的;人物的情感,是深厚的。

每個角色都具有豐富的人物前史與人物動機,因果邏輯清晰明確,無需再費筆墨多做贅述。

觀看過程中,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帶入到電影的情境里去。

開場沒多久,伍千里碰到了炮兵營的楊營長,對方隨口問了句「老雷呢」。沒想到,換來的卻是一陣沉默。

看過《長津湖》的觀眾都知道,雷公上一部已經犧牲了。所以看到這一幕,觀眾會不自覺地代入七連視角,隱隱有些難過。

片中使用的道具,與前作一脈相承,可以輕而易舉地打開觀眾的記憶閥門。

比如,梅生隨身攜帶的女兒的照片。《長津湖》中,這張照片在一次戰鬥中不慎丟失。戰鬥結束後,梅生急切地尋找,終於在一片焦土下找到燒掉一半的照片。

到了《水門橋》,這張照片依然被梅生視若珍寶,陪他戰鬥到最後一刻。

這張照片,看似是一個不起眼的道具,但它對塑造人物、勾連人物情感,起到了很好的連貫性。

梅生是七連的指導員,本身文化水平高,還懂點英語。原本準備退伍的他,主動請戰來到朝鮮戰場。他說,「這個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下一代去打」。

走時,妻子騎自行車送他走了很遠,兩人依依不捨地在一片竹林里告別。背後的竹子長得欣欣向榮,充滿生機,隱喻了梅生對下一代的寄託與祝福。

電影里還有很多道具,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伍萬里的紅圍巾、伍千里的魚鷹哨、談子為送給伍千里的手槍、雷公送給伍萬里的護目鏡等等。

這些道具要麼指代了人物的情感依託,要麼指代了人物的精神傳承,都具有很深的引申義。

編劇蘭曉龍,用一個士兵編號串聯起了七連的所有人:

雷公編號017,伍千里編號162,梅生編號135,余從戎編號221,平河編號280,伍萬里編號677。

這些士兵編號,既指代了七連的精神傳承,也指代了中國軍人的精神傳承。

戰爭是生與死的較量,更是人性的極端考驗。戰爭中的人,才是戰爭片最大的看點。

戰爭中的人,不是戰爭機器,而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正因如此,所以他們用生命所換來的和平和繁榮,才顯得格外珍貴。

有私心,有憧憬,有畏懼……這些情節串聯在一起,讓這群有血有肉的人,顯得更加鮮活有趣,讓歷史上「最可愛的人」變得更加真實可信。

而蘭曉龍最擅長的,恰恰正在於此——借小人物書寫大時代。

《長津湖》和《水門橋》很好地繼承了這一點,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勾勒出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殘酷性、艱巨性和複雜性。

透過片中人物,我們可以看到志願軍的英勇無畏。

敵方占據海空優勢,不計成本地投入武器彈藥;而志願軍卻物資短缺,只能從敵方繳獲。

比如,炮兵營配備的重武器裝備,就全部來自敵方。繳獲一次,炮兵營遭遇空襲,被敵機打爛了,就再去繳獲。輸裝備不輸志氣。

志願軍缺衣少糧,靠一天一個土豆度日。零下四十度的低溫,土豆凍到發紫、硬到崩牙。就算從美軍處繳獲了豆罐頭,打開後也都凍得不成樣子。而美軍卻物資充裕,有感恩節大餐,有肉罐頭,有美酒,還有熱咖啡。

然而,這種「小米加步槍」的艱難處境,卻並未難倒志願軍。與殘酷現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意志上的堅韌不拔。

七連接到炸橋任務後,士兵們心中只有一個聲音:「橋在,任務在。」為了完成任務,他們可以忍受任何程度的流血犧牲。

保家衛國,是他們共同的信念與追求。前赴後繼的七連,既是志願軍的縮影,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

誰說抗美援朝是一件很遙遠的事?誰說中國人不懂感恩?

其實,我們需要的只是一群人,去把這個內容做出來,把這個片子拍出來。需要的只是一個契機,讓觀眾去走近、去了解那群最可愛的人。

這些年,沒有一部戰爭片,能一次性塑造出這麼多讓觀眾深入人心的電影角色。

這是《長津湖》和《水門橋》最大的成功之處,也是電影里那句「新中國萬歲」能直擊人心的原因所在。

這裡面首先是蘭曉龍的功勞,其次是三位導演和各位主演的努力付出。他們再一次用行動表明:只要有好故事、好人物,就一定能夠走入觀眾的內心。

雖然和平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但戰爭的威脅卻一天也沒有遠去。

《水門橋》凸顯出的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家國情懷,對當下來說,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讓我們居安思危,以史為鑑。

我們需要這樣的電影,中國也需要這樣的電影。

那群最可愛的人,不該被人們忘記。

我們應該牢記,是那些志願軍戰士們,用他們的熱血與勇氣,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和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08e087643ef1b77a21b258a6a6ed2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