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賦予食品麻味和辣味的香辛料

2019-11-30   鴨幫主



能被賦予食品麻味和辣味的香辛料


麻味和辣味香辛料是目前中餐使用較為廣泛的調味品,麻味香辛料以花椒為代表,它對味覺器官產生刺激,使人產生辛麻之感。辣味的作用機理是含有辛辣物質的香辛料刺激味覺、嗅覺器官,使人產生灼燒、痛覺(在生理學中,『辣』作為一種痛覺感受,通常不被分類於味覺),辣味分為熱辣和辛辣兩種:熱辣也稱火辣,是指辣味主要作用於口腔,引起口腔灼燒感和痛覺,但對鼻腔無明顯刺激的感覺,此類辣味香料主要有:辣椒、胡椒等;辛辣味也稱嗆鼻味,是指不僅作用於口腔,而且同時對鼻腔產生刺激的感覺,此類調味品的代表為蔥、蒜、韭菜、洋蔥、辣根、芥末等。

麻、辣香辛料主要作用是增香祛異、開胃解膩、刺激食慾,在烹調中,應遵循「辣而不燥,適中協調」的原則,適度使用以賦予食材特殊味感,避免過度添加,產生不良效果。

代表香料


花椒

花椒也稱鳳椒、大椒、秦椒、蜀椒、川椒或山椒,為芸香科花椒屬植物,烹調中取用其果實或者葉片做調味品,氣味芳香,濃烈而持久,味微甜,辛溫麻辣。

產地、產期及品種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一般生長三年後開始收穫,以中秋節後采者為佳,過早採收者香氣較小,過遲則果實脫落。

(1)大紅袍,又名獅子頭、香椒、大花椒、紅花椒、紅麻椒,顏色紅艷、麻味足,我國華北、華中、華南均有分布,山西省運城(風陵渡)中條山、陝西省韓城、河南省伏牛山、四川茂縣等地栽培較為集中。其中,韓城和茂縣出產的大紅袍是傳統中餐普遍認可的花椒上品。大紅袍採購時,以油點大、顏色深的「三瓣椒"(因為形似梅花,故有時也稱梅花椒)質量為佳。

(2)青花椒,即俗稱的麻椒,又名崖椒、野椒、香椒子、青麻椒。果皮為綠色,芳香度好於大紅袍,但麻味卻稍遜色,重慶、成都等地流行的「清一色"火鍋,就是以此為主料製作而成。我國西南地區產地最為豐富,其中以重慶酉陽、貴州金陽、雲南昭通所產青花椒質量為上乘。採購時,以綠色深重、顆粒均勻、開口大者為佳。

(3)野花椒,亦稱山花椒,是花椒的主要種類之一,顏色呈淡紅或暗紅。國內大多數地區的平原、山地皆有出產,多為野生,少見栽培,這種花椒麻味不及大紅袍,香氣不及青花椒,屬於麻和香較為柔和、均衡的花椒種類,非麻辣口味的菜肴少量添加,可有效去除食材中的異味,並增添清香。製作花椒油、花椒鹽、花椒水多使用這種花椒,另外,山東一帶流行的炒雞中使用的也是這種花椒。

烹飪應用

花椒的芳香氣味不僅能賦予肴饌香氣、增進食慾,還可用於去除各種肉類的腥膻味,同時兼具增香和味的作用,亦可獨立調製香型,廣泛應用於腌、熗、拌、炒、燉、煮、蒸、炸等烹調技法。

(1)鮮花椒,將接近成熟的鮮花椒整穗採摘下來,採用汁水浸泡或冷凍等方式處理後長期保存,用於調味或充當點綴物,因未經干制處理,所含的檸檬烯、香葉醇、花椒油烯等揮發性物質得以較大程度地保存下來,經過簡單煸炒或激上熱油後,香氣能瞬間釋放出來,既可豐富菜肴配色,又能增加上桌時的香氣。

(2)花椒油,將花椒清洗後擠干水分,下入燒至四成熱的油中小火浸炸出香味,打渣後即得花椒油,可用於製作炒菜、涼拌菜,有時為了增加復合香氣,也會加入香蔥一起浸炸。

(3)花椒鹽,將花椒與鹽按照適當比例混合後下凈鍋焙香,取出研碎即成,多用於佐餐的干蘸碟或傳統中式面

(4)花椒粉,乾花椒直接研磨成粉即可,是調製各種餡料、為肉類食材碼味的常用料。

(5)花椒水,將花椒泡入熱水焐出香味,北方地區製作餡料時較為常用,有時為了增加復合香氣,在焐制時還會加入一定量的八角、月桂葉(香葉)

(6)與其他香料復合使用,如製作五香粉(面)、十三香等。



胡椒

胡椒是胡椒科胡椒屬植物,烹調中取其果實做調昧品,具有獨特香氣和強烈辛竦味,習慣上將採摘後曬至表皮皺縮的未成熟原粒胡椒稱為黑胡椒,以便與成熟後去皮得到的白鬍椒相區別。其性辛熱,溫中祛寒、理氣止痛。黑胡椒為強烈的芳香辛辣味,帶明顯的丁香樣香氣,嘗之刺激火辣,主要作用在口腔前端的唇、舌等部位;白鬍椒的辛辣香味較黑胡椒要弱很多,香氣也更柔和。


產地及產期
胡椒主要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亦有出產,一年採收兩次,4月前後一次,8月前後一次。通常認為,高質量的黑胡椒產自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和巴西等地,白鬍椒則以產自蘇門答臘地區的質量為佳,但筆者經過一番對大型香料市場的走訪和實際比對後發現,國產胡椒雖然品相(主要指個頭和飽滿程度)不及上述進口貨,但因為生長周期更長,所以無論香氣還是辣味,都要好於進口胡椒,而且價格相對便宜。

(1)胡椒粉

白鬍椒研磨成面稱之為胡椒粉,廣泛用於咸鮮、酸辣口味的菜肴或湯羹中,是燉、汆、燴等菜肴常用的調味品。

(2)黑胡椒碎

由黑胡椒研磨而成,炒制時散發出濃郁的清香味,常與洋蔥搭配,多用來烹制牛肉類食材,是製作黑椒茜的主要用料。

烹飪應用

黑胡椒用於烹調,可起到去腥、增香、開胃等效果,配伍時,牛肉多用黑胡椒,而羊肉類則多用白鬍椒。每千克食材使用量為0.6克-10克。


辣椒

辣椒也稱海椒、辣子、番椒等,是茄科辣椒屬植物,烹調中取其果實做調味品,味道熱辣,具有強烈刺激性,有溫中驅寒的作用。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是其味道的主要來源,這種物質可刺激人的唾液和胃液分泌,使得辣椒具有一定健胃消食的作用。



產地及特點

全國各地均有種植,每年5-10月採收。

(1)四川二荊條辣椒,多產於四川成都,長約半尺,形狀細長,辣度適中、椒香昧濃,增色效果極佳。傳統的郫縣豆瓣醬就是使用的此種辣椒。

辣度:

(2)雲南小米辣,產於雲南建水縣,長約一寸,香味一般,但辣味較重。

辣度:

(3)陝西線辣椒(皺皮椒),比二荊條略長,鮮品的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紋路,曬乾後表皮變皺,通常稱之為「皺皮椒」,香味濃卻不太辣

辣度:

(4)四川七星椒,產自四川威遠縣,其皮薄肉厚、辣味醇香、色澤鮮紅,是兼具香、辣、紅三種優點的辣椒之一

辣度:

(5)新疆鐵皮椒,扁平寬長的形狀與眾不同,辣度輕、甜度大,且紅色素含量高,用其炒出的火鍋油格外紅亮。

辣度:

(6)托縣紅辣椒,產於內蒙古托縣,是當地地理標誌性產品,特點是肉質厚、紅色素含量高、香味足,缺點是辣度不高。

辣度:

(7)印度魔鬼椒,產自印度,又名「斷魂椒」,目前排名「世界第二辣"。魔鬼椒在剛一入口時並沒有多麼強烈的感覺,但三四秒後辣味會越來越強,旋即讓人涕淚橫流。在炒制底料時,只放入少許便可補足辣味。

辣度:

(8)貴州子彈頭,產於貴州遵義、織金等地,因短粗如「子彈"而得名,其肉質較厚,辣味比二荊條重,但香味和色澤卻略遜一籌。

辣度:

(9)貴州花溪羊角椒,長約10厘米左右,因酷似山羊角而得名,鮮品有成人食指粗細,肉質較薄,干制後香氣濃郁、顏色紅潤,缺點是辣度較低,所以在貴州當地,通常與子彈頭搭配使用,達到香氣、顏色、辣度俱佳的效果。

辣度:

(10)河南山鷹椒,產自河南省柘城縣,也叫三櫻椒,是朝天椒的一種,比普通辣椒高產,一棵秧最多能結140多個辣椒,價格便宜、辣昧很強,缺點在於香味不足。

辣度:

(11)重慶石柱紅,產自重慶石柱縣,是朝天椒的一種,有成年人的無名指那麼長,皮薄、肉厚、籽少,顏色紅中透黑,特別適合熬制紅油及製作泡椒。

辣度:

(12)河北新一代,一種朝天椒,長約一寸,價格便宜、顏色紅亮、香味濃郁,缺點是辣味不足。

辣度:

(13)湖南衡東干黃椒,產自湖南衡東縣,成熟後椒體金黃,個頭與小米辣相仿,肉厚、籽少,香味濃郁,且較一般紅椒多了一重果味香氣,是湘式小炒常用的一種干辣椒,辣味重。

辣度:

(14)陝西七寸紅,產自陝西興平市,是線辣椒的一種,習慣上稱之為秦椒,個體細長,因其肉薄,故干制後表面有明顯皺縮,因為氣候和晝夜溫差等環境因素,其辣度較低,但顏色紅艷、香氣濃郁,陝西菜中的油潑辣子就是用這種辣椒製作而成。

辣度:

(15)福建古田辣椒王,個頭短粗,肉質厚,辣味與小米辣接近,但香氣更濃郁,缺點是紅色素含量不高,因而上色效果不出眾,是製作精武滷水、武漢黑鴨必備的一種干辣椒。

辣度:

烹飪應用

辣椒除了能為菜品增辣,還起到去除肉類原料中腥膻氣味的作用,同時兼具一定的調色作用(如製作紅油火鍋),使用時,需根據辣椒的種類、具體菜品及季節等因素確定用量,使用原則是「辛而不烈,辣而不燥,辣中有香,辣而有味」



芥末

芥末為十字花科蕓薹屬草本植物白芥或黑芥的乾燥種子,又稱芥菜子、青菜子、大芥子等,依據顏色區分為黑白兩種,種皮呈棕色的為黑芥子,淡黃色的為白芥子,因此,芥末面也分深黃和淡黃兩種。芥末性辛溫、利氣、開胃,嘗之微苦,對口舌有強烈刺激,芥末粉潤濕後散發濃郁香氣,產生有催淚效果的強烈刺激性辛辣味,對味覺、嗅覺均有刺激作用。

產地及產期

芥末原產於我國,目前主產於大同、北京等地,其中,以北京產芥末品質為佳,一般七八月份採收。

烹飪應用

烹調中,除了少數情況下將芥末子用於腌制、燉煮肉類外,多數時候是將芥末子研磨成面,用溫開水和少量的醋拌勻後上籠蒸透,製成香辣可。的「芥末糊"用於調味,常見於一此涼拌菜和小吃等。



蓽撥

蓽撥又名畢勃、蓽茇、鼠尾等,是胡椒科胡椒屬植物,烹調中取其果穗作調味品,味辛辣、性熱,嘗之有麻舌感,選購時以質乾肥大、深褐色、味濃者為佳。

產地及產期

蓽撥主產於雲南,兩廣地區亦有種植,每年秋季採收。除常見的國產貨,市場上還有印尼和越南進口的蓽撥,一般印尼貨個頭更大,味道更足,而越南貨稍次。

烹飪應用

蓽撥可賦予菜肴辛辣味,同時增添清香,兼具去腥除異的作用,常與白芷、白豆蔻、砂仁等香料配伍。去除動物類食材異味的效果明顯,每千克畜肉添加量在10克左右,每千克禽肉添加量約為5克,海鮮類食材每千克使用量為2克左右。


山柰

山柰(常被錯寫為「奈」)也稱三柰、三賴、沙姜等,是姜科山柰屬植物,烹調中取其根狀莖作為調味品,味道辛辣,芳香似樟腦,乾燥後為不規則的厚圓片,外皮紅棕色,切面為白色,選購時以色白、飽滿、辛辣氣味濃厚者為佳。

產地及產期

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普遍種植,國內主產於兩廣、雲南等地,每年11月前後採挖,將處理好的根狀莖切片,曬乾即得。採購時,有國產和進口兩種。因為我國的主產區位置較南亞和東南亞偏北、溫度略低、生長期更長,故辛辣味更為濃厚,且外皮的棕紅色更深,用手摸切面,有明顯粉性,故以國產山柰質量為優,其次是緬甸貨,再次是印度貨。

烹飪應用

山柰可增香添辛、除腥解膩,常見於我國傳統的五香粉(面)配方中,亦為咖喱配方中的重要香辛料,多用於醬、鹵、燒、熏等需要長時間加熱的烹調技法中,每千克畜肉類食材用量為5克,禽肉類3克左右。除了與其他香辛料配合使用,山柰還單獨使用,比如,客家名菜鹽煀雞最重要的風味來源就是干山柰粉和鹽。此外,粵西地區食用白切雞時,還有用鮮山柰和醬油的搭配代替姜蔥茸作為蘸碟的傳統。



辣根

辣根,又名馬蘿蔔,是十字花科、辣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烹調中取其新鮮的地下莖和根作為調味品,可以磨成糊或干制後加工成粉使用,其根肉質肥大,近似紡錘形,洗凈後表皮呈白色,切片或磨糊後為淡黃色,有嗆鼻的辣味,其主要香氣成分與芥末類似。

產地及產期

辣根原產歐洲,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有栽培,一般夏末秋初為集中採收期。

烹飪應用

辣根具有增香防腐的作用,在歐洲食品工業中,辣根不僅被廣泛應用在燒烤製品、罐頭和奶製品調味中,而且還是製作辣醬油、咖喱粉的重要香辛料之一,用於烹調,辣根可為海鮮、涼菜、沙拉等增加獨特的嗆辣風味。磨成糊的辣根可以與乳酪或蛋白等混合,調成辣根醬。需要指出的是,日式刺身中常見為"wasabi」的綠芥末(又名山葵醬),其實是植物山葵磨成的糊,但山葵生長條件苛刻,而且至少要生長3年才能作為調味品使用,因而價格比較昂貴,所以市面多以價格較為便宜的辣根磨成醬代替,雖然味道與山葵醬接近,但辣根醬香味稍遜色,所以價格便宜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