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重視的五大傳統,不可不知

2020-10-02   美文投條

原標題:中國人最重視的五大傳統,不可不知

來源:儒風大家 作者:儒風君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倡導的人生五德。

老祖宗的傳統,就藏在這五個字里。

1

孔子曰:「仁者,愛人也。」

「仁」是中國人的傳統,也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

《說文解字》里講:「仁,親也。從人,從二。」

「仁」這個字,最初起源於血脈親情,最終還是要落回到人與人之間。

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

要守住一顆「仁」心,首先就是要孝順父母、團結兄弟。

要善待家人,而後才能「泛愛眾」,把這份善意推及更多的人。

人際交往中,有一高一低兩重標準:

最低的標準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最高的標準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仁以待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

2

俗話說得好:「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道義可以用來說服君子,而唯有利益才能買通小人。

在這個功利的時代,「義」字快要被人拋到腦後。

重利輕義、見利忘義成為了太多人的座右銘。

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不惜出賣自己的良心。

善惡到頭終有報,多行不義必自斃。

行走在人世間,還是要守住正義、合乎道義。

把心思多用在正道上,才能無愧於天地和人心。

3

孔子曰:「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用「禮」去自我約束,人就會生出羞恥心、敬畏心。

「禮」的邊界,規定了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

知禮守禮,懂得自我檢點,而後自然能夠走向正道。

相傳古時候,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意思是,堯舜只需要坐在那裡,連一片衣角都不用動,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

正是因為人民都克己守禮,絲毫不越過「」禮」的底線。

守「禮」大可不必拘泥於瑣細,而是應當圓融、變通。

正如孔子所說:「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只要大的方向上不出差錯,一些細枝末節其實無需太在意。

4

所謂「智」,就是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所能達到的一種境界。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

學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者,斯為下矣。」

人沒有生來就全知全能的。

上等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智慧;

其次是通過學習,努力獲得知識的人;

遇到困難然後才去學習的人,是更次一等的;

明知困難卻仍不肯學習、奮進的人,則是最下等的。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點燃智慧的燭光。

5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

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基。

非信不能成其為國,非信不能成其為人。

守好一個「信」字,就要行事言而有信,講話擲地有聲。

《穀梁傳》里講:「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

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言為心聲,出言必須誠實不欺。

言而無信的人,很難爭取到別人的信任。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輗和軏,是古時候銜接車輪用的木釘子。

沒了輗和軏,車隨時會崩潰散架,又靠什麼來上路行走呢?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簡直不配稱之為人。

為人、處事也會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