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去哪了?一座沒有水的港城,漁船被困於距海100公里外的地方

2019-07-08     福大人愛旅行

你能想像一個沒有水的港口城市會是什麼樣子嗎?可能去一次鹹海(Aral Sea),你就知道了!

​對遊客來說,位於烏茲別克自治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的北部裏海地區的Moynaq小城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地方。

​在Moynaq,城鎮、村莊,甚至漁船都被荒蕪的湖床沙子包圍著,無數生鏽的漁船都擱淺在這個距離海邊100多公里外的湖床里,而以前鹹海的有水區域,現在已經徹底消失了!

​鹹海,曾經是世界第四大湖,面積達6.8萬平方公里,從北部的哈薩克延伸到南部的烏茲別克,如今有水的湖面僅剩1.7萬平方公里,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環境災難帶來的結果!

​港口小城Moynaq,50年前曾是鹹海南岸最繁榮的一處漁業城鎮,如今卻人煙稀少,更像一座荒涼的、與世隔絕的「鬼城」。而更廣闊的湖區內,則到處都是生鏽趴窩的船隻,簡直就是個超級大的船舶墓地!

​這場「噩夢」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解體前的蘇聯時期。當時為了開發鹹海上游地區的棉花盛產,而人為改變了兩條重要河流的路線。生態環境的突變導致鹹海水位下降。湖區內鹽度水平急劇上升。因此,大量魚類死亡。

​在接下來的近60年里,這場可怕的環境災難導致曾經水域廣闊的鹹海面積迅速萎縮到只有原來的20%大小。捕魚港口城鎮——Moynaq也因此迅速蕭條,經濟、人口、貿易、航運、旅遊業等迅速停滯,甚至出現倒退的情況!

​最初,Moynaq小城的漁民,判斷這只是暫時的困難,相信一切都會很快恢復正常。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很明顯「大海」再也沒回來。在近10年間,曾經的漁港小城,如今的沙漠荒地Moynaq,僅有1.8萬名居民堅持在此生活,大約已有超過10萬人陸續離開了這片曾經富饒的港城,去往俄羅斯和哈薩克尋找工作。

​「留在這裡也沒什麼事情可做。如果你還年輕,你必須離開。」當地一位計程車司機堅定地說道,「正是這個該死的『棉花』才讓我們的城市變得如此悲劇!」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多數留在當地的人都在努力工作,但他們賴以生存的棉花採摘工作的工資卻低得可憐!

​如今,死氣沉沉的Moynaq小城裡,當地人主要從事牲畜養殖和棉花種植和採摘工作,而且以小孩和照顧孫輩的老人居民為主,大多數中青年人已經去到外地或者國外打工去了。

鹹海沿岸的Moynaq小城街頭

​選擇留下來的人,也面臨著許多潛在的健康問題。棉花種植過程中使用了大量農藥和化肥,進而加速污染了乾燥的鹹海河床和植被,導致當地人出現很多常見的慢性病,如癌症,先天缺陷和呼吸道疾病、免疫類疾病(如,當地人的食管癌發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Moynaq一帶的氣候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鹹海水位開始下降之前,湖水可以通過降低高溫和吸收西伯利亞強風來到達調節地區濕度及溫度的作用。但沒有了水,一切都沒有了,Moynaq的居民現在只能忍受最高氣溫近50攝氏度的酷暑和最低40攝氏度的嚴寒。

​雖然曾經的漁港小城Moynaq發生了很難逆轉的惡化,但當地一些人仍然抱有一些希望。2003年,哈薩克在世界銀行的幫助下啟動了北部鹹海生態恢復項目,以恢復其湖區北部的水資源生態。如今,當地一些漁民又可以開始捕魚了,雖然規模比以前要小很多。可能有一天,這一利好政策也會在烏茲別克Moynaq小城獲得推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vCyGWwBmyVoG_1ZR6O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