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傳統文化的王珮瑜、張雲雷,支持者眾,卻也遭非議頻頻

2019-07-16     文化叨叨令

大概十多年前,「京劇要絕」的言論不絕於耳。

那時候,院團不排戲,劇場沒觀眾。「國粹」,就只是一個美麗的辭藻,並沒有那種全民愛之、習之的風氣。那陣兒要有個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對戲曲感興趣、能唱兩口兒,大家真是新鮮的不得了。

十幾年過去了,京劇沒絕,傳統藝術沒絕,反而回暖了。

據說,現在的年輕小姑娘想當一名「合格的張雲雷粉絲」,得先學會唱京劇《鎖麟囊》、評劇《乾坤帶》選段。在新興娛樂大行其道的現在,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瘋狂。

小學生也唱戲

從本質上講,這種「回暖」現象,跟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吸引力分不開。然而,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年輕市場,一下感知到了這些魅力呢?

今天,【文化叨叨令】想跟您探討探討「傳統文化的新推廣」


網上流行一句話:始於顏值,陷於才華。

筆者認為,把這句話,作為當下所有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手段」,再適合不過了。

不論戲曲還是曲藝,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就像蒙塵的金子,儘管大家都知道它們在發光、會發光,但,紛擾太多,總要用一些方法撣去灰塵、引人入門。

很多人對戲曲、曲藝排斥的理由是「聽不懂」,也就「避而遠之」了。

那麼,「顏值」的作用就來了。

張雲雷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王珮瑜、還是張雲雷,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粉絲是「始於顏值」。甚至不排除有一些屬於「只看顏值」。

筆者個人自幼偏愛傳統文化,甚至傳統到被同齡人笑稱為「遺老遺少」。所以,一開始對「異軍突起」的張雲雷,確實無感。

說說無感的原因:他作為一個相聲演員,雖然柳活兒不錯,但在正式的相聲作品中,表現不盡人意。

一個成熟的、成功的相聲演員,都有自己獨家的代表作,比如馬三立的《逗你玩》,侯寶林的《關公戰秦瓊》,劉寶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可是目前,提起張雲雷,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還是「歌曲」《探清水河》,而不是「相聲」《探清水河》。

但是,也非常好奇他為什麼能引起「萬人同唱」,所以一直在關注所謂「張雲雷現象」。

張雲雷演出現場

慢慢的,有了新的發現和認知——

首先,張雲雷的舞台表演,拋開藝術水準不提,基本都屬於傳統藝術範疇。

他唱太平歌詞、京劇、評劇,沒「走味兒」,是在規規矩矩的唱,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蹭傳統文化熱度的表演。

現在有些流行歌曲,硬要在中間加幾句京劇的唱念,就號稱「融入戲曲元素」「中西結合」,其實做得十分違和,弄得個「二不像」。

另外,我也了解到確實有一些年輕人,因為他們「始於顏值」的偶像張雲雷唱京劇、評劇、京韻大鼓,開始對戲曲、曲藝產生了興趣。

他們正兒八經地去聽了駱玉笙先生的《擊鼓罵曹》,去聽了京劇程派演員的《鎖麟囊》,有的人還學唱。

張火丁《鎖麟囊》

最關鍵的是,他們對這些真正高水平、高質量的大師和作品,大加讚賞,也被深深吸引,開始「陷於」傳統文化的「才華」。

如此來看,張雲雷確實用「新」的手段,激活了當代年輕人血液中的傳統文化基因。讓很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始於顏值,陷於才華」了。

至於王珮瑜,當代老生中的佼佼者,一直走在宣傳京劇的前列。

王珮瑜

雖然在圈內、圈外,有一些關於她「專注炒作」「不好好唱戲」的聲音,不過筆者認為,如果她的「炒作」,於京劇當下發展有積極作用,那又為什麼不呢?假如大家都不認識京劇,那又談何喜歡京劇呢?

傳統不等於守舊,京劇藝術發展到現在,也是一直在改革。被中國乃至世界奉為圭臬的梅蘭芳大師,就是優秀的改革家。當然,改革也是有繼承、再發展的改革,而不是空中樓閣的胡改亂改。

梅蘭芳《天女散花》

藝術本身都可以接受不斷的打磨、前進,宣傳手段上為什麼不可以積極創新呢?

最後想說,不論用何種方法,只要你推廣的是「真正」「純粹」「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而不是「虛假」「偽造」「為蹭熱度」的傳統文化,筆者個人均表示支持。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浪淘沙,好與不好,時間會說明一切。

我們祖先歷經千百年的文化,如果它真的不好,早就被遺忘了、淘汰了,哪兒還輪得到我們「評頭論足」呢?

更多文化、戲曲資訊,歡迎關注【文化叨叨令】,一個有營養的頭條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tdiNmwB8g2yegNDau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