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加拉國,一個砌磚廠的工人從窯里運出成堆的磚頭。
攝影:APU JAMAN,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
遠溯勞動節的起源,
要到1886年5月1日,
美國兩萬多個企業的35萬工人,
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舉行罷工。
換句話說,
勞動節就是為了「休息」。
1912年5月1日,美國紐約勞工自發紀念五一勞動節。
圖源:維基百科
但即便到了今時今日,
勞動節也不可能惠及全人類。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
透過國家地理攝影師的鏡頭,
你將看到七種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
攝影:Renan Ozturk
人們生存的代價並不均等。
但是——
每一種工作都值得尊重,
每一位勞動者都是可敬的。
攝影:PETER GWIN
懸崖上的獵蜜人
他用生命采蜜,另一個人用生命拍他
攝影:Renan Ozturk
從數百米的懸崖頂部下降,
不帶保護的繩索、不穿鞋子,
面對幾百萬隻身懷毒素的巨型蜜蜂,
切割近兩米寬的蜂巢帶走,
尋常的防蜂服根本擋不住巨蜂,
踩空一步都將萬劫不復——
這是尼泊爾獵蜜人的工作。
勒南事先將相機綁在獵蜜人毛利·丹的竹竿上,這張照片就是那架相機所拍。
這種「瘋狂蜂蜜」具有致幻性,
在亞洲黑市,
賣到每公斤30—40美元。
但采蜜人毛利說,
這不是為「發家致富」鋌而走險,
只是為了維持生計。
由於嚴重的過敏反應,
隨行攝影師住進了醫院。
而拍攝那年,
采蜜人毛利已經57歲了。
20-40處的蜇傷、輔助繩在腋下勒出的傷痕,讓毛利疼得呲牙。
他說:「我什麼都不是,
只不過是一副泥塑的軀殼。」
海地太子港掏糞工
世界最「令人作嘔」的工作日常
攝影:Andrea Bruce
海地歧視掏糞工。
一份正當且必需的職業,
他們卻得像老鼠一樣偷偷摸摸,
只能在夜深人靜時工作,
甚至他們的家人都不知道。
海地太子港的掏糞工埃克西林·塞納特。
你睡覺時,
他們用雙手掏乾淨茅坑中的污物,
手掏不到的地方要委身爬進去,
他在廁所里見過蛇和人的遺骸,
甚至可能碰到電線遭電擊。
能看到的是噁心,
看不到的是危險。
掏糞工經常生病,
骯髒的廁所是霍亂流傳的高危地。
海地骯髒的廁所。
每晚工作後他們要大洗特洗,
大多掏糞工工作時一絲不掛。
當他們用簡陋推車搬走污物時,
海地的太子港天剛亮。
本圖攝影:DAVID GILKEY, NPR
地獄礦工
看到這些「地獄礦工」,便看到將人類苦難活生生地「商品化」......
攝影:ANDREA FRAZZETTA
壯美的伊真火山上,
有一群挖掘「魔鬼的黃金」的人
——采磺工。
伊真火山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酸性湖,腐蝕性極強,能夠溶解金屬。
每天需忍受高溫和毒氣,
采磺工登上2700米高的火山。
再翻越崎嶇山路下降900餘米進入火山口,
背上70—90公斤硫磺,
返回山下。
宛如海底——一位采磺工的頭燈穿透了黑暗和濃厚的火山氣體。
采磺工們每天能往返兩次,
一次僅賺5美元。
10美元背後的危險是——
短期曝露於高濃度的二氧化硫中就可致命,
長期接觸導致呼吸困難、氣道堵塞和肺功能受損。
采磺工們在火山口內將硫磺塊打碎,之後放入柳條籃內背到山下。
伊真火山的遊客們還會付小費,
讓采磺工擺姿勢拍照。
采磺工為自己的體魄驕傲,
也為能吸引遊客來島自豪。
配戴防毒面具的遊客站在伊真火山湖的岸邊拍攝照片。
對采磺工來說,
遊客是能夠謀生的「礦」,
而批評者眼裡,
遊客只是消費了他們的苦難和自豪。
鱷魚獵人
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
攝影:TREVOR BECK FROST
澳大利亞的北領地,
生活著世界上最可怕的動物之一
——吃人的鹹水鱷。
為了應付激增到十萬之數的巨獸,
鱷魚獵人的職業應運而生。
羅傑·馬修斯(左)和阿龍·羅德韋爾(右)站在一條4.8米,重約680千克的雄性鹹水鱷魚旁邊,他們在澳大利亞北領地合法捕殺了這些鱷魚。
遠距離槍殺基本不可能。
鱷魚獵人必須冒生命危險,
近距離對付四五米長的鱷魚,
他們面對的危險係數,
絲毫不比被殺的鱷魚小。
要知道,
這貨咬碎堅硬的龜殼跟嗑瓜子似的。
受傷的巨獸,拖著5米長的小船繞湖遊了兩個多小時,才筋疲力竭地就縛。
捕殺從日落持續到凌晨三點。
死裡逃生的獵人們,
面對他們的獵物,
懷著沉默的悲戚。
死亡拆船工
死亡拆船工
攝影:PETER GWIN
歐洲嚴禁的巨型遠洋航船拆解,
在南亞的港口大肆進行。
這個行業為幾大家族牟取暴利,
養活也殺死了一群絕望的男人、女人和孩子。
遍布坍塌、爆炸、轟鳴、死亡,
拆船廠猶如難逃的地獄。
工人拿著不足1美元的日薪,
在重金屬、有毒塗料污染的泥漿中,
幾乎沒有防護地摸爬滾打。
有個人把工人們身上的傷疤稱作「吉大港紋身」
拆船廠投入500萬美元,
三到四個月即可盈利100萬美元。
工人們卻只能點燃工業廢料取暖,
住在破舊的棚戶區。
22歲的拉納·巴布是個拆船工,死於焊炬點燃瓦斯引發的爆炸,大約三百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這裡遍地是年輕的寡婦,
童工們不僅不受保護,
反而由於年少無知、身材瘦小,
尤為受到僱主青睞。
這些拆船工說自己已滿14歲,也就是能夠在拆船廠工作的最低合法年齡。
水下挖沙人
攝影:Robin Hammond
肌肉發達,做著高負荷的危險工作,收入微薄……
他們是拉各斯水下挖沙人。
和礦工唯一的區別在於,
這些人不是在地下,
而是在水下作業。
拉各斯是非洲最大的城市,
每天都會湧入成千上萬野心勃勃的非洲人,
城市的邊緣不斷擴張,
從拉各斯瀉湖湖底挖上來的砂石,
被用於填海、製造混凝土磚。
城市裡的很多房子,
就是用這樣的混凝土磚建成的。
空懷夢想的人們沒有一技之長,
只能從事最艱苦的工作。
小船以風力和船帆作為動力;船帆用米袋製作而成。
每天一大早,他們就會來到瀉湖。從船上把梯子降到4到5米以下的河床,然後深吸一口氣,潛到湖底。裝滿一桶砂石後,再順著梯子送上去,把它倒入船內。
人們從船上下來,把砂石搬到岸上,每次只能運一隻沉重的籃子。
挖沙人從事最辛苦的工作,
希望藉此得到城市的認可,
憧憬著何時用這些砂石,
建造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
剛果園警
攝影:BRENT STIRTON
維龍加是世界上最古老和危險的公園之一,
大象、獅子、河馬與山地大猩猩的家園。
園中共有300名負責巡邏的園警,
在過去十年中150多位園警殉職了。
他們防備的敵人有FDLR(解放盧安達民主力量)、「mai-mai」武裝組織、非法木炭燒制者、偷獵者和無照漁民。
園警在維龍加逮捕了一個偷獵者
這群工作環境跟戰區沒兩樣的園警,過著讓人心酸的生活——
「以前的狀況非常非常糟糕,」28歲的園警Augustin Rwimo告訴國家地理的Jon Rosen。「但我們現在每天能吃上三頓飯。所有在職人員都能供孩子去學校上學。大部分園警甚至都修建了自己的房子。」
園警在公園內發現一個偷獵者營地
他們不奢望配備無人機、地面傳感器,
只想穿上保暖的襪子吃飽飯。
拍攝海地掏糞工的攝影師Andrea Bruce說:「(掏糞工)埃克西林希望人們能看到他所做的工作,沒人想要真正默默無聞。那時我發現,攝影的力量就在於此。當你給某人拍照時,就是在告訴他:
你的生活,很重要。」
而對於那些「用生命去換錢」的人——
你的生命,很重要。
購買德國bresser專業生物光學兒童顯微鏡
(型號51-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