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發以來,不僅《中國醫生》這部剛剛問世的醫療紀錄片廣獲關注,像醫療劇《急診科醫生》、醫療紀實節目《急診室故事》這樣的「陳年舊作」也再度翻紅。
「一個醫生最可怕的,就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被網友譽為「現實版江直樹」的南京醫生徐曄近日登上微博熱搜,他是醫療紀錄片《中國醫生》第二集的主人公。不少本是衝著高顏值前來圍觀的網友,卻被他在《中國醫生》中的溫暖故事所打動。這部正在愛奇藝熱播,聚焦醫護群體的醫療紀錄片,近來頻繁被「自來水」們推薦,豆瓣評分9.3分。
疫情暴發以來,不僅《中國醫生》這部剛剛問世的醫療紀錄片廣獲關注,像醫療劇《急診科醫生》、醫療紀實節目《急診室故事》這樣的「陳年舊作」也再度翻紅。其中曾「神預言」,展現「新型冠狀病毒」病狀的《急診科醫生》不僅登上優愛騰三大視頻平台的熱劇榜,更被廣東衛視、重慶衛視、湖北衛視等五家衛視先後排播。
事實上,2020年本就有多部醫療劇待播,醫療紀實節目、紀錄片等多種形態的內容創作也都在籌備中。為此外界紛紛猜測,疫情過後,國產醫療題材創作是否會出現井噴態勢,登上行業風口?
多部「陳年舊作」重新翻紅
醫療題材作為職業劇的重要分支,在海外早已是相當成熟穩定的劇種。國內醫療劇起步較晚,開先河者是2001年播出的《永不放棄》。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公開播出的國產醫療劇只有19部,且均以單部劇為主,系列劇幾乎是空白。
國產醫療劇雖然產量不高,但也不乏一些經典之作。除了前面提到的《永不放棄》,《心術》《醫者仁心》《最後診斷》《無限生機》的豆瓣評分都在8分以上,其中《無限生機》評分為9.2分,位列國內醫療劇榜首;但這部2005年播出,由《重案六組》原班人馬出演的劇集已經是一部「老劇」了。
醫療劇創作熱潮曾在《心術》播出後出現一輪小爆發,很快便陷入創作瓶頸。近年來雖有新的醫療劇陸續播出,但難現口碑佳作,「專業性缺失」問題普遍存在,披著醫療劇的外衣談情說愛,更是不少劇集的慣常操作。
北京長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白鋼認為,醫療題材具有與生俱來的罕見性與特殊性,劇集所反映的醫療現狀、醫患關係,在影視作品中展現出來,具有一定的社會和現實觀照意義。這些劇集之所以重獲關注,無疑跟當下的疫情有關。作為出品方之一,長江文化今年有一部醫療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待播。該劇由楊磊執導,陳曉、王子文、賈青、于小偉、朱嘉琦等主演,講述一群兒科醫生,為守護兒童的生命防線竭盡所能,無私奉獻的故事。
恆頓傳媒曾打造《來吧孩子》《急診室故事》《生機無限》等醫療紀實節目,其董事長曾榮認為,觀眾當下需要情感宣洩也是醫療題材「翻紅」的一個重要原因,「傳播學有個『使用和滿足理論』,是指觀眾對媒體的使用通常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他們對於媒體內容的選擇通常出於某種自身需要。面對疫情,觀眾對家人、對疾病、對生命、對健康的情感需要宣洩,需要在一些內容里找到情感上的回應,醫療劇和醫療紀實節目、紀錄片,恰好提供了與他們當下情感需求一致的內容。」
疫情之後難現井噴局面
從市場存貨來看,除了前面提到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2020年涉及醫療元素的待播與待拍劇超過十部,其中不乏由知名IP改編,當紅演員主演的劇集。如楊紫、肖戰主演的《餘生,請多指教》,楊冪、白宇主演的《謝謝你醫生》,董子健、張嘉倪主演的《小大夫》,以及援外醫療劇《一起深呼吸》等。
一位負責某待播醫療劇宣傳的資深人士表示,眼下的「醫療題材熱」有利於提升劇集熱度,但她認為隨著疫情逐漸好轉,這股熱潮能否繼續,最終還要看一系列作品的質量能否持續維繫。
曾榮認為,疫情的助力可能會使得醫療題材創作在疫情緩解後達到一個新高度,「無論是數量、體量,還是量級,目測都會有所提升,但難以出現井噴局面。」曾榮認為,醫療劇很難井噴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需要較高的創作門檻,目前國內影視行業缺少寫醫療劇的專業編劇。
「為什麼國外的醫療劇在題材類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百分比,也有著系列劇、周播、日播、情景劇等各種各樣的形式,主要因為他們有著非常成熟的醫療劇編劇隊伍。」國內每年能夠拼進一線衛視以及網際網路平台的頭部醫療劇,本身就不多,沒有哪個編劇只靠寫醫療劇就能「活」下來,大多數編劇什麼類型的劇都寫。「而且要寫醫療劇的話,要麼當過醫生,後來轉行做了編劇,這樣的人能有幾個?要麼需要足夠多的積累,最起碼在醫院裡進行過長時間的學習、觀摩、採風,但僅僅醫學知識這塊就是很難逾越的巨大屏障,更何況要摸清醫療行業整個複雜的生態系統,真實了解他們的生活、職業倫理。」曾榮感慨道。
醫療題材創作障礙仍在
相較備受吐槽的國產醫療劇,國產醫療紀實節目、紀錄片,無論是在專業性還是科普性上,都更勝一籌。從2014年開始,《人間世》《生門》《急診室故事》等醫療紀實節目,開始集中亮相螢屏,成為真人秀整體風格娛樂化潮流中的一股清流。春節期間,這些作品的播放量增長明顯,且都進入各平台紀錄片的推薦首頁。
醫療紀實節目、紀錄片大多素人出鏡,價值傳遞重點在「真」和「人」上,無腳本、無策劃的故事真實呈現在鏡頭下,直擊觀眾心靈。這些作品不僅傳遞出生命的價值與人間的暖意,也展現了實用而生動的急救醫學知識,讓更多觀眾學習掌握了疾病和意外發生時的正確應對方式,同時在緩解醫患關係方面也起到了正面推動作用。
但曾榮認為,疫情過後,醫療紀實節目、紀錄片創作同樣難以出現井噴局面,「紀實節目的話,你認為它是真人秀也好,紀錄片也好,該題材跟一般的綜藝節目很不一樣,它沒有非常完整的商業鏈條,更多的還是由平台出錢。普通綜藝節目的商業模式都是廣告客戶出錢,現在有幾個廣告客戶願意贊助醫療題材的素人真人秀?有,但特別少,就連很多藥廠都不願意把錢花在這上面。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很多觀眾期待,《急診室故事》卻遲遲不能推出第三季的原因。這是讓人感到非常遺憾的現象,當然也跟整個電視行業商業化背景有關。」曾榮說,恆頓多年來專注醫療紀實節目,一直希望能夠在商業和醫療中尋求很好的平衡。
醫療題材之所以令人動容,在於經常涉及「生命」「死亡」等,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主題,可以讓觀眾從中審視人情冷暖、悲歡離合,感悟生命的意義,但一些醫療紀實類節目過於沉重、嚴肅的風格,也讓一些年輕觀眾避而遠之。曾榮表示,恆頓近年來製作的醫療題材作品已經放棄「刻意煽情」,嘗試融入喜劇元素來協調整體節奏。「讓觀眾哭其實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情。我們創作醫療題材的目的並不是博人眼球,而是希望能讓觀眾客觀真實地了解醫生群體,通過醫院這個窗口去體味人生百態。」曾榮說,人生百態里不僅僅只有哭,喜怒哀樂都有,以及人們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勇敢和無畏。把醫療題材內容做得真實、客觀、克制以及有力量,是創作者應該秉持的價值觀,也是功力所在。
期待疫情相關作品
儘管疫情的拐點尚未明晰,各行各業已經開始對這次危機進行積極反思。疫情給文娛影視行業帶來的損失和影響是巨大的,但無形之中也給醫療題材的內容創作帶來現實啟示。談及「啟示」,曾榮更願意用「刺激」來形容,「刺激最終帶來的是什麼?是好的故事。這次疫情中湧現的感人故事、優秀事跡,提供了豐富的故事源泉,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自己創作醫療題材內容,有著非常直接的感受——編的故事永遠不如真實的故事精彩,好看的故事一定來源於生活。」
至於之後是否會出現直接反映這次疫情的相關作品,曾榮透露,恆頓今年有兩部醫療紀實節目正在籌備中,也在開始做醫療劇。他們自然願意去創作跟疫情相關的作品,但能否實現涉及醫療制度、現實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非典』之後,有一些作品的某段情節或者某個場景,展現過『非典』暴發時的相關故事,但在我的印象中,實際上並沒有出現直接反映那段經歷的大型作品。如今觀眾對疫情、醫生群體、醫療制度以及生命,都有了更加開放、理性的認知。相信不光是我們,很多出品公司、編劇、創作者,肯定都想去創作直接反映這場疫情的作品。」
曾榮希望這次疫情後,醫療題材創作可以跟進,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對相關作品給予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這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經歷,希望這樣的疫情不再重演。」
「雲聚會」和「雲記錄」,《我們宅一起》首創現實版朋友圈引國民情緒共鳴
專業解析《1917》獲奧斯卡視效獎的原因|乾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s0HV3AB3uTiws8Kbf5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