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碼分布」的準確的學術名稱應該叫「流通股票持倉成本分布」。其實,「籌碼分布」是一個很中國化的名字,因為在世界範圍內,可能只有中國人管股票叫籌碼,或許也只有中國人把投資股票叫「炒股」。而股票一加上「炒」字,就有了更多的人為操作的味道有了更多的博弈的味道。而如果把股票的倉位叫做「籌碼」,那就無異於把股市當成了賭場。這多多少少是對股市的不尊敬,但我們的股市有著濃厚的博弈色彩卻是事實。在股市的這場博弈中,人們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資金換取別人的籌碼,再用自己的籌碼換取別人的資金,於是乎就賺了別人的錢。所以對任何一個炒股的人,理解和運用籌碼及籌碼分布是極其重要的。
籌碼的四個屬性
1.籌碼的價位屬性。在什麼價位交易,自然會在籌碼的統計當中體現出來;
2.籌碼的數量屬性。在某一價位交易了多少,用籌碼的統計就是百分比。在行情分析軟體里用水平線條或火焰山體現(與成交量和換手率相似,但成交量和換手率只體現統計周期內的股票交易數量,但不體現價位);
3.籌碼的流動屬性。在一隻股票「實際」流通股本不變的情況下,由於每個交易日都產生交易和股價波動的原因,籌碼自然發生流動。所以,我們在觀察籌碼時,要從左到右,移動滑鼠來觀察籌碼的各種變化和形態,從而得出分析的結論。所以,在我們使用籌碼這個技術指標時,要動態地來觀察,而不能靜止不動。
4.籌碼的擴容屬性。一個上市公司在經營和分配利潤的過程中,股本擴容經常發生,(關於股本擴容的知識,我們曾經專題討論過。)有些股本自然會流入到二級市場進行交易,這樣籌碼就會有新的形態變化。另外,由於股改後大小非減持的特殊性(通過個股的信息地雷可以獲知這方面的信息),實際流通的股本也自然發生改變。上面這些情況,都可以通過觀察其他價位區間的籌碼百分比減小但總體形態不變,新出現了一定區間的籌碼而體現出來。
籌碼分布分類
籌碼一段時間內在某個區域大量堆積,大多因為股價在該區域長期盤整。
(1)高位密集(如果籌碼堆積的位置偏高,稱為籌碼的相對高位密集)
高位密集一般是股價經過一段拉升之後,在高位橫盤時形成的。高位密集的狀態說明該股在高位的換手率已經足以讓主力出貨了,但高位密集不代表主力一定出貨或者該股一定會跌。一般情況下,遇到籌碼高位密集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幾個因素:
A、該股拉升之前是否形成了低位的密集;
B、該股拉升的空間是否足夠主力出貨;
C、第三就是拉升過程中是否放量;
D、主力拉升到高位,是否有資金願意接貨。
一般來說,遇到高位密集狀態,且股價從盤整中樞漲幅超過30%,儘量要謹慎
(2)低位密集(如果籌碼堆積位置偏低,則稱之為籌碼的相對低位密集)
底位密集形態一般出現在底部橫盤的階段,說明主力在底部充分收集籌碼,市場成本集中在相對低的價格。如果股價向上運行,只有獲利盤的拋壓,而幾乎沒有解套盤的拋壓。假如該股真的有主力在底部收集籌碼,那麼此時拉升股價,獲利盤中大部分都是主力的籌碼,拋壓也不會很大。而且,能夠接受長時間底部盤整而不賣出的投資者,一般也是比較有耐心的投資者,大部分不會滿足於十幾二十幾個點的漲幅,所以這些籌碼也相對穩定。如果主力在拉升之前再來一些試盤和洗盤的動作,那很大機率回來一波不錯的上漲
(3)籌碼分散
一般來講,籌碼分散狀態出現在上漲或下跌的過程中,或者是橫盤吸籌的初級階段,這個時候市場的成交相對分散,籌碼分散。比如在下跌的過程中,顯示出籌碼分散的狀態,說明在每個價格段,都有大量的成交,如果拋開主力對倒的情況,那說明有不少資金在下跌過程中抄底,而且出現虧損,那麼這個時候,無論是下跌還是上漲,都會面臨很大的拋壓,對於股價的運行都是不利的。所以,當籌碼出現分散狀態時,我們一定要多觀察,如果是中長線操作,儘量先觀望,如果是短線操作,還需要從其他的方面來考察
通過籌碼公布來發現主力所處於不同階段:吸籌—拉升—派發—收尾。
第一:【吸籌階段】{圖一}
在資本市場中,並不能使錢生錢。一個人想要獲利,只能通過最原始的交易原則:低價買高價賣,從中賺錢交易差。在主力吸籌的階段,同樣也需要較為廉價的籌碼。但是當大家都知道籌碼比較便宜的時候,有誰會賣呢?在吸籌階段則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假象技術形態,比如M頭,五浪殺跌等。由於在A股市場中,又以短線投機者居多,使得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價值投資。而主力在市場中又占有絕對主導地位,所以主力趁機打壓,並且在相對較長的時間裡使股價橫盤,導致很少有投資者敢於較長時間的持股,從而讓上一輪行情中的高位套牢者不斷的割肉,主力才能在低位吸籌承接。
其實,主力吸籌的過程就是一個籌碼轉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力為買方,散戶為賣方。只有低位充分完成了吸籌,主力才會形成拉升,從而結束吸籌階段。而對應在籌碼分布圖中,則以籌碼高度集中體現出來。如圖(一)中所示,為晉億實業前期的吸籌工作,時長近兩年,籌碼集中收集區域在8元左右。這個區域,也就是主力吸籌的大體成本。
第二:【拉升階段】{圖二}
當主力完成吸籌之後在,接下來便是讓股價脫離其成本區域,打開利潤空間。在此過程中,主力用部分籌碼打壓做盤,同時又承接拋壓籌碼,使其大部分籌碼仍然按兵不動,鎖定在吸籌區域,等待高位的獲利了結。對於散戶而言,最常見的就是追漲行為。所以在拉升的過程中,散戶不斷追漲,同時恐高又讓其獲利回吐,主力趁機邊賣邊買,不斷拉升股價,形成了天衣無縫的「抬轎計劃」。在大勢配合的情況下,拉升工作主力由散戶自行完成,主力只需利用其籌碼優勢,坐收漁翁之利。
如圖(二)所示,該股的股價從8元到15元拉升後的籌碼錶現。可以看到:籌碼從下方8元的集中處開始不斷上移分散,但8元處的低位籌碼仍大量存在。這也就意味著,在股價從8元向15元的拉升過程中,主力並未打算完全出貨的意思。
第三:【派發階段】{圖三}
在股價不斷上升之後,主力的利潤空間飽滿,接下來將是完成利潤的兌現。在兌現的過程中,主力最想有人來接替其籌碼,也就是散戶。由於散戶急於眼前的利益,所以較容易被強勢拉升所吸引。在派發階段,主力藉機將股價再次大幅拉升,散戶不斷與其交換籌碼。由於主力具有的籌碼較多,需要較大的換手才能夠完成派出。所以,在股價不斷的創新高的拉升過程中,其成交量不斷放大,換手率也不斷增大,給了主力較好的派發籌碼時機。
如圖(三)所示,該股從第一波拉升的高點15元向29元邁進的過程中,最原始的8元成本處籌碼不斷向上移動。至29元時,籌碼大體集中在18元附近。可以看到:雖然籌碼整體都在上移,但是下方8元處的籌碼仍未完成派發完,這表明主力需要再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使其完全脫身。
第四:【收尾階段】{圖五}
在籌碼派發的尾聲,為了更加吸引散戶入場,讓自己的籌碼完全兌現。主力通常在快速拉升結束後,形成一個階段性的橫盤調整,並且在調整過程中不斷在盤中拉升大陽線,讓人感覺拉升行情並未結束。而此時由於個股行情過於瘋狂,加上媒體的大肆渲染,使得散戶迷失方向,不斷的追高。就在同時,個股往往橫盤的K線卻是帶高換手率,好讓自己的籌碼能夠兌出。
如圖(四)所示,該股在本輪行情的收尾階段。在股價持續8天的橫盤的過程中,累計換手率達62%,也就是常說的高位高換手。我們知道:一般個股在單日換手率在3%以下。所以在單日平均換手高達近8%的情況下,屬於典型的異動行為。而對於圖(三),在短短的8個交易日內,不僅下方8元的原始籌碼幾乎耗盡,就連在拉升中18元附近的籌碼也完全轉移,最終集中在28元的高位處。最終,主力成功將8元的低位籌碼,全部派發給了28元高位站崗的散戶。
如何通過籌碼分布判斷主力真實意圖?
1、主力吸貨的多少,簡單的判斷方法是看在高位套牢的散戶籌碼是否已經在低位割肉。
另外在低位是否出現振蕩的吸貨走勢,如果在低位股價出現了來回上下振蕩走勢,並且在振蕩的過程也出現了高位籌碼向低為逐步轉移的特徵,這是一個簡單的主力吸籌的現象。
上方都是套牢盤
隨著主力的吸籌後,逐步有獲利盤,而且籌碼形態逐漸形成單鋒形態。上放的套牢破案逐步的減少。主力陰謀得逞,也就可以從中拿到籌碼,在低位形成一個籌碼峰。
籌碼分布追蹤底部漲停股
漲停板價格,往往構成重要的技術位。某一個漲停板價格如果後市被跌破,則往往成為阻力位。股價再對這一位置進行反抽,無法有效通過的話,則這一位置附近就成為拋空的價位區。相反,如果某一漲停板價格後市經受考驗,有效支撐住,則證明這一位置成了短線的支撐位,股價再對這一位置進行考驗,無法有效跌破的話,則這一位置附近就成為逢低買進的價位區。
上漲途中的激烈震盪是不可避免的,關鍵要看結果。
漲停撞頂,不管撞的是前期低位小頭部,還是較大的歷史成交密集區,次日獲利十拿九穩。其原因在於,主力既然敢於以漲停的方式挑戰前一頭部,說明志在必得,上漲已成主旋律。如果大盤平穩,且個股基本面不拖後腿,則一輪漲勢必將出現。
籌碼分布與其他指標配合使用方法
1、與均線配合
與均線配合,主要使用到5日均線和250日均線。
先講5日均線。個股低位單峰密集,放量上攻,股價放量突破單峰密集,而如果這時候股價站上5日線之上,就可以根據5日線把握接下來行情,跌破止損。
250日均線,年線。年線也稱之為牛熊分界線。股價在年線之上運行,走牛機率更大,所以當我們篩選出好幾隻單峰密集股票時,先做一個簡單篩選,選年線之上。
也可以選擇這種,低位單峰密集,然後帶量突破年線 啟動行情。這種類型股票,表明了主力要拉升的態度
2、與主力資金指標配合
A股是資金推動論,資金推動股價上漲。股票上漲是因為有資金持續推動。
經常會發現一種情況,單峰密集的股票不一定是牛股。也有可能會繼續下跌收集籌碼。而如果說在個股單峰密集時,有資金持續流進,主力資金增倉,那必然會啟動行情
3、與成交量配合。
上漲放量,下跌縮量
個股出現低位單峰密集時,說明主力在等待時機進行拉升,而如果說這時候成交量持續放量,那必然要啟動行情了。
低位單峰密集+放量上漲,這才是行情啟動真信號。
另外,當個股低位單峰密集時,要利用成交量研判當前個股是否處在底部,下跌空間還有多少。下跌通道中,放量是殺人刀,只有量能縮無可縮,底部才可能形成。縮量越多,持續時間越長,築底可能性越大。
這裡還要提一個概念,縮量上漲。
當個股完成吸籌之後,籌碼處於單峰密集狀態。股價已經拉升一段,而這時候呈現縮量上漲,那說明股價還會繼續上漲。縮量上漲表明賣盤不多,成交量縮小還能保持上升態勢,也說明主力不用多少資金就能拉升股價,實質就是浮籌較少,該股主力已經高度控盤,籌碼鎖定程度良好,主力控盤程度高。
籌碼分布和成交量挖掘大牛股的實戰注意事項有四點:
1、成交量出現的位置以及籌碼峰的密集程度研判股價走勢:如果是在低位長期盤整後出現巨量上漲,獲利籌碼峰密集度加大,投資者可以買入。
2、漲幅較大,高位巨量和籌碼峰沒有明顯的變化,投資者此時不可以買入操作;
3、成交量成圓弧底,獲利籌碼逐漸增加,投資者可以仔細分析進行買入;
4、成交量的平均線走平,獲利籌碼不斷增加,投資者買入後一般都會有不小的漲幅;
語言是幫助你整理頭緒、理清思路的很好藉助。升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你在這期間依然要籍借一些瑣碎的方法,比如,堅持寫交易曰記,做詳盡的案例分析等。很難用具體的文字去描述「嬗變」這個階段,只能大致的說,你必須活動開你思維的肌肉,不拘一格,運用你靈活有力、充滿靈性的神經系統,去不斷的接近你所探求的東西———市場的本質。
判斷市場的趨勢,是至關重要的。最近重新讀尼可。李森的自傳,感受極深。李森交易的失敗,有兩個最主要的原因:
1.逆市場中級趨勢而為,認為自己可以干預和戰勝市場。甚至都能體會到李森在simex中孤獨絕望的孤注一擲的賭徒心態。他在試圖平倉自己多頭頭寸的時候,經常會不小心發現自己又累積了500份多頭。最後,整個市場只有他一個人在買,在看多,而他周圍的經紀人全成了他的交易對手。當他在1995年2月積累了6萬多張曰經多頭(摺合約100億美金),他已經完全喪失交易員必須的冷靜和客觀,他不再有能力觀察市場,卻經常以為可以操控市場。事實上,他確實經常可以令市場反彈個100-200點,而且,一旦失去了他的買盤,市場就顯現出羸弱的疲態。道氏很早就極其正確的指出,長期趨勢(primarytrend)是無法被操縱的。而李森,最明顯的,違反了這個常識性的認識。而他,在當時,被認為是世界上少數理解期權、期貨市場運做原理的人。
2.交易時機的失誤。事實上,曰經指數在李森做多的時候,也確實處於某級別下跌趨勢末期。但是,市場在很多時候,都證明空頭(或多頭)在最後抵抗的時候也是非常兇猛的。高明的交易者總是等待一方力量竭盡枯竭的時候,收穫漁翁之利,給頑抗者最後一擊。在一方力量仍然未到強弩之末的時候,貿然迎擊並非明智之舉。我們必須要儘量躲避市場最後的反撲,努力使自己不要被消滅在黎明前的黑暗。李森的多頭成本大約位於18000附近。事實上,他在1995年2月底被新加坡警方抓獲,而曰經指數於1995年6月底7月初的時候,探至14000左右的低點,並在其後一年的時間裡展開了強力的單邊反彈,最高反彈至22750的位置。當然,可憐的李森已經在監獄中服刑了,而巴林銀行,也等不到艷陽高照的這個時刻了。
總之,在明顯的下跌市道中(下跌接近收尾階段),逆市場趨勢而為,試圖阻止市場下跌趨勢的發展、發育、完成,並超出能力的加下如輸紅眼的賭徒一般的沒有後路(沒有止損及相應保護措施。事實上,李森在對沖的品種jgb中,同樣看反)的死碼,是李森及巴林銀行最終犧牲在取得勝利前夕的最終原因。
總結了建立交易系統過程中的一些體會、經驗以及心路歷程和幾個必經階段,祁望能對志同道合者有些許啟發和共鳴。至於具體的技術細節和實現過程,這是每一個職業投機者所必須經歷的,最終只能由你自己長時間的堅持、積累、總結、歸納再加上一點點的機緣,才有可能達到目標。你如果選擇投機為自己的終身職業,就不要幻想可以獲得不須努力的現成結果。換句話說,沒有辛勤的努力和汗水,就算得到了優秀的系統,也不可能發揮他的真正功力,因為系統正確使用的前提,是需要使用者各方面的深厚積澱和素養的堆積的。
其實預測系統只是交易系統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盈利的大小和預測對錯也並非總是成正比。有時也犯看對了沒賺夠的錯誤,順勢才是關鍵。有個朋友,他幾乎從來就不預測,只跟隨趨勢,永遠在右側交易,這就證明了,沒有神奇的預測,一樣可以成為大贏家。
如果你也在潛心研究股市,不妨關注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股海戰艦(yk66009),了解更多更多財經資訊、經驗技巧和操作策略和強勢牛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