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為何能成為唯一的科學語言?| 展卷

2023-08-13     返樸

原標題:英語為何能成為唯一的科學語言?| 展卷

19世紀時,用於科學交流的語言有很多種,儘管後來出現了諸如「世界語」在內的統一性語言,但在20世紀後期,英語仍以勢不可擋之勢成為了科學界的通用語言。《科學巴別塔:西方科學語言史》(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1月)一書的作者戈爾金表示:「寫作此書的目的,不是炫耀英語在當下獨一無二的地位,而是讓英語使用者反思'非英語母語者為了維持這個系統的運轉而不斷做出的犧牲』。」

撰文 | 楊津濤

1793年,馬嘎爾尼率領的英國使團抵達北京,開啟了中英間的第一次官方接觸。大家可能想像不到,當時兩國都沒能找到精通中英雙語的翻譯人員,以至所有交流必須以拉丁文為中介。結果之一就是,馬嘎爾尼準備的禮物清單被翻譯得面目全非——最貴重的「天體儀」能觀測地球等天體的運行軌跡,在中譯本上被寫作「大架仔」,並配以拉丁文音譯「西音布蠟尼大利翁」。這兩個令人一頭霧水的名字,顯然難以讓乾隆提起對西方科學的興趣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在18世紀末,拉丁語的普及程度遠遠高於英語,而不同語言間的隔閡,可能極大地影響科學傳播的準確性。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麥可·戈爾金所著《科學巴別塔:西方科學語言史》一書,研究的就是拉丁語衰落後,英語如何戰勝法語、德語、俄語,以及世界語、伊多語等諸多對手,成為了科學界通行語言

早期多種科學語言並存

書名中「巴別塔」是出自《聖經》的一個故事,說是人類很久以前都說同一種語言,他們曾想修一座通往天上的巴別塔,上帝為阻止這一計劃,就讓不同地方的人類從此說不一樣的語言,再也沒辦法相互溝通,齊心協力地去做一件事。那麼「科學巴別塔」就可以理解為來自不同國家,操著各式語言的科學家們,為了方便交流,努力尋找共同語言的歷程。

科學包羅萬象,物理、化學、生物等每一門具體學科在語言方面遇到的問題都不盡相同,一本書不可能把這些全部講清,戈爾金於是以自己熟悉的化學為線索,向讀者講述「科學巴別塔」的故事。語言隔閡給化學帶來的第一大公案,是元素周期律的發明權之爭。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論文里的「periodic」(周期的)因被德國《化學雜誌》錯譯為「stufenweise」(階段性地),使其發現元素周期律的榮譽差點被做了同樣研究的德國化學家邁耶奪走。

門捷列夫認為,自己對元素周期律的闡釋早已在《俄國化學學會雜誌》上發表,德語摘要的翻譯錯誤並不能影響發現權歸屬。邁耶則主張,俄語不是科學語言,以其寫成的作品不算科學文獻,因此門捷列夫的論文不能作為他最先發現元素周期律的依據。這場爭論雖以邁耶的離世而結束,但也讓俄國科學家們意識到,必須改造俄語,使之更適合科學表達。

當時被公認的科學語言是英語、法語和德語。1880-1910年,三者在科學出版物中各占約30%比例,戈爾金稱它們為「三巨頭」。其間隨著門捷列夫影響不斷擴大,俄國化學的地位也水漲船高,一些西方化學家被迫藉助字典去閱讀俄語寫成的論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民族主義興起,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匈牙利等國科學家也堅持用本國語言撰寫論文。

在人生有限的時間裡,如果很大一部分要被用來學習至少三門語言,那必然會壓縮用於科研的時間。法國邏輯學家路易斯·庫圖拉特精準地道出此中矛盾:「為了了解自己感興趣的特定的科學工作和研究,所有學者都必須精通多種語言;但是,要成為通曉多種語言的人,他們就必須放棄所有其他的研究,這樣一來,他們又會缺乏專業知識。」

為節省時間,創造一種新語言

據統計,全世界共有5600多種語言,其中主要語言包括英語、西班牙語、德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以及漢語等。那有沒有可能創造一種新語言,讓全世界人共同使用?

1887年,波蘭籍猶太人柴門霍夫藉助亞歐語系,發明了一種輔助語,起名為「世界語」。1904年,世界語界創辦《國際科學評論》,向科學領域進軍,門捷列夫研究「以太」假說的論文就被翻譯為世界語,發表在了這本刊物上。《國際科學評論》得到眾多科學家的支持,包括諾貝爾獎得主亨利·貝克勒爾(法國物理學家)和威廉·拉姆齊(英國化學家)。

世界語努力擴大在科學界影響力的時候,另一種人工語言「伊多語」迅速崛起。伊多語被稱為是「凈化了的世界語」,其支持者宣稱「它比其他語言更有優勢,並且它是基於理性的科學原則」「它是唯一一種適合科學使用,並且已經適應了科學術語的語言」。

伊多語的主要支持者有兩個,一是前面提及的庫圖拉特;二是德國物理化學家威廉·奧斯特瓦爾德,他在190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後,立刻捐出4萬美元(約相當於現在100多萬美元)用於伊多語的推廣。奧斯特瓦爾德還致力於建立一套伊多語無機化學命名法。

世界語與伊多語正廝殺得難解難分,一場真正的大戰爆發了,科學家們從此分屬協約國與同盟國兩大陣營。原定1914年在巴黎舉辦的第十屆世界語年會被取消,第十一屆年會在當時的中立國美國召開,影響力大不如前。世界語刊物從100多種,下降到了不足30種。

同樣是1914年,庫圖拉特在一場車禍中身亡,原定9月在盧森堡舉辦的第一屆伊多語大會被推遲。奧斯特瓦爾德則背叛了伊多語,他看到德國在歐洲大陸節節勝利,轉而支持一種「基於科學技術原理的簡化德語」——「世界德語」。奧斯特瓦爾德相信德語將稱霸世界。

多種因素,讓英語成為勝利者

歷史的發展與奧斯特瓦爾德的期望恰好相反,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接連戰敗,德語在科學界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不能與英語、法語鼎足而立。與此同時,美國代替英國,成為英語世界的領導者,美國科學家們大量發表科學論文,擴大英語影響力。

不過,英語距離不戰而勝還有很長一段路。蘇聯在「冷戰」中以俄語對抗英語,他們認為「俄語是偉大的、豐富的、強有力的,它是世界上最先進文化的工具。」1958年,美國期刊《化學文摘》的內容來自50種語言,其中俄語內容占17%,雖然遠少於英語的50.5%,但已經超過了德語10%、法語6%的總和。1970年,俄語內容的比重更是達到23%。

英語、俄語成為最重要的科學語言,美蘇兩大陣營的科學家想要了解對方的科研成果,大致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學習對方語言,這個難度不小,耗時耗力;二是使用世界語、伊多語等人工語言,這股潮流當時已過;三是通過翻譯,需要翻譯的內容太多,成本過高。

蘇聯與美國在計算機技術的啟發下,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第四條路——發展機器翻譯。在投入大筆資金和取得一些成果後,美國人發現機器翻譯這條路走不通,「語言不可能被簡化為算法規則,因為人類不斷引入具有嚴肅語義、含義的語境」。那麼,美國計算機專家、語言專家、翻譯專家給出的建議是什麼呢?由繁入簡,讓科學家們自行學習俄語。

在「冷戰」結束後,英語才真正走上巔峰。1980-1996年的所有科學出版物中,英語從74.6%上升到90.7%,俄語由10.8%下降到2.1%。《科學巴別塔》指出,英語有很多明顯缺點,比如「很多詞彙涵蓋了相似的觀念」「語法的不規則性越來越多」;優點是科學詞彙豐富,科學英語風格更統一等。當然,其中尤其少不了政治影響,「地緣政治的發展導致美國科學隨著美國實力的提升而不斷發展,英語的地位也就隨之不斷上升」。

英語的地位,在未來會改變嗎?

在書的最後,戈爾金討論了英語作為唯一科學語言的地位會不會被取代,漢語在未來如何發揮更大作用等問題。這呼應了他寫作此書的目的,不是炫耀英語在當下獨一無二的地位,而是讓英語使用者反思「非英語母語者為了維持這個系統的運轉而不斷做出的犧牲。」因為在戈爾金看來,「英語崛起最大的動力並非來自英語母語者,而是來自母語不是英語但講英語的人(世界上大多數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使用這種語言以接觸到最廣泛的受眾」。

計算機和AI技術發展到今天,機器翻譯依然不盡如人意,我們要想更好地與世界溝通,尤其從事科學研究,依然不得不從攀爬「科學巴別塔」開始。好在我們如今不必再學德語、法語、俄語,只學一門英語就夠了。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f91413c7b0571895500e5d3b394a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