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計劃報告也對北京發展新質生產力有更詳細的描述。
新質生產力一經出現,就引發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討論,作為近期的熱點,該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北京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哪些優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新質生產力」,釋放了哪些新信號?新京報記者對此採訪了相關專家進行解讀。
新質生產力面向未來
新質生產力,是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提到的,他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位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區別於原來依靠勞動力、土地、資本等驅動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更多是新技術帶來的生產力,包括顛覆性技術、數據技術為主導的生產力。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與傳統生產力不同,新質生產力是面向未來的,對社會經濟有巨大拉動作用。
2023年8月24日上午,北京懷柔科學城東區,媒體記者在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的超算機房拍照。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新質生產力,是一種新生產要素的投入,包括成熟的生產要素,也包括尚處於研發階段的生產要素,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將對原有的經濟社會帶來顛覆性變化。這一次計劃報告中也首次明確提出,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誌。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楊開忠認為,生產力發展包括量的提高和質的飛躍兩方面。新質生產力,一般是相對以往生產力而言的新性質生產力或新質態生產力,具有相對性,不同時代呈現出不同的新質生產力。目前所講的新質生產力,特指現代新質生產力,與傳統質態生產力相比較,新質生產力的新性質,關鍵在於新勞動者、新勞動對象、新勞動工具和新基礎設施。
楊開忠表示,以新一輪能源革命和產業革命為標誌,人類社會正在經歷從傳統質態生產力走向新質態生產力的深刻變革,未來30年左右是完全進入新質態生產力社會的衝刺期,近十年尤為關鍵。在這一變革中,我國總體上已處在世界領先行列,但橫向比較尚存在不少相對短板,要達到成熟的新質態生產力還任重道遠。
發展新質生產力北京有優勢
北京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如何?計劃報告提到「積極培育產業新優勢新動能,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超大城市,北京在後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有哪些突出優勢?葉堂林認為,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擁有我國一半以上的院士、一半以上的最好學科、一半以上的世界五百強企業,還有眾多獨角獸企業,在多種有利條件下,北京應該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目前,北京正在布局發展新質生產力,包括6G、腦科學、智能網聯汽車、人形機器人、人工智慧等,這些都是新質生產力。計劃報告中詳細布局,今年北京加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培育一批跨區域的先進位造業集群,大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發展,做優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出台第三輪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大力支持量子、類人機器人、商業航天、6G等未來產業發展。
2023年8月16日,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經開區亦創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多款仿生人形機器人(左)現場亮相。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葉堂林認為,從整個中國來看,人口規模大,應用場景多,有足夠的條件投入研發,發展新質生產力。北京作為超大城市,人口具有2000多萬,這是一個龐大的消費規模。放眼京津冀三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優勢不盡相同,顛覆性技術是北京的優勢,天津和河北在應用場景和製造生產上具有優勢。
目前,北京已經出台了一批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政策,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科技服務業2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醫藥健康、智能裝備、人工智慧、節能環保、集成電路5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空天技術等未來產業初具規模,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了可靠的產業基礎。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智慧財產權學院院長馬一德認為,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擁有雄厚的科技人才資源,中關村作為先行先試改革示範區,近年來,「改革紅利」使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研發動力大幅提升,據統計,中關村示範區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已突破26萬件,占全市企業的68.7%,在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路徑上,有望探索「高精尖」的中關村範式。
布局未來現代化產業體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新質產業體系,還要著力於「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楊開忠還提到,建立全球競爭優勢是形成新質產業體系的焦點,大力培育發展新質企業、新質產業鏈的全球競爭力。
關注新質生產力的人才,葉堂林認為,鼓勵人才創新,尤其是年輕人勇於從事科研創新,讓聰明人從事科技,而不是從事金融,科技創造生產力、創造財富,而不是參與分配財富,鼓勵年輕人勇於創新、敢於創新,這是非常重要的。
2024年1月16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宏達中路,無人巡邏車上路進行道路測試。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葉堂林表示,年輕人不敢創新、不敢投資,並不利於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高科技的,要讓懂研發、有技術的人出來創業,而不是往體制內跑,還要讓年輕人容易創業,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新質生產力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本質,其提出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戰略性決定意義。楊開忠則表示,未來還要處理好路徑依賴和路徑創造的關係,著力突破傳統質態生產力條件下形成的利益格局、規則和流程、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瓶頸與難題,形成更有利於充分解放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很有意義的。葉堂林表示,把技術含量高的公司,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原來依靠大規模生產、大規模製造,未來的科技公司主要靠的不是規模,也不是廉價勞動力,而是通過科技創新。未來,讓具有顛覆性技術和突破性技術的科學家脫穎而出,這非常重要。
馬一德表示,北京發展新質生產力,在研發效率和區域科技資源配置等方面還有提升空間。這需要以政策創新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索京津冀協同孵化、接力孵化新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樹立營商環境的「首善標準」。
目前,北京的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超過40%,葉堂林預測,現階段,由於新質生產力尚且沒有明確範圍,因此新質生產力占比這一數據還無法統計,不過可以預期的是,未來新質生產力將在GDP中占較大比重。
記者/耿子葉
編輯/陳靜
校對/盧茜
運營編輯/劉茜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