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萬人捕鯨,被罰80億也要干,日本人痴迷捕鯨的真實目的不簡單

2022-06-13   小酥肉美食

原標題:超10萬人捕鯨,被罰80億也要干,日本人痴迷捕鯨的真實目的不簡單

2007年2月,在天寒地凍的南極海域,兩艘船隻靠得極近,還有汽艇環繞周圍,雙方船員爭得不可開交。

這兩艘船,一艘是來自澳大利亞的「亨特號」,另一艘則是來自日本的「日新丸」號。

只見亨特號派出的汽艇上的船員,正試圖用鐵鏈拴住日新丸的螺旋槳,另外一些船員則拿出釘子槍試圖堵住日新丸的一條排水管道。

而主船亨特號則不斷向日新丸投放氣味刺鼻的丁酸,想讓日新丸上的船員停止反抗。

按照這樣的勢頭下去,亨特號打敗日新號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亨特號船長發現自己的兩艘汽艇在爭鬥過程中被海浪沖走,為了尋回汽艇不得不停止對日新丸號的攻擊,日新丸才得以逃脫升天。

而這兩艘船之所以會爆發戰鬥,是因為海洋中的一種生靈——鯨魚。

一鯨落萬物生

日新丸此次去南極的目的,就是為了捕獲鯨魚,而亨特號船長是「海洋保護協會」的創始人保羅·沃森,他這次前往南極就是為了阻止日本對於鯨魚的捕殺。

提到捕鯨,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日本,一部《海豚灣》紀錄片,讓人們看到了日本捕殺海豚的惡行。

猩紅的血水染紅了大海,原本的碧藍天堂變成了血紅地獄,不僅是海豚,鯨魚更是日本常年捕殺的對象。

儘管日本的捕鯨行為在國際社會上惡名昭著,但歐美國家在早期時也從中分了一杯羹,事實上,如果沒有鯨魚,歐美國家的發展不會如此迅速。

鯨魚作為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其身上富含各類人類所需物質,在工業革命之後,人們發現鯨魚的脂肪可以通過技術加工變成潤滑油,還可以作為蠟燭和肥皂的原材料。

不僅如此,一些鯨魚體內還有獨特的香料,例如抹香鯨體內獨有的龍涎香,不少香水都添加了這樣特殊的香料,價比黃金。

鯨鬚還一度被製成裙撐,而這些都是上層貴族才能享受到的東西,儘管費用昂貴卻令貴族們趨之若鶩。

既可以支撐工業社會的運作,又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到了19世紀,在美國工業發展的早期階段,捕鯨業一度成為美國第五大經濟產業,成為了美國的支柱型產業。

要想支撐一個國家的工業運作,所需要的鯨魚必定數量龐大。

雖然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有人類捕捉鯨魚的記錄,但畢竟鯨魚的體型巨大,想要捕捉並非易事,一直以來人類捕獲鯨魚都成不了氣候。

而17世紀蒸汽機的發明使捕鯨不再成為難事,安裝上蒸汽機的捕鯨船動力十足,足以與鯨魚成噸的體重相抗衡,也可以使船隻到更遠的海域尋找鯨魚。

正是因為捕鯨變得簡單,這才使捕鯨發展成了一門事業,歐美等國家通過大肆捕殺鯨魚來滿足國內需求。

進入到20世紀,人類捕殺的鯨魚總量達到了巔峰,足足有290萬隻,其中除了歐美等國,日本更是赫然在列。

面對如此迅速又大規模的捕殺,鯨魚這個物種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抹香鯨的數量一度只剩三分之一,藍鯨只剩十分之一,而一些鯨種,例如北大西洋露脊鯨,更是直接面臨滅絕的風險。

鯨魚數量的銳減,給地球生態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在鯨魚沒有被大肆捕殺之前,每年都會有近190萬噸的碳經由鯨魚的身體沉入海底,如今鯨魚數量遠不如前,原本應該沉入海底的碳只能堆積在大氣層,造成全球變暖。

而鯨魚本身更是生物循環中重要的一環,它的排泄物可以滋養不計其數的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又會給海洋生物提供養料。

除此之外,自然死亡的鯨魚會慢慢沉入海底,這個現象被人們稱為「鯨落」。

而鯨的屍體,可以保證在它附近的海底生物,在一百年里都有養分供給,這些海底生物也會加入到海洋生態的大循環中去。

因此有句話叫:「一鯨落萬物生」,可以說鯨魚是海洋生物生生不息的關鍵。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生態的重要性,加上到了工業發展的後期,石油作為新能源進入到了人們的生活,鯨油被迅速取代。

更何況,數量稀少的鯨魚搜尋起來會花費更高的成本,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捕魚業漸漸走向沒落。

為了保護生態,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宣布禁止商業性捕鯨,不少加入該委員會的國家都遵章辦事,然而日本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至今仍大量捕殺鯨魚。

小小一個島國,為何對捕鯨一事如此執著呢?

因貪婪而生的理由

說到國際捕鯨委員會,日本雖然有悠久的捕鯨歷史,但是在這個委員會設定之初日本卻沒有加入,因為這個委員會成立的時間太尷尬了。

1946年,為了更好地管理全世界的捕鯨行為,《國際捕鯨管制公約》應運而生,而國際捕鯨委員會則是專門為保證這個公約的實行在兩年後,也就是1948年成立的。

這年正是日本在二戰中戰敗的一年,作為小小的一個島國,本就沒有多少土地用作糧食生產,都是依賴進口糧食保障民生。

而隨著戰敗,許多國家都不再對日本出口糧食,日本人面臨著餓死的困境。

就是在這樣民不聊生的時候,在日本駐紮的麥克阿瑟提出了一個建議,讓日本人靠著捕食鯨魚為生。

鯨魚肉富含蛋白質,足以供應人體營養需要,並且鯨魚體量龐大,一隻鯨魚可供數萬人分食,用來解決糧食不足這一燃眉之急再好不過。

因此日本開始大量捕殺鯨魚,由於鯨魚需要進食大量的海洋生物維持自身生命,在抓捕鯨魚的過程中,日本漁船往往會碰上大量海貨。

靠著鯨魚以及這些海貨,日本才撐過了饑荒年代。

而食用鯨魚也是日本捕殺鯨魚的第一個理由,為了儘可能多地獲得食物,他們不願意受到公約的管控,因此一直沒有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

直到三年後,日本的經濟狀況有所恢復,日本政府也發覺這個委員會並沒有對捕鯨有過多的約束,自己若是也加入進去,可以獲得更多有關鯨魚的情報。

於是,日本在1951年加入了國際捕鯨委員會。此時也正是世界各國,對於鯨魚需求最多的時候。

日本為了發展戰敗後的經濟更是大量捕殺鯨魚,一年就會有數萬頭鯨魚死在日本的捕鯨船上,鯨魚也成了日本人攝取動物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到了1962年,日本人進食的鯨魚肉就有23.3萬噸,是日本消費肉類的第二名,足以可見當時鯨魚是日本人餐桌上的常客。

不過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這幾年日本已經不再將鯨魚作為主要的肉類。

事實上,2018年就有一項調查指出,日本人人均消耗鯨魚肉不過30克,全日本只有5%的人會經常食用鯨魚,市場的萎縮導致大量捕殺的鯨魚最終淪落為了垃圾。

儘管鯨魚已經不再被人們大量食用,並且在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已經明令禁止商業捕魚,日本資金卻仍然大量捕殺鯨魚,這第二個理由就是因為鯨魚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

鯨魚除了肉,身上無一不是寶,它的脂肪可以用於製作魚肝油,而魚肝油是非常受歡迎的保健品,全世界40%的魚肝油都是日本生產出口的,日本從中獲利良多。

而鯨魚的皮膚也是一大賣點,由於透氣性好、還防水,因此鯨魚皮是皮革製品的緊俏原料。

加上日本強調手工製作,因此由鯨魚皮製作的產品往往價格高昂,也是日本經濟收入的一大來源。

經濟上的發展使得日本對於鯨魚的需求不降反升,每年都要捕獲上萬頭的鯨魚,而這樣的數量明顯超過了科研需求。

由於日本近年來的大肆捕殺,日本近海的鯨魚已經所剩無幾,他們將魔爪伸向了更遠的海域,南太平洋跟南極海域成了他們的狩獵場所。

日本的這一做法顯然引起了南太平洋周邊國家的不滿,誰都不會願意家門口有別人的捕鯨船四處晃蕩,並且日本本身就是出於商業目的在捕魚,完全背離了委員會下達的條約。

2010年5月,忍無可忍的澳大利亞政府起訴了日本,稱日本只是打著科研的幌子在進行商業捕鯨。

面臨起訴,日本非但不改過自新,反而認為是這些國家在刁難自己,對自己進行文化霸凌。

更有一些日本學者認為,西方國家只是為了讓日本減少鯨魚肉的生產,好對日本出口更多的牛肉,這樣荒唐的理由著實令人哭笑不得。

2014年,國際法院針對日本在南極捕鯨一事做出了判決,認為日本違反了國際捕鯨委員會的規定,要求日本繳納80億日元的罰款。

面對國際法院的判決,日本最終不情不願地繳納了罰款,不過日本並沒有因此對捕鯨業有所收斂,反而還對捕鯨業提供政府的資金支持。

據說在2005年時,日本就每年提供51億日元用來支持捕鯨。

就在繳納完罰款的第二年,日本就無視委員會的規章,在沒有委員會批准的情況下強行讓捕鯨船出發,甚至還安排巡邏船來保護捕鯨船的安全。

日本這樣的做法引起了國際上的不滿,眾多環保組織都聲討日本。

面對外界的評論,2018年12月,日本乾脆直接退出了國際捕鯨委員會,緊接著就在2019年7月宣布恢復商業捕鯨。

在這之後,日本更加肆無忌憚地出發去遠海捕鯨,而隨著人們的調查深入,日本捕鯨真正的目的開始浮出水面。

真正的目的

在多年前,日本就開始在近海捕鯨,發展到15世紀,捕鯨已然成為了日本十分重要的一個產業,不少漁民都賴以為生,這些專門捕鯨的漁民組織還有一個稱號,叫做「鯨組」。

不過當時日本對於鯨魚的捕殺還沒有那麼猖狂,只是保證所需就收手,直到二戰戰敗陷入饑荒才開始大量捕殺鯨魚用作口糧。

悠久的捕鯨歷史使得日本漁民對於捕鯨有著變態一般的執著。

日本的政客也深知叫停捕鯨會對這些漁民的精神造成很大的打擊,為了獲得這些漁民的支持,日本政府一直以來都鼓勵捕鯨。

而數量龐大的漁民本身就是一件令日本政府頭痛的存在,根據統計,單單是在太平洋地區,日本就有1000艘捕鯨船,總共超過10萬名的捕鯨業從業者。

如果日本政府一旦叫停捕鯨,那麼數十萬人的捕鯨從業者就會失業,這些人的就業就是一個大難題,更別說鯨魚這條產業鏈影響深遠,要想連根拔除完全是天方夜譚。

而這只是浮於表面的理由,日本捕鯨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勘探資源。在日本還沒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時,為了捕鯨只能打著科研的幌子,而經過調查人們發現,日本關於鯨魚的科研成果一直以來都沒什麼進展。

就連日本本國的科學家都公開質疑,認為日本發表有關鯨魚的科研論文數量稀少,著實與每年上萬頭的捕鯨量相差甚遠。

除了本國學者,不少國際上的學者發現日本捕鯨船出海時,往往會帶上地質學家,捕鯨跟地質學家有什麼關係?

學者們因此都認為日本只是借著捕鯨的名義,在世界各地勘探海底資源,用來滿足本國的資源儲備。

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島國,礦產資源少得可憐,都是依賴進口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為了擺脫對他國礦產資源的依賴,日本只能將目光放在尚未得到開發的深海里。

大海蘊含著許多能源,至今還有許多地方的礦產資源沒有被發現,因此日本想要先下手為強,在公海進行地質勘探,如果發現了石油等能源就能率先對其開採。

畢竟只要手握資源,日本在國際上的籌碼也會增加。

而第二個原因,是與日本的國際地位有關。

日本明明是個獨立國家,本國領土上卻一直有美軍駐紮,這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無法容忍度,但日本卻因自己是二戰戰敗國,一直以來就沒在國際上抬起頭過。

就算日本的經濟再發達,在國際事務上卻仍然沒有多少影響力,日本一直以來都希望自己能夠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上占據一個名額,無奈名聲不好,一直沒能如願。

所以日本一直都想通過拉幫結派來增加自己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國際捕鯨委員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

在還沒有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時候,日本就經常向挪威和冰島這兩個國家示好,因為這兩個國家也有著很長的捕鯨歷史,日本夥同他們希望委員會重啟商業捕鯨。

然而根據委員會的規章制度,只有參加大會的成員國有四分之三以上同意時,才能恢復商業捕鯨,僅靠兩個國家的支持根本掀不起什麼風浪。

因此日本開始大搞金元外交,用錢「收買」了許多國家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甚至像蒙古,柬埔寨這樣的從不捕鯨的國家,也被日本拉了進來。

日本覺得支持自己的國家變多了,那麼在國際上自己的話語權就多了,地位自然提升了。

拿人手軟,接受日本資助的國家在加入委員會後都按照日本的意思投票。

200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召開第58屆年會,這次的投票結果令日本振奮不已,支持商業捕鯨的國家占到了33個,反對的國家只有32個。

儘管沒有達到超過四分之三的要求,但一票的差距也讓日本認為自己的外交有了成果,但顯然這樣的成果沒有維持很久,因為日本在2018年退出了委員會,昔日的驕傲早已化作雲煙。

在如今這個倡導生態保護的世界,日本的捕鯨做法無疑是應該受到抵制的。

為了自己的利益殘害其他的物種,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要想真正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終究還是要走正道。

參考資料

[1]央視網,《日本重啟商業捕鯨,捕獲千噸鯨肉血染船艙》

[2]《深圳特區報》,《給「日新丸」號「開膛」》

[3]《中國新聞網》,《日本捕鯨船「日新丸」號修復起航,開始向北航行》

[4]中國日報網,《鯨肉消費低迷,日本為何執意捕鯨?》

[5]《光明日報》,《日本為何拚命要捕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