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丨「中國產能過剩論」沒有學理和事實依據

2024-05-22     中國經濟時報

編者按繼「中國經濟崩潰論」「中國經濟見頂論」後,近期美西方又臆造「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美國政府5月14日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品加征關稅。美西方以「產能過剩」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是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和霸道霸凌。對此,我們需要以市場眼光和全球視野,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通過鞭辟入裡的深入分析,揭示「中國產能過剩論」的荒謬邏輯。

核心觀點

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領域的優勢,不是中國政府補貼的產物,而是全球市場需求、技術創新、充分競爭的結果。中國優質新能源產品為各國加快綠色轉型、應對氣候變化、緩解通脹壓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程恩富 陳健

近期,一些美西方國家政客指責中國「產能過剩」,既無理論依據,也毫無事實根據,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中國的產能遠未過剩。

01

中國產能利用率總體處於合理水平

從經濟學視角看,企業等市場主體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獲取更多利潤,會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和價格,由此各個國家均可能會出現在經濟周期性波動中生產能力相對需求過剩的現象,其中適度、合理的產能過剩是必然的,是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的結果。

中國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前存在部分的「結構性過剩」,比如部分低端產能過剩,而高端產能是嚴重不足的。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產能利用率超過90%為產能不足,79%—90%為正常水平,低於79%為產能過剩,低於75%為嚴重產能過剩。通常認為,78%—82%是美國工業的長期均衡產能利用率。我國2006—2019年的年均產能利用率為77%。

從數據上看,近年來,我國通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淘汰落後產能等措施,不斷改善工業產能利用狀況,使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一直保持在合理水平,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平均水平比較接近,因此,我國總體上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尤其是在新能源領域,其供給遠未達到世界對新能源產品的需求,而且當前中國新能源產品主要是用於國內需求,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958.7萬輛,出口120.3萬輛,近90%的產能都在滿足國內需求。

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不僅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遵循經濟規律與市場原則的客觀要求。中國新能源產業持續提供可負擔的優質產能,對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擁有絕對優勢,尤其是以新能源產業為代表的強大製造業不斷發展,促進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並且中國企業出口符合各國發展需求的產品,以及在國外的直接投資,不僅豐富了國際市場的產品供給,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新增量,同時,也推動了全球製造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各國投資、就業和經濟增長,有助於緩解全球通脹壓力。中國的優質產能為各國消費者提供了高性價比商品,尤其是中國新能源企業出口的產品,具有高質量、高效能、高性價比的特點,憑藉持續的技術創新、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獲得了各國消費者的青睞。

02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

產能是否過剩,不僅要看國內需求,也要看國際需求。據國際能源署(IEA)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3年全球銷量的3倍多,是2023年中國產量的近5倍;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是2023年中國產量的5倍多。可見,未來新能源市場仍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間和市場需求,沒有產能過剩問題,反而是有明顯產能缺口,並且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占生產的比例遠低於德國、日本、韓國等主要汽車生產國,出口價格也符合市場規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一定程度上將會對全球汽車產業帶來利好,我國擁有開放包容且增長潛力大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僅能為車用作業系統提供豐富應用場景和持續疊代機會,重構全球汽車產業鏈,還有助於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和成本優勢推動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與進步。而且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

並沒有像美西方炒作的那樣會對世界市場造成破壞,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同比增長23.8%。高端智能綠色的新能源汽車適銷對路,充分表明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衝擊世界市場」完全是偽命題。

此外,美西方炒作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產能過剩」,還將未投產的規劃產能視為實際產能。日本汽車問題專家湯進指出,如果研究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就會知道那些指責中國汽車靠補貼占領全球市場的言論是站不住腳的。他表示,中國市場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在優勝劣汰中培育出全球範圍內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供應鏈,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能夠以性價比取勝的最大原因。BI挪威商學院戰略教授卡爾·費也認為,中國新能源產品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貢獻巨大,尤其是中國生產的太陽能和電動汽車產品,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藏在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說辭背後的是貿易保護主義。對比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在國內的售價和在歐洲的售價,可以看到,這些車在歐洲的售價要比在中國國內高出40%左右,毫無疑問,這不是傾銷。那種炒作中國「產能過剩」、通過低價銷售到國外的錯誤論調是站不住腳的,也違背了美西方信奉的當代西方經濟學常識,即各國依據要素稟賦等形成的不同比較優勢,使得各國之間互通有無、進行分工合作成為可能,這是基本的產業國際分工合作規律。美國一直是出口大國,比如1/5的農產品銷往中國,美國從未承認、中國也從未指責其「產能過剩」,這表明「雙標」邏輯往往是美國實施霸權霸道的一貫用法。

03

中國在若干領域的出口優勢是充分競爭的結果

首先,當前全球汽車電動化轉型進入加速階段,各國均加大向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的補貼和投資力度。比如歐洲議會批准,自2035年起,在歐盟境內停止銷售新的燃油車和混合動力汽車,並加大對清潔能源汽車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額度。美國提出,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美國公民提供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取消此前針對汽車製造商20萬輛補貼上限的限制;美國甚至出台相關法律對新能源產業提供大量補貼,比如美國出台了《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為支持汽車充電設施建設提供75億美元資金支持。日本宣布,到2035年,實現100%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目標。

其次,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始終保持較高水平,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數量在全球市場份額大幅增長自然無可非議,中國品牌在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地區的市場份額大幅提升,成為綠色化、智能化、高品質、個性化和便利適用車型的代表,中國品牌有技術自信、市場自信、產品自信,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累計分別完成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2%,產銷總量連續15年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而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均價從2021年的1.95萬美元,提升到2023年的2.38萬美元。在國際市場中,我國新能源汽車在性價比上具有絕對優勢,這些數據充分反映了我國汽車企業的品牌價值開始得到認可,並不是美西方所炒作的中國新能源行業存在「過剩產能」問題。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領域的優勢,不是中國政府補貼的產物,而是全球市場需求、技術創新、充分競爭的結果。中國優質新能源產品為各國加快綠色轉型、應對氣候變化、緩解通脹壓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04

中國出口的優質產能讓全球受益

中國的綠色技術、綠色產品,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也有效緩解了各國的能源危機,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為世界經濟發展增添了動力。比如中國貢獻了全球大約80%的太陽能電池產能以及全球大約80%的電動汽車電池產能;中國風電、光伏產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更多國家民眾享受到中國新能源產品帶來的便利和好處。此外,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5.1億千瓦,中國貢獻超過一半;2022年,中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相關國家和地區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加上中國國內的減排量約22.6億噸,合計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

中國在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組織的認可。正如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所說,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相關服務和支持,顯著提升了清潔能源技術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綠色技術的成本。因此,美西方指責中國「產能過剩」,完全是無稽之談,荒謬至極。

對於美西方以「中國產能過剩論」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的霸權主義行徑,中國必須通過切實舉措進行應對:其一,中國應發揮負責任大國形象,主動和世界正義國家加強合作,攜手共同應對;其二,中國應以事實揭露美西方的霸權主義行徑,推動建立能夠代表人類整體利益的強有力的國際話語體系;其三,中國應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中推進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世界經濟的繁榮可持續發展繼續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

(程恩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會長;陳健: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db592532b11a109da4f671c9c68c6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