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0歲爆紅,和特朗普搭戲,他是天才,更是父母賺錢的工具

2019-09-20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拯救福克斯的小男孩

今年3月20日,迪士尼宣布,正式完成對福克斯,高達713億美元的收購。

這一划時代的事件,意味著兩家傳奇電影製片廠的合併,以及福克斯的終結。

福克斯成立於1935年,歷經84年,終於走到壽命的盡頭。

事實上,福克斯這80多年來,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福克斯就曾一度陷入財政危機。

而在當時,解救那一次財政危機的,是一個10歲小男孩。

他就是《小鬼當家》的主演——麥考利·卡爾金。

他的表演無師自通,渾然天成

1990年,導演克里斯·哥倫布拿著《小鬼當家》的劇本,四面碰壁。

那個年代,是《異形》《星球大戰》等科幻電影的天下。

幾乎沒有投資方,看好一部以兒童為主角的喜劇。

哥倫布頂著巨大的壓力,從200多名候選人中,選中了麥考利。

其實選擇麥考利,他也不是沒有猶豫。

後來哥倫布登門拜訪時,麥考利躲在一旁,偷偷模仿他的動作。

麥考利有6個兄弟姐妹,都想進娛樂圈。

幾個孩子在導演面前,都急於表現自己。可哥倫布的視線,偏偏被最邊上的麥考利吸引住了。

他學他怎么喝水,學他說話時候手的動作。

一雙眼睛裡,只有本能性地學習模仿,而表演出來的東西,無師自通,渾然天成。

「他特別上鏡,而且會讓全世界的人都心生憐愛。」哥倫布對他如此評價。

「他台詞背的很準,像個專業演員一樣,還會自己做好功課,一直都如此。」

那一年的聖誕,《小鬼當家》如期上映,在美國票房達到2.85億美元,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喜劇片。

最終,福克斯以1800萬的成本,收回了高達8.2億美元的利潤,緩解了當時的財政危機。

而電影海報上,麥考利捂著臉頰誇張尖叫,戲劇性的表情,成了他最強烈的個人特色。

那一年,他還獲得了金球獎最佳男主的提名,風光無限。

他被稱為繼秀蘭鄧波兒後,又一時代代表性童星。

後來有外媒評選100位最偉大童星,麥考利排名第二,僅次於賈斯汀·比伯。

名氣來得快,去得更快

成名後的麥考利,沉迷於好萊塢五光十色的舞台。

趁著《小鬼當家》的熱度,馬上客串了阿德里安·萊恩執導的懸疑類恐怖影片《異世浮生》。

第二年,出演喜劇影片《寶貝小情人》和《男大當婚》,並且在第1屆MTV電影獎中,獲得最佳吻戲獎和最佳銀幕搭檔的提名。

接下來,又相繼出演《小鬼當家》第二、第三部。

與《指環王》的男主角伊利亞·伍德合作驚悚片《危險小天使》,憑藉該角色,獲得第3屆MTV電影獎最佳反派提名。

這幾年,麥考利交出的成績還算不錯,可好萊塢的製片人們,卻越來越不敢找他演戲。

麥考利的父母對他的定位,從一開始就很明確——搖錢樹。

成名的速度有多快,漲片酬的速度就有多快。

1993年,麥考利在出演《危險小天使》時,片酬已經漲到500萬美元。

此後出演的《時空大聖》、《小鬼出招》、《財神當家》等影片,片酬更是上漲到800萬美元。

90年代初的800萬美元,可謂是天文數字。

而另一方面,麥考利對待拍戲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在眾人的吹捧下,麥考利時不時擺出「大明墾」的派頭,將自己的私人物品和水槍等玩具在攝製組裡亂扔亂放,不把別人放在眼裡。

此後,麥考利就進入了製片人們的黑名單。

1995年,因為家庭原因,麥考利宣布退出影壇。

8年之後,當麥考利決定復出,驟然發現,已經接不到什麼好本子了。

轉型出演犯罪喜劇片《派對怪獸》,該片預算500萬美元,上映後只收回了70多萬美元的票房。

曾經世界聞名的童星,變成了票房毒藥。

他是天真可愛的兒子,

更是父母賺錢的工具

麥考利的父母曾經都是演員,都嚮往娛樂圈的名利。

為此,他們早早就下足了功夫,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就送他們去學習表演舞台劇。

麥考利就是在參演百老匯話劇《巴克叔叔》時,認識了《小鬼當家》的編劇約翰·休斯,並在他的引薦下,獲得試鏡機會。

7個孩子中,麥考利是父母培養得最成功的棋子。

是的,是棋子,不是孩子。

他們沾著兒女的光,過著不勞而獲的日子。在麥考利成名短短几個月後,就開始與製片商討價還價。

父親基特曾威脅福克斯公司說:「若你們不讓麥考利出演《好兒子》的主角,我就不讓他拍《小鬼當家》的續集。」

他還迫使福克斯同意,讓他的另一女兒在《好兒子》一片中參演。

1993年,他又與《星烏》的製片人發生爭執,再次以麥考利罷演相威脅,徹底激怒了製片人。

母親帕特里夏也不是省油的燈,即使自己對影視經紀什麼都不懂,還要當麥考利的經紀人,只為了分一杯羹。

不僅如此,為了爭奪麥考利的千萬財產,父母更是不惜對簿公堂,互相揭短。

帕特里夏向法院控告基特「性慾過盛」和「對她不忠」,甚至報警說他毒打她,把她拖到20層樓的陽台上,威脅要把她推下去。

鼓譟的名利場中,

沒人告訴他該何去何從

父母對於麥考利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2005年,麥考利出版了他的自傳體小說《朱尼爾》,在書中寫道:「我父親揪住我的臉,把睡夢中的我從床上拖起來。但他從來不當著我朋友的面打我,因為那太讓人難堪了。」

「相反他在前門,讓我所有的朋友排好隊,然後一個個發給他們嶄新的20美元票子,告訴他們不要再和我講話,意外的是他們都同意了。」

13歲的麥考利,被父親以金錢牢牢控制住所有。

在書中,麥考利把父親同時描述為兩種形象:一個充滿愛、總是想為家庭謀得最佳利益的人,和一個冷血、把家拆得四分五裂的雜種。

有限的生活經歷還沒告訴過他,面對這樣的父親,應該愛還是應該恨。

他只是想要逃離。

「有時候,當我喝多了,就會把藥從柜子里取出,倒在手上把玩。我想自己是不是該吃藥,如果吃了……我還可以割開手腕,如果一個人真心想自殺,有太多的辦法。我還是更喜歡我的藥片。」

15歲那年,他終於將自己的親生父母告上法庭,成功解除父母的監護人身份,斷絕父子關係。

這一切的經歷,迫使他比同齡人更早熟。

1996年,不滿16歲的麥考利,與同齡女演員雷切爾·邁因納閃婚。

2年後,兩個不到二十歲的孩子像過家家般,最終宣告分手。

成年之後也有過幾段感情經歷,都無疾而終。

他試圖在自己的婚姻中,為自己缺失的童年尋找答案,卻最終無果。

即便到了25歲,獨自在家於他而言,仍是一種冒險。他需要積攢巨大的勇氣,去面對自己的家。

這樣的人,又如何能建立一段健康的婚姻生活?

婚姻無法救贖他,或許藥物可以。

2004年,麥考利因非法攜帶大麻被捕。2005年5月,麥考利承認自己非法藏毒。法庭宣判他服刑一年,緩刑一年,並支付940美元罰金。

2012年,有雜誌報道,他每個月的毒資高達6000美元。

不僅如此,吸煙、酗酒,他一樣沒落下。

他在自己房間的牆壁上亂塗亂抹,屋裡永遠瀰漫著尼古丁的煙霧和垃圾的臭氣。

此後,他要麼暴瘦,要麼發福,出現在媒體面前,永遠是一副萎靡不振的形象。

他對外界的一切評價都不在乎,只在乎10歲時丟失的那個自己,究竟在哪裡。

屬於他的夢幻莊園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麥考利成名時,正是學齡期向青年期的過渡期。

進入到這個時期中,生活重心從家庭向學校、教室、同齡人方向轉移。

個人產生的多個社會角色,需要父母幫助,去認識各個社會角色的內容任務。

可麥考利的父母缺席了。

很長一段時間裡,麥考利都處於內心紊亂的狀態中,不知如何自處。

他在自傳書中透露,當記者們用鏡頭對準他,要他笑一個時,他內心響起了一個聲音——快逃!

他沒有從父母身上獲得的東西,卻從另一個非親非故的人身上得到了。

1990年,《小鬼當家》上映後沒多久,麥考利突然接到一通電話。

「嗨,我是麥可·傑克遜。」

就這樣,麥考利來到了傑克遜私人打造的夢幻莊園。

莊園裡,有傑克遜為麥考利準備的專屬房間。

那是麥考利的人生里,難得的一段快樂時光。

在麥考利眼裡,傑克遜不是什麼天王巨星,只是一個一起玩鬧的朋友。

他們曾一起打電動遊戲,互相砸蛋糕,用灌了水的氣球打水仗。

也曾為了「蝙蝠俠和超人誰更厲害」這種問題,認真地與對方絕交一個星期,然後又在演唱會上和好。

兩個童心未泯,又被鎂光燈監視著一切的人,在好萊塢複雜的社交圈中,找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家。

麥考利告訴傑克遜,當父親逼著他站在紅地毯上,他其實是害怕的。

傑克遜告訴麥考利,對他來說唯一重要的是親人,後來他讓女兒認麥考利為教父。

他們躺在擺滿玩具的床上,無話不聊,就著窗外的星光入夢。

但有心人總能興風作浪。

2005年,傑克遜被指控犯有七項孌童罪和相關重罪,還被身邊的管家作偽證,指出麥考利是其中一名受害兒童。

麥考利出庭為傑克遜作證,面對法官的提問,一再強調傑克遜從未傷害過他。

這一舉動成為洗刷傑克遜罪名,最有效的證據。

2009年,傑克遜離世,麥考利被邀參加,只有傑克遜家人和摯友才能參加的葬禮儀式。

在傑克遜去世三年後,麥考利沉迷於毒品不能自拔,整個人瘦骨嶙峋,臉色慘白。

上帝總是這樣,賜予你的東西總要到期歸還。

名氣如此,朋友亦如此。

生活原本的樣子

39歲的麥考利如今開通ins,粉絲不過區區6萬。

在三流影視作品裡打打醬油,偶爾上個綜藝吃老本。

談起麥考利,人們大多感嘆,這是個被父母毀掉的天才童星。

大眾為他感到惋惜,同時也沒有給予他太多的寬容。

2012年,麥考利留起長發,組建了自己的搖滾樂隊,在倫敦表演時,被台下的觀眾扔瓶子哄下場。

或許這才是生活原本的樣子。

擠掉了五彩斑斕的泡沫,剩下的苦澀才是真實。

好消息是,他現在過著他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紐約和巴黎畫畫、寫作和喝酒。

他對媒體說:「似乎每個童星都會墮落,但我儘量不。」

「我把自己當作一個退休的人,我現在做的每件事都是一種愛好。」

他在自傳體小說《朱尼爾》中,無不透露出對童星生活的厭惡,以及對平平幸福的追求。

此刻雖然早被好萊塢所遺忘,但這種被遺忘反而是他最想要的。

他沒有像《哈利波特》的艾瑪·沃特森一樣,一路順風順水,在演藝圈持續發光發熱。

也沒有像《決戰時刻》的絲凱·巴楚沙一樣,英年早逝。

生活沒有變得更好,但也沒有更差。

一直如此。

切西亞·馬爾克斯說:「生活不過是不斷地給人機會,好讓人能活下去。」

不惑之年將至,屬於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作者:錢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