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英劇《殺死伊芙第3季》。
片名Killing Eve Season 3 (2020),別名獨行殺姬(港) / 追殺夏娃(台) / 嗜血嬌娃 / 血腥迷戀伊芙 / 雙姝。
《殺死伊芙》第三季繼續本劇矛盾式的敘事風格,繼續演繹伊芙和維拉內爾畸形另類的感情故事。
本季的風格和前兩季有較為顯著的差別,最大的原因就是更換了製片人。
第一季高風險高懸疑的追逐遊戲沒有了,第二季伊芙和維拉內爾工作原動力也沒有了,第三季中大家似乎在個忙個的,觀眾對這兩位角色有了更深了解。
第三季更多關注於這兩位主角本身,以及她們身邊的配角們。
本著毫不吝惜配角的特點,在伊芙和維拉內爾兩邊各「獻祭」掉了一個主要角色。
伊芙這邊獻祭了肯尼,維拉內爾這邊獻祭了達莎。主要角色維持在伊芙、維拉內爾、卡洛琳和康斯坦丁四人。
吳珊卓的表現機會有所減少,朱迪·科默則獲得了更多展現機會。
伊芙在維拉內爾的誘惑下,一點點直面自己內心的黑暗面。她選擇相信維拉內爾,而不是落入達莎的圈套,並用實際行動向達莎進行報復。對比伊芙三季以來的變化,我們可以明顯發現這位特工已經成了維拉內爾的另一面。
維拉內爾則有大量機會表現自己的矛盾精神狀態。她只有還是一個神經質的殺手時才有利用價值,她想變得正常時,立刻被十二組織和軍情五處拋棄。她要在黑暗陰鬱和回歸正常之間做出選擇。
第三季的核心是肯尼的死因。究竟是十二組織殺害了肯尼,還是肯尼因為抑鬱而選擇結束生命。
這個懸念一直持續了一整季,直到最後一集才揭開謎底。
當然謎底揭開後,依舊呈現一個開放式的答案。可能是肯尼倒退時摔下了樓,可能是康斯坦丁推下了肯尼,也可能康斯坦丁帶著殺手做了這個活兒。
我的理解是康斯坦丁說的實話。
樓頂圍牆高度很低,僅到成年人胯部,肯尼在倒退的時候很容易摔下去。
伊芙從樓頂丟下維拉內爾送的蛋糕就可以看做是肯尼墜樓的重現。
康斯坦丁作為十二組織里布置任務的小領導,自己肯定不會動手,他在組織裡邊緣化,應該也不會帶著殺手幹活。而且康斯坦丁還有恐高症,肯定害怕在高處幹活。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維拉內爾這邊幹掉了達莎,此前還幹掉了自己的生母。
她尋求家庭感、歸屬感徹底宣告失敗。
這可以看做維拉內爾徹底和自己的原始身份決裂,幹掉了父母,徹底成為一個尋求感情依託的孤獨殺手。維拉內爾不想這麼做,但必須這麼做。她想通過這種方式殺死體內的「維拉內爾」和「奧克薩娜」,但結果卻並不是她想要的。
她很想改變,兩次嘗試都失敗了,只能通過瘋狂購物,用時尚品作為自己的盔甲。
本季的結局中,首次不是以伊芙和維拉內爾相互傷害告終。她們通過坦率的交流認識到她們之間關係的局限性。
她們自己很清楚,如果她們成為一對,結局必然是「吞噬對方」。這大概就是因為太愛所以放手。
而伊芙和維拉內爾都不能讓彼此離開,經過整整三季的相互追逐、調情、搏殺,她們都知道彼此才是最知心的人。
愛不是占有,也不是得不到就毀掉,而是選擇等待。畢竟這一切終將值得。
不論她們如何選擇面對或是不面對,她們最終還是會面臨最終結局,這個結局大機率會是悲劇。
本季中加入了卡米爾·科廷(Camille Cottin),她同意在不看劇本的情況下加入第三季。
她並不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海倫娜(Hélène)是誰,她加入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她是這部電視劇的忠實粉絲。
在第一季、第二季中,每一集的標題都出自同一集中某個角色的一句台詞。
第三季前幾集也遵循了這個規律,從第4集開始,搞了很多創新。這一集的標題不是出自台詞,而是達莎掛在乾草叉上的一張紙條。
並且這一集熒幕上打出的粗體字也不是地點,而是角色名字。
跨越一切的另類愛情,
衝破約束後選擇等待。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