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有座山,是聖賢隱居地、王妃避難處,如今林深樹密、仙氣飄飄

2022-08-31     小漁的行旅日記

原標題:甘肅有座山,是聖賢隱居地、王妃避難處,如今林深樹密、仙氣飄飄

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世界。

來到甘肅定西的渭源縣,首陽山是我們去的第一個景點。前一站,定西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地貌還留在我們心中;轉眼之間,我們便投身到了西秦嶺高山密林的濃綠里。

首陽山是「隴中名山」,因商末周初伯夷、叔齊避居採薇、守節而死得名。夷齊二人以近乎慘烈的方式(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完成了對理想的追求,其彰顯的「忠孝廉節」的精神,也得到了後世的大力推崇。孔子、孟子、司馬遷、韓愈等都評價其「聖」、「賢」、「仁」、「義」,古往今來,憑弔者絡繹不絕。

全國有好幾座首陽山,並且都認為自己才是伯夷、叔齊餓死的那座首陽山。因為歷史太過悠久,考證難度也大大增加。

不過東漢班超《幽通賦》中就曾提到:「夷齊餓於首陽山在隴西首陽」。而渭源縣在秦末漢初建縣時,就名「首陽縣」,且歸隴西郡管轄。最初,縣以山得名,直到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公元551),首陽縣才因地處渭水之源頭改名「渭源縣」。

由此來看,渭源首陽山得名最早,底蘊最深厚,或許更應是歷史中的那座首陽山。

來首陽山,我們也正是被這層深厚的人文底蘊所吸引,想來一探究竟。深入其中才發現,這座隴右名山,不僅風光奇絕,還藏著更多精彩的人文故事。

首陽山屬於西秦嶺余脈,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林深樹密、鳥獸聚集、風光秀麗,是隴中著名的休閒避暑勝地。整個山系由十一座山峰組成,層層疊疊,其狀若蓮,又名「蓮峰山」;又因有成群的馬鹿出沒覓食,當地人稱其為「馬鹿山」。

我們來時天公不作美,一直淅淅瀝瀝地下著雨。雨中登山多有不便,不過也多了一份雲霧繚繞、仙氣飄飄的美。

山頂保留著不少人文遺蹟,一棵倒塌的「馬武掛鞭樹」,十分吸睛。傳說東漢楊虛侯馬武征西羌時曾駐紮在首陽山下,每次上山休息都會將馬鞭掛在這棵樹上,於是後人稱其為「馬武掛鞭樹」。這是一棵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紫果雲杉,距今已有近2000年樹齡,可惜2016年6月29日自然倒塌了。如今樹幹被放置於一方長廊之下,引得來往的遊人嘖嘖稱奇。

八卦樓是首陽山上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其以石墩為基、懸廊凌空,恰似戴在大山頂上的一頂桂冠。其內供奉著觀音菩薩,為明代嘉靖年間重修,民國初年復建。

關於八卦樓,其實還有一個十分神奇的真實故事。漢魏以來,首陽山就有眾多僧侶信眾在此修廟建寺,至元、明時期達到鼎盛,香火旺盛。不過可惜,當年「破四舊」時,首陽山上的所有古建築基本全部都被搗毀了,只剩一座八卦樓。原因就是當天風雨大作,八卦樓周邊台基處爬滿了蛇,人們認為是神靈現身,不敢輕舉妄動。這才有了這個保存至今的老建築。

當地老鄉告訴我們,蛇爬滿八卦樓的事情是絕對真實的,至於究竟是什麼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而印象最深的,還是開鑿於南北朝時期的馬鹿山石窟。根據介紹,馬鹿山石窟分布在首陽山四台東北崖、釋迦庵、皇洞、大山等石崖上,共有6個保護點、30個洞窟,整體面積有1000000平方米。

石窟始鑿於南北朝,隋唐均有修補擴充,沿用至清代。各窟中原有塑像、壁畫等,可惜絕大部分依然毀於那場「運動」之中,現存的塑像基本都是近代重塑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睡佛洞,整個洞窟寬5米,高4.5米,進深8.4米,是四台石窟群中最大的一個。在佛祖涅槃坐像背後,還藏有一個元代圓明寺主持舍利子的舍利塔。

最神奇的是洞窟內臥佛身下的那具神龕,其實原本是一套棺槨。當地老鄉告訴我們,這套棺槨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肅莊公朱瑛的王妃所有,當年朱瑛在隴西就藩,朱瑛死後,他的愛妃便在首陽山出家修行,死後,其家人將屍骨藏於此處。

「破四舊」時,有人掘墓將王妃的屍骨推下山崖,許多隨葬品被盜走流失。套棺內的鳳冠、霞帔等物則存於隴西博物館。而棺槨則保留了下來,成為曾經歷史的見證。

石窟之外的景致,也讓我們剛剛稍顯沉重的心情變得驚喜。只見擎天古樹與懸崖棧道、飛檐古建互為襯景,雨霧繚繞中,更增添了幾分詩情畫意。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唯有青山長存。這大概也是今年仰慕名山大川,心之嚮往的原因所在吧!

想了解更多冷門、好玩的旅遊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現世界更多美景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d2afb8f2efd48be8cbb8db5e3f23b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