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獅子山下的故事》用一道道新鮮出爐的美食勾起了觀眾的食慾。
茶餐廳的食物可以多達數百種,包羅萬象,涵蓋世界各地的經典美食,讓你一年365天都能在此找到新鮮感。這正是香港給人們的感覺,日新月異,兼容並包,永遠不會讓到訪者感到單調。
2022年6月12日,電視劇《獅子山下的故事》開播,劇中的好兄弟茶餐廳用一道道新鮮出爐的美食勾起了觀眾的食慾,也通過茶餐廳夥計的人生經歷勾勒出市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將故事發生地設置在港式茶餐廳,可以說再合適不過。
在香港,茶餐廳是人們共享時代記憶的小小公共空間,也是三教九流的故事發生交集的地方,幾乎每一部經典港劇中都能找到茶餐廳的身影。
正因如此,大熔爐般的茶餐廳,一定程度上是香港這座城市的縮影。
香港專欄作家馬家輝認為,香港的文化是茶餐廳文化:「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把世界宇宙包羅在碗筷刀叉之間,是具體而微的全球化象徵。」
回歸這25年來,香港文化對內地的影響也逐漸加深。港式茶餐廳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它們一路北上,走進了更多內地年輕人的日常生活。
從陌生到熟悉,從新奇到平常,茶餐廳也在內地經歷了爆發和落寞的浮浮沉沉。而如今,隨著市場優勝劣汰的大洗牌和內地餐飲人對茶餐廳文化的創新,一波茶餐廳翻紅熱潮正在到來。
人人都愛茶餐廳
茶餐廳對於香港有多重要?首先,我們從數量上就可以感受得到。
在大眾點評搜索香港地區的茶餐廳,你能得到超過7200個結果。而據香港地政總署統計,香港大約有4570條街道,也就是說,平均每條街上都有超過一家茶餐廳——如果把統計範圍聚焦到繁華的城區,茶餐廳的密集程度還會更高。
在香港的繁華城區,茶餐廳十分密集。
對於許多香港居民,更常見的情況是方圓幾百米內,至少有10家茶餐廳。這些茶餐廳就像是香港人的「食堂」,從早到晚不間斷供應豐富而平價的餐食。
楷體字的招牌,鮮艷的瓷磚,復古的裝潢和配色,牆上密密麻麻的菜單……茶餐廳的符號被一一抽離,成了香港人的共同回憶,也成了內地人印象中最經典的港風元素。
草根氣息是茶餐廳的靈魂。在流行歌曲《我愛茶餐廳》里,謝安琪唱道:「我愛你個性樸素平民化,會教顧客暢快滿意如歸家。」
茶餐廳的食客大多是附近的街坊,他們往往來自社會中下層,是身邊體力勞動的工人、普通上班族、放學的學生、退休的阿伯和阿婆……茶餐廳總是讓人想到家鄉的溫暖。
而茶餐廳文化的流行,本質上得益於快節奏大都市的居民對平價快餐店的需求。因此,高效、平價、多樣,是港式茶餐廳的核心競爭力。
港式茶餐廳里總是有一位正在拖地的大嬸
港式茶餐廳里,總是有一位正在拖地的大嬸,夥計也一定步伐匆忙,熟客會自覺用簡短的A、B、C、D來代指各個套餐,個性化的要求被濃縮成「走青」「反蛋」「 飛沙走奶」等各種簡短的暗號,拼桌更是常態。
所以,如果你聽到隔壁桌的人點「靚仔」和「靚女」,可不要心生歡喜,以為茶餐廳還提供專人陪餐服務——「靚仔」指乾淨光生的白飯,「靚女」指香稠軟糯的白粥。
這一切,都是為了維持用餐尖峰時段的高翻台率,即在最短的時間服務最多的客人。
不過,別看香港人在茶餐廳如魚得水的嫻熟程度,其實港式茶餐廳的歷史並不算長。
茶餐廳的前身是主打冷飲、冰品和三明治的冰室,隨著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西餐也走進香港人的生活。但在茶餐廳出現前,吃一頓西餐往往價格不菲。
20世紀40年代,以「茶餐廳」為名的餐館陸續出現。一開始,茶餐廳是傳統冰室和西餐廳的結合,隨後又不斷增加各地特色食物,供應的餐食越來越多元。到了上世紀80年代,各種各樣的茶餐廳已經開遍了大街小巷。
這些平價的茶餐廳將原本主打高消費群體的西餐拉下殿堂,西餐廳里充滿情調的私人空間不復存在,人們在茶餐廳拼桌而坐、速戰速決,享受這份與西餐廳截然不同的市井氣息。
馬家輝說:「你進去一家香港的茶餐廳,什麼都有,從歐洲的義大利面到中國的餛飩麵、火鍋都可以在同一家餐廳吃到。」
茶餐廳的食物可以多達數百種,包羅萬象,涵蓋世界各地的經典美食,讓你一年365天都能在此找到新鮮感。
這正是香港給人們的感覺,日新月異,兼容並包,永遠不會讓到訪者感到單調。
街坊四鄰在這裡談論著家長里短,餐廳的電視機上總是播放著時下最熱門的賽事。茶餐廳用一日三餐聯繫起各個階層的人,也聯繫起他們的口腹之慾和繾綣心緒。
於是,茶餐廳順理成章地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和文化情結。2004年9月,香港電台組織了一次網絡活動,讓網友票選「最能代表香港的設計」,茶餐廳以1930票獲得冠軍。
廣東人,改寫港味
港式茶餐廳不僅在香港當地人的生活中舉足輕重,也隨著貿易往來和香港影視劇的流行,走進了內地年輕人的視野。
1992年,香港大家樂開始在廣東各城市開設分店,鼎盛期店鋪數量擴張到上百家。2003年,廣州人梁國強創辦表叔茶餐廳,開遍了廣州各大商圈,隨後以「表哥」和「表妹」為名的餐廳陸續出現,茶餐廳風靡珠三角。2004年,香港太興餐廳進軍內地。2009年,香港翠華餐廳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內地分店。
遠道而來的港式茶餐廳受到消費者熱捧。
這些茶餐廳受到消費者熱捧,尤其是遠道而來的香港品牌,嘗鮮的食客總是願意等位幾個小時。
不過,殺入內地的茶餐廳身價大漲,一改在香港「不修邊幅」的裝修和「幾乎為零」的服務,從平民餐廳搖身一變,成了都市人的時髦選擇,其背後的快餐文化也被「花錢嘗鮮」的體驗型消費文化取代。
剛開始,這樣的轉型看起來相當成功。
與香港本土相比,內地的茶餐廳往往客單價更高、翻台率更低,人們來此往往是為了好好吃一頓正餐、享受舒適的餐飲氛圍,而不是匆匆飽腹。
據介面新聞此前報道,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曾統計過連鎖茶餐廳的消費數據,結果顯示內地的客單價在200元人民幣以上,是香港人均80元人民幣左右客單價的2.5倍。
憑藉差異化的定位和市場對港風的追逐,翠華、太興等品牌迅速打開了內地市場,表叔、表哥等定位更日常的茶餐廳也受到熱捧。
不過,人們的新鮮感轉瞬即逝,茶餐廳的瓶頸來得很快。
過高的價格削弱了消費者進店的慾望,而此前被褒揚的多元化也成了多而不精的缺點。面對前赴後繼的競爭者,茶餐廳失去了優勢。
茶餐廳食物豐富,卻被詬病多而不精。
2016年,翠華餐廳在杭州的門店關門歇業;2017年,翠華的營收出現負增長;2019年,翠華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虧損。
正如作家舒國治所說:「近年內地的城市也廣開了茶餐廳,以為有茶、有賣餐,便顧名思義算是茶餐廳了,殊不知這茶餐廳是一專門格式的吃店,且它是獨獨絕絕創製自香港此處。」
失去草根性和人情味的港式茶餐廳,多少顯得有些雞肋。
好在創新為茶餐廳提供了新的活力。對於重視多元、融合,而不強求做法傳統、口味正宗的港式茶餐廳,創造力總是很受歡迎。
近年來,內地餐飲人對茶餐廳的改良,再次吸引了年輕消費者的眼球。
廣州人發明的「漏奶華」,被貼上「港式甜品」的標籤,甚至成了年輕人心中茶餐廳的代表之一。
在順德,無論是網紅風的「芝士麻薯鳳梨包」「珍珠奶蓋吐司」,還是本土化的「蹦砂炒飯」,都是別具一格的茶餐廳新發明。
來自廣東各地的茶餐廳的廚師,把自己搜羅的各地風味和沉澱的靈感,注入茶餐廳的基因。
打卡勝地 & 白領食堂
這兩年,廣州街頭又冒出不少從前沒見過的茶餐廳和冰室。一些從業者注意到,港風正在回歸。
吃喝玩樂是經濟活動,更是文化行為。港式茶餐廳的興衰,總是和潮流文化的步調一致。
隨著《披荊斬棘的哥哥》《聲生不息》等綜藝熱播,一批香港藝人翻紅,港風再次成為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與此同時,港式茶餐廳也在回到「最初的樣子」。文通冰室、敏華冰廳等新品牌出現在各大城市,除了名字從「茶餐廳」回到「冰室」外,其門店規模和裝潢風格也刻意走向復古。
港式茶餐廳正回到「最初的樣子」。
消費者顯然很吃這一套。這些外形上返璞歸真的新型茶餐廳受到市場熱捧,紛紛成為了年輕人蜂擁打卡的勝地。
網際網路分析師錢皓認為,這波熱潮「可歸結為80、90後的集體懷舊,也可以看作是Z世代對純正港味的重新探索」。
與此同時,茶餐廳的價格也正回歸合理。新型茶餐廳選擇平民路線,老牌的翠華也下調了價格。大眾點評顯示,翠華餐廳、文通冰室和敏華冰廳的人均消費都集中在50-60元的區間——它們還都開通了外賣服務。
多樣化的選擇、合適的價格、便捷的外送服務,為茶餐廳成為白領食堂提供了條件。
而對於白領,在茶餐廳不僅可以解決一頓日常工作餐,還得到了一個舒適的社交和休閒場所。
在茶餐廳不僅可以解決一頓日常工作餐,還得到了一個舒適的社交和休閒場所。
吃個午餐的同時,和同事聊聊時事和八卦;下午茶時間,來茶餐廳約見客戶或者放放風;下班後不想做飯,去茶餐廳湊合一頓……各種生活場景,在茶餐廳都顯得順其自然。
起源於香港的茶餐廳文化,在找準定位後,正在融入大灣區居民的生活,並將其影響範圍延伸到更遠的地方。